APP下载

《经方实验录》葛根汤与太阳温病之关联

2021-05-19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3005张祺箐冯正权杜瑀煊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曹氏经方温病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3005) 许 诺 张祺箐 冯正权△ 杜瑀煊

世人多言《伤寒论》虽言及温病,却无温病主方,因而谓其为缺方之残书,却不知葛根汤即张仲景治太阳温病之主方。江阴名医曹颖甫著《经方实验录》,其弟子姜佐景在该书按语中提出葛根汤为《伤寒论》太阳温病之主方,并称当今学者所谓的温病非仲景所谓的温病。《难经》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今人所谓的温病为广义温病,包括五者中的湿温、热病和温病,张仲景所谓的温病为狭义温病,故此称张仲景所谓的温病为“太阳温病”以示区别。仲景所说的太阳温病,其实就是指具有太阳病特点——即具有表证(微恶风寒)的温病(发热而渴),是太阳病向阳明病传变的过渡阶段。“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中,“太阳病”首先确定了该温病发生的前提是太阳病;“不恶寒者”,在曹氏看来,寒为重,风为轻,恶寒为重,恶风为轻,因而“恶风不恶寒”即为微恶风寒[1],也是具有表证的体现;“发热而渴”显然为温病的特点。而后世所说的温病强调的是无外感表证的温病,两者具有一定差别。对于葛根汤,目前普遍的看法则是以“辛散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止利”为功效来治疗太阳病或太阳阳明合病的解表剂或表里双解剂。

葛根汤为《伤寒论》太阳温病之主方

曹氏葛根汤证验案

(第一三案[1])师曰:葛根汤方治取效之速,与麻黄汤略同。且此证兼有渴饮者。予近日在陕州治夏姓一妇见之。其证太阳穴剧痛,微恶寒,脉浮紧,口燥,予用:葛根六钱,麻黄二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甘)草一钱,天花粉四钱,枣七枚。

曹氏认为夏姓妇人所患即是太阳温病,《伤寒论》中提及太阳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其与夏姓妇人上述之症俱相似,而曹氏以天花粉易生姜,则更能体现其辨证论治之功。其按语又言:风寒本为互称,而温病条言“不恶寒”,葛根汤条言“恶风”,但学者应知寒为重,风为轻,恶寒为重,恶风为轻,因而“恶风不恶寒”即为微恶风寒[2]。本案中夏姓妇人所感之“微恶寒”,此证合于太阳病提纲,而又兼“口燥”伤津,故称之为太阳温病,而异于阳明病。

曹氏又言,历代伤寒注家皆以温病即为阳明病,而《伤寒论》所论温病应属太阳病一列,明显异于阳明病之温病。《经方实验录》中列举太阳、阳明之主症分别为: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风恶寒;太阳中风,发热,恶风;太阳温病,发热而渴,恶风不恶寒;阳明病,发热谵语,不恶寒反恶热。

太阳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派之思考

后世温病学派多用卫气营血法进行辨证。太阳温病当属卫分阶段,发热轻,伤津不甚;阳明病当属气分阶段,表现为阳热亢盛的里实热证。由此可见,伤寒与温病学理论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认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是相互贯通的。

虽太阳温病可归于后世温病学派卫气营血辨证之卫分证,但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以“伤寒”为主要疾病的年代,这一时期多见外感风寒,所以太阳病提纲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3],所用方药皆重于治寒而略于治温。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重治寒而略治温的伤寒经方治疗温病的不足逐渐被后世临床医家所认识,于是由叶天士论述并完善的卫气营血辨证应运而生。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即可说明这一点:伤寒(太阳温病仍属伤寒范畴)与温病(广义温病)均可辨卫气营血,但因为感受邪气与寒温不同,故而治疗方法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根汤虽可治疗温病卫分证,但适合治疗温病卫分证表邪较重、略有伤津而热象不重的患者。若遇温病卫分证热象较重的患者,葛根汤则不似银翘散之辛凉清热力道强,故而葛根汤在后世医家治疗温病卫分证的运用中出现较少。由此可知,温病气分阶段可再分寒热,实际诊治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灵活辨证施治,切不可拘泥于是否为伤寒或温病。

综上,根据曹氏及后世温病医家经验,可知后世温病学理论是伤寒太阳温病理论的衍生,伤寒中已有温病,温病中蕴含六经[4],两者可互相联系,以伤寒为骨,后世温病理论为肉,拓宽临床思路,指导温病治疗。

猜你喜欢

曹氏经方温病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