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2021-04-07吴建秀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切术电切宫腔镜

吴建秀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苏 淮安 223300)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限性增生、堆积形成的息肉状赘生物。该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为良性病变。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间期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有血性分泌物、不孕及流产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宫腔镜技术在妇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本文以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其病情经宫腔镜探查、阴道超声检查等被确诊。3)临床资料完整。4)其病情符合《妇科学》中关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1]。5)具备进行宫腔镜手术的指征。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子宫纵膈、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子宫畸形等疾病。2)术前接受过激素治疗。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4)合并有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5)合并有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抽样法将这80 例患者等分为诊刮组和电切组。诊刮组40 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23 岁,年龄最大的为49 岁,平均年龄(36.02±3.41)岁。电切组40 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25 岁,年龄最大的为47岁,平均年龄(26.07±3.73)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宫腔镜下诊刮术对诊刮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的3 ~7 d 内对其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为: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向其宫腔内注射0.9%生理盐水进行膨宫,将其宫内的压力维持在80 ~100 mmHg之间。对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探查其宫颈的情况,观察其息肉所在的位置、大小及数量,然后选择适宜的刮匙刮除息肉。利用负压将刮除的息肉组织吸出后进行病理检查。在宫腔镜下确定息肉被刮除干净[2]。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对电切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的3 ~7 d 内对其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向其宫腔内注射0.9% 生理盐水进行膨宫,将其宫内的压力维持在80 ~100 mmHg 之间。置入宫腔镜,全面探查宫腔内的情况,明确息肉所在的位置、大小、数量及其根蒂的情况。在宫腔镜直视下,利用环形高频电切电极分次切除息肉及其蒂部,必要时可切除部分与息肉粘连的子宫内膜,然后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对于子宫内膜较厚的患者,可对其进行吸宫术。治疗结束后,再次对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以确保其宫腔内的息肉被切除干净[3]。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的月经量、血红蛋白的水平、子宫内膜的厚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宫颈管狭窄、宫腔粘连、息肉残留及宫腔感染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

与诊刮组患者相比,电切组患者手术的用时及住院的时间均较短,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少,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电切组 40 18.72±4.61 10.52±2.78 4.01±1.35诊刮组 40 20.89±4.77 14.27±2.24 6.09±1.65 t 值 2.0688 6.6431 6.1705 P 值 0.0419 0.0000 0.0000

2.2 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对比

治疗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月经量、血红蛋白的水平及子宫内膜的厚度相比,P >0.05。治疗后3 个月,与诊刮组患者相比,电切组患者的月经量较少,其血红蛋白的水平较高,其子宫内膜的厚度较薄,P <0.05。详见表2。

2.3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术后,与诊刮组患者相比,电切组患者宫颈管狭窄、宫腔粘连、息肉残留、宫腔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低,P <0.05。详见表3。

表2 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对比(±s)

表2 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对比(±s)

组别 例数 月经量(ml) 血红蛋白水平(g/L) 子宫内膜厚度(mm)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3 个月电切组 40 210.26±51.35 140.75±52.36 113.26±7.84 132.27±7.95 6.72±3.52 7.12±3.26诊刮组 40 214.52±63.19 174.47±64.52 114.09±6.37 125.29±6.08 6.63±3.79 9.15±3.46 t 值 0.5209 2.5665 0.5196 4.3334 0.1100 2.700 P 值 0.6039 0.0122 0.6048 0.0000 0.9127 0.0085

表3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是指患者子宫内膜的局部过度增生,导致其子宫腔内出现的单个或多个光滑的肿物。该病可引起不孕、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量增加等病症。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其临床症状,排除其病灶发生恶变的可能,摘除其息肉,减少其病情的复发等。

进行刮宫术是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传统手术。但术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子宫穿孔、宫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4]。近年来,随着宫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宫腔镜下诊刮术及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妇科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研究发现,采用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无法有效地处理息肉的根部,故术后患者发生息肉残留及病情复发的风险较大。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该病则可从息肉的根部快速、准确地将其切除,故术后患者出现残留息肉的可能性较低,其治疗的效果更为彻底,恢复的效果更好[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采用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相比,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该病的创伤性较小,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血红蛋白的水平较高,其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恢复正常的速度均较快。

猜你喜欢

切术电切宫腔镜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
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术后护理干预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