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内营养支持在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4-07伍怀兵张业司高久计陶开剑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脑外伤白蛋白体质

伍怀兵,张业司,高久计,沈 帅,陶开剑

(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盱眙 211700)

脑外伤是指由外力造成的颅脑损伤[1]。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吞咽障碍等[2]。目前,临床上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微创钻孔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在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应加强对其进行营养支持,以改善其营养状态,促进其康复[3]。本文主要是研究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79 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脑外伤的诊断标准;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病历资料完整;其家属自愿让其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对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存在禁忌证;中途退出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n=39)与比对组(n=40)。在40 例比对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6 例;其年龄为30 ~73 岁,平均年龄为(51.56±2.14)岁;其中,因发生车祸、从高处坠落、头部遭到硬物打击及其他原因导致脑外伤的患者分别有17例、10 例、5 例和8 例;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其他颅脑手术的患者分别有18 例、12 例、5 例和5 例。在39 例试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 例;其年龄为31 ~75 岁,平均年龄为(52.53±2.70)岁;其中,因发生车祸、从高处坠落、头部遭到硬物打击及其他原因导致脑外伤的患者分别有15 例、9 例、6 例和9 例;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其他颅脑手术的患者分别有20 例、11 例、4 例和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其均实施脱水、改善微循环、控制血压和血糖、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术后,对比对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方法是:术后6 h,为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其输注营养液,根据其营养状态调节营养液的输注剂量与输注速度,每天输注12 ~18 h。术后,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是:术后24 h,为患者留置液囊空肠导管(一种新型的经鼻空肠导管),在液囊内注入2 ~3 ml 的生理盐水。经液囊空肠导管为患者输注肠内营养乳剂(TPF-D,由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第1 天的输注剂量为300 ml/次,2 次/d,输注速度为60 ml/h。在置管的第2 天,若患者无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则将肠内营养乳剂的输注剂量增至500 ml/次,2 次/d,输注速度不变,之后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合理调整肠内营养乳剂的输注剂量。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为其应用力肽,以保护其肠黏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7 d 的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的水平、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 ~50 g/L,体质指数的正常值为18.5 ~25,血清C 反应蛋白的正常值为5 ~10 mg/L。采用自制的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评分标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方面,满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将其营养状态分为优、良、中、差。优:干预后,患者的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及进行氮平衡试验的结果均正常。良:干预后,患者的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及进行氮平衡试验的结果基本正常。中:干预后,患者的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轻度下降,对其进行氮平衡试验的结果显示其存在轻度负氮平衡的情况。差:干预后,患者的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下降明显,对其进行氮平衡试验的结果显示其存在中重度度负氮平衡的情况。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的水平、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4.28±3.10)g/L 和(13.45±3.30)mg/L,其平均的体质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9.33±2.67)和(88.34±2.56)分;比对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9.47±2.92)g/L 和(23.84±7.42)mg/L,其平均的体质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7.54±2.25)和(68.65±2.79)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和体质指数均高于比对组患者,其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低于比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的水平、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s )

表1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的水平、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s )

(g/L) 体质指数 血清C 反应蛋白(mg/L)组别 例数 血清白蛋白 生活质量评分(分)比对组 40 29.47±2.92 17.54±2.25 23.84±7.42 68.65±2.79试验组 39 34.28±3.10 19.33±2.67 13.45±3.30 88.34±2.56 t 值 3.735 4.027 5.663 5.342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营养状态的优良率为97.4%,其中营养状态为优、良、中、差的患者分别有23 例、15 例、1 例、0 例;比对组患者营养状态的优良率为85%,其中营养状态为优、良、中、差的患者分别有19 例、15 例、6 例、0 例。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营养状态的优良率高于比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

3 讨论

脑外伤患者在围手术期不能进食、进水,且其机体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的状态,因此易发生营养不良,不利于其术后恢复[4]。在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手术后,对其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临床上常用的营养支持手段包括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手术后,对其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虽然能保证其营养的供给,但对输液速度和输液时间的要求较高,若输液速度或输液时间不当可使患者出现胸闷、气急等不良反应。在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通常需要为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增加患者发生感染及血栓的风险。另外,长期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还会导致其肠黏膜萎缩、通透性增加及肠道菌群移位,不利于其肠道功能的恢复[5]。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手术后,对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改善其营养状态,又能预防其发生肠黏膜萎缩、通透性增加及肠道菌群移位,有利于其肠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态,降低其血清C 反应蛋白的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外伤白蛋白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脑外伤诊断中磁敏感加权成像和颅脑CT的应用效果对比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