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接受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在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的效果研究

2021-04-07李海燕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绷带

李海燕

(张家口市第四医院角膜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眼部疾病。翼状胬肉的主要发病部位是鼻侧睑裂区。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纤维血管组织和局部球结膜呈三角形样增生并侵犯至眼球[1]。目前,临床上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长期在户外工作者及居住于低纬度地区人群翼状胬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患者长期接触风沙、居住于低纬度地区、长时间受到紫外线辐射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临床上主要是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等对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治疗。但是,翼状胬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常会出现结膜不适的症状。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为接受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在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期间张家口市第四医院收治的84 例(84 只患眼)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将这84 例患者分为甲组(n=42)和乙组(n=42)。在甲组的42 例患者中,有男性20 例,女性22 例;其年龄为42 ~76 岁,平均年龄为(60.11±9.26)岁。在乙组的42 例患者中,有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其年龄为43 ~75 岁,平均年龄为(60.23±9.3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了张家口市第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的批准。

1.2 研究方法

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眼部包扎,为乙组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具体方法是:1)用奥布卡因对患者进行结膜囊表面麻醉,再用利多卡因对其进行鼻侧球结膜下麻醉。2)从患者的角膜缘处切开结膜后,将其翼状胬肉的体部完全切除,再逆向撕除其胬肉的头部,刮除其角巩膜残余的病变组织及鼻侧结膜下的增生组织后,对其巩膜血管进行灼烧止血。3)根据患者巩膜暴露区域的大小,从颞上方取下相应面积的角膜缘干细胞组织(需带结膜瓣),将取下的干细胞组织移植至巩膜暴露的区域后用10-0 号缝合线缝合并固定。4)术后,对甲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加压包扎。为乙组患者持续佩戴角膜绷带镜7 d。5)术后,为患者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其角膜上皮愈合状况的评分。1)术后,采用VAS 对患者的疼痛度进行评估。⑴VAS 的评分为0 分表示患者无痛。⑵VAS 的评分为1 ~3 分表示患者有轻微疼痛。⑶VAS的评分为4 ~6 分表示患者有中度疼痛。⑷VAS 的评分为7 ~10 分表示患者有重度疼痛[2]。2)术后,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评估患者角膜上皮的愈合状况。荧光素钠染色法的评分为0 ~3 分。角膜上皮愈合状况的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

在术后的第3 d、第5 d 和第7 d,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VAS 的评分均更低,P <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s )

表1 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s )

组别 例数 患眼数 术后的第3 d 术后的第5 d 术后的第7 d甲组 42 42 5.32±1.41 4.12±1.25 3.21±0.85乙组 42 42 3.24±0.95 2.28±0.89 1.88±0.51 t 值 7.928 7.771 8.695 P 值 0.000 0.000 0.000

2.2 术后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状况评分的比较

在术后的第3 d、第5 d 和第7 d,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状况的评分均更低,P <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状况评分的比较(分,±s )

表2 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状况评分的比较(分,±s )

组别 例数 患眼数 术后的第3 d 术后的第5 d 术后的第7 d甲组 42 42 1.22±0.36 0.71±0.28 0.36±0.15乙组 42 42 0.82±0.25 0.42±0.15 0.12±0.08 t 值 5.914 5.916 9.149 P 值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以球结膜局部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为病理基础的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病变。该病患者主要有因泪液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眼干、屈光不正等临床表现,而且随着其病情的进展会影响其视力。目前,临床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有冷冻疗法、激光疗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3]。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临床上治疗翼状胬肉的常用术式。该术式可彻底清除翼状胬肉患者角膜上增生的组织及细胞。但是,在采用该术式对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会对其角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及缝合刺激,不仅可诱发角膜炎等并发症,还易增加其病情复发的风险。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为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可有效地减轻其疼痛度,促进其角膜上皮的愈合。为接受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的优点是:1)术后为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可有效地缓解其疼痛等刺激症状。2)术后为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可很好地保护其眼表面,避免倒睫对其眼球造成机械性刺激。3)术后为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可使其角膜表面保持湿润的状态,有利于其创面的愈合。4)术后为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可起到增视的作用。5)术后为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可有效地储存及缓释药物,增加药物的疗效[4]。

综上所述,为接受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在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减轻其眼部的疼痛感,促进其角膜上皮的愈合。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绷带
智能绷带促进伤口无痕修复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透明的绷带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对雪人的诽谤
兽医临床上绷带法的应用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