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在脑瘫高危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29王春雨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丹佛脑瘫发育

王春雨

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门诊,辽宁沈阳 110032

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辅助性生殖比例明显升高,脑瘫高危儿的数量也明显增多[1-2]。脑瘫高危儿指在胎儿时期、分娩期、新生儿时期、婴儿时期,受到各类高危因素,如早产、窒息、颅内出血、黄疸、感染等因素作用,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特别是脑组织生长发育,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或已存在生长发育障碍[3-4]。脑瘫高危儿通过早期躯体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长发育水平,而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发展,其在临床得到推广和应用,并获得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分析治疗符合脑瘫高危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对脑瘫高危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7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脑瘫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3.0±0.6)岁;严重程度:轻度9例,中度12例,重度9例;分型:痉挛型21例,迟缓型9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3.1±0.4)岁;严重程度:轻度10例,中度13例,重度7例;分型:痉挛型22例,迟缓型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儿初次诊断年龄<6个月;②患儿能按照约定每日计划训练;③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④脑瘫高危儿和家属能严格遵照脑瘫高危儿管理规范执行。排除标准:①伴先天性畸形、伴遗传性疾病、伴重症合并症;②无法按照医院康复护理干预计划,按时家庭训练;③线上或线下接受指导时间过短,每半年<2次者。本研究经沈阳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干预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如下:①根据脑瘫高危儿情况给予相应康复治疗。②演示并指导新生儿抚触。③健康知识教育。告知家属患儿身体、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可能性,告知家长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相关知识及重要性。④线上、线下康复护理指导,每月1次。⑤指导家属进行适当的家庭式康复训练,定期复查。

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脑瘫高危儿康复门诊:组成脑瘫高危儿管理团队,包括医、护、技团队,医生由3 位康复科主任组成;护士由10 位国家级康复专科护士组成;技师由3 位技师组长组成。医生负责诊断、护士负责康复护理干预、技师负责康复治疗,患者治疗方案由科主任及护士长确定。②规范化设置脑瘫高危儿管理系统:建立脑瘫高危儿管理档案,准确录入相关数据资料,定期更新。观察并记录患儿的体格生长情况、神经运动评估、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情况、脑瘫高危儿脑损伤筛查结果及康复医疗、护理及治疗信息记录。③纽安垫结合护理被动操疗法:由国家级康复专科护士训练,纽安垫是一种感觉统合器材,通过强化对婴儿的感觉输入,促进全身运动发育阶段的婴儿健康发育,增进婴儿对外界环境使用能力;被动操是根据婴儿生长发育规律设计一套由操作者帮助完成有节拍肌肉和关节被动运动动作操。包括周身皮肤感觉刺激及以肩、肘、腕、髋、膝和踝关节为中心被动伸展和屈曲运动;被动操结合中医穴位手法,可促进脑瘫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提高免疫力,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消化吸收。④抚触方法:患儿进食后1 h 清醒状态下进行护理指导训练。a.头面部。两拇指交替轻触眉间,沿眉弓滑行至颞部,再由下颌向外滑行至耳前,直至整个头部。b.胸部。抚触由肋缘向对侧肩部滑行,胸前交叉。c.腹部。抚触从右下腹始,顺时针方向滑行,避开脐部。d.四肢。抚触肢体时,一手握住手掌,一手握住臂部,从上至下滑行直至整个肢体,依次抚触患儿四肢。e.背部。抚触以脊柱为中心向外侧滑行,从上到下直至整个背部。训练中诱导脑瘫高危儿完成适龄动作,抚触动作轻柔,每日1~2次,根据患儿状态决定操作时间,0~6个月10~15 min,>6~12个月15~20 min。⑤每月开展健康宣教:内容丰富多样,情景式家长课堂,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脑瘫高危儿家长授课,每周1次,每次45 min,包括婴幼儿基础护理、脑瘫高危儿康复护理相关知识,向家属强调脑瘫高危儿定期全面体检和追踪管理必要性。⑥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包括不同年龄段神经发育量表、喂养及辅食添加指导手册、食疗处方、心理发育特点,指导家长掌握相关育儿管理知识。⑦指导脑瘫高危儿家长开展家庭训练:除接受相关训练外,每天开展家庭促进训练,以有效提升相关干预措施可持续性。家庭促进训练包括对患儿按摩抚触、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及前庭功能训练,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言语、社交、视觉、听觉、感知觉刺激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发育评分情况 参照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量表(NBNA)对脑瘫高危儿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价[5-6]。包括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评估情况,总分4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神经发育水平越好。

1.3.2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发育评分情况 参照儿童常用发育量表(Gesell 发育量表)[7-8],观察患儿干预前后的发育水平,包括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大运动水平、精细运动水平、语言能力、个人社交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发育水平越好。

1.3.3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贝利评估结果情况 参照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9-10],分别评价患儿智力发展指数和运动发展指数,加权计算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水平越好。

1.3.4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丹佛模式评估结果 参照丹佛模式评估量表[11-12],分别对患儿的理解性沟通、表达性沟通、共同注意行为、社交技能、模仿、认知、游戏、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行为、个人独立情况进行评价,经过加权计算,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1.3.5 比较观察组接收康复护理管理患儿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主要观察年龄≤1岁、>1岁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评分标准同上,根据康复护理管理患儿年龄将观察组患儿分为年龄≤1岁10例,年龄>1岁20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发育、发育、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发育、发育、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 神经发育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发育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 22.3±4.1 23.6±3.9 1.258 0.462 28.3±5.2 33.9±4.8 4.334 0.031 4.963 8.224 0.026 0.000 68.9±10.2 70.3±9.9 0.539 0.763 79.4±8.5 89.6±7.6 4.900 0.027 4.332 9.271 0.031 0.000组别例数 贝利评估结果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丹佛模式评估结果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 70.4±9.6 69.8±8.9 0.250 0.901 80.2±8.8 90.3±7.6 4.758 0.024 4.127 9.594 0.039 0.000 71.2±6.4 72.0±7.3 0.451 0.811 78.9±7.3 88.6±9.1 4.344 0.029 4.344 7.793 0.029 0.000

2.2 观察组接收康复护理管理不同年龄患儿干预前后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的比较

年龄≤1岁与>1岁患儿干预前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年龄≤1岁患儿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1岁患儿的干预前后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患儿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高于年龄>1岁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观察组接收康复护理管理不同年龄患儿干预前后神经发育、发育、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的比较(分,±s)

表2 观察组接收康复护理管理不同年龄患儿干预前后神经发育、发育、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的比较(分,±s)

患儿例数 神经发育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不同年龄发育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年龄≤1岁年龄>1岁t值P值10 20 22.8±4.4 23.9±3.4 0.757 0.618 36.1±3.9 25.4±5.2 6.336 0.000 8.443 1.587 0.000 0.519 72.3±9.2 68.4±10.9 0.970 0.646 92.5±4.6 76.2±10.5 5.964 0.000 8.090 1.869 0.000 0.523患儿例数 贝利评估结果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不同年龄丹佛模式评估结果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年龄≤1岁年龄>1岁t值P值10 20 67.2±10.1 71.4±7.2 1.315 0.481 94.6±4.2 80.4±11.9 4.836 0.027 10.574 2.569 0.000 0.114 73.4±8.9 70.2±6.6 1.113 0.513 92.6±5.4 75.2±11.9 5.559 0.000 7.370 1.490 0.000 0.543

3 讨论

随着围生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脑瘫高危儿康复护理管理质量的关注度也明显升高[13-14]。脑瘫高危儿因多种因素作用,可发生生长发育障碍、脑损伤和一系列并发症[15-16]。有研究表明[17-18],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瘫高危儿发生比例和神经系统损伤并发症比例,提高脑瘫高危儿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关注患儿躯体层面症状,对患儿精神心理、心智发育的需求关注度相对较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对患儿出生6 h 就开始实施对应性管理,如母乳喂养,加强抚触、穴位的推拿、神经末梢刺激、躯体训练等系统性干预管理[19]。观察组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由专门责任护士帮助患儿母亲指导早期泌乳,从不同环节进行精细化护理,提高母乳的质量和喂养的效果,同时加上有效全身抚触,家长开展家庭训练。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有效的全身抚触可对患儿皮肤进行全面性刺激,更好的改善患儿大脑的血流状态,利于神经突触发育,加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迷走神经刺激,向大脑输入正确的信息,更加有效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患儿中枢神经功能,利于神经发育。此结果和胡飞等研究,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患儿,各项Gesel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20]。干预后,年龄≤1岁患儿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1岁患儿干预前后的神经发育评分、发育评分、贝利评估结果、丹佛模式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越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患儿神经发育、智力发育水平获得的效果更明显。特别是本研究将患儿根据干预年龄进行分组,年龄≤1岁的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获得临床效果更明显,为指导临床对脑瘫高危儿进行康复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管理有利于脑瘫高危儿神经功能恢复,可改善脑神经损伤、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年龄≤1岁患儿,护理干预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丹佛脑瘫发育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探究
Active Resistance of Asia in Globalization Process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琼·芳登姐妹的爱情暗战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