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羟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

2021-03-29胡洁琳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泪膜泪液干眼症

胡洁琳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临床广泛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虽然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其视力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但也出现较多新的难题,比如多数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在术后伴有烧灼感和干涩感、异物感等一系列眼部不适,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睁眼困难情况,进而对手术效果造成怀疑[1]。干眼症是由于泪液的质或者量异常导致的眼表损害或者泪膜不稳定,从而导致人体视功能障碍、眼部不适症状发生,对人体造成影响,而实施一项有效治疗方式十分重要,羟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方式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因此,本研究对羟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三组,对照a组、对照b组、观察c组,每组各100例(100 眼)。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指征;②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研究者。对照a组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51~70岁,平均(60.13±1.94)岁。对照b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52~70岁,平均(60.17±1.34)岁。观察c组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50~70岁,平均(60.12±1.12)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a组常规用药,术前使用0.5%左氧氟沙星眼液[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55;生产批号:20120701],6次/d,点眼3 d[2]。术后早期(2周)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299;生产批号:20010808),每4~6小时滴一次,滴入患者结膜囊内,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情况减少用药次数。对照b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术后加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每眼每次滴入一滴,6次/d,双眼用药。观察c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术前、术后均加用人工泪液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爱尔兰Allergan 制药公司;注册证号H20140945)。

在治疗过程中增加物理操作,患有睑板腺功能障碍者予以睑板腺按摩。各组患者术后行Schir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及眼表分析仪检查,以筛查存在干眼的患者。Schirmer 试验:将两片滤纸分别放置在患者双眼下眼睑,闭眼5 min,观察滤纸条被泪液浸湿的长度。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结膜囊内滴入0.125%荧光素溶液1滴,嘱被检者眨眼数次,然后向前平视,不再瞬目,保持睁眼状态,通过钴蓝色滤光片,用3 mm 宽的光线回扫视角膜,检查时以患者睁眼时开始立即持续观察并计时,直到角膜出现一个黑斑泪膜缺损时为止,用秒表测定出现泪膜破裂的时间。所有手术患者均进行建档,并记录术前专科一般情况、安排好术后随访、登记联系方式,特殊检查均由同一名具有临床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全程操作。

7 d 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BU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①干眼症状评分。采用干眼症状调查问卷对干眼症状进行评价,其评价项目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刺激感等,患者评分越高,代表干眼症状越严重;②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使用角膜荧光素染色(FLS)量表对每位患者角膜损伤情况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0.9;③BUT评分。BUT 正常参考值≥10 s;④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治疗后,烧灼感和干涩感、异物感等不适症状消失;有效:烧灼感和干涩感、异物感等不适症状缓解;无效:无法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BUT评分的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BUT评分与术后7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c组、对照b组术后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于术后7 d,BUT评分高于术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c组、对照b组干眼症患者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于对照a组,BUT评分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组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BUT评分与对照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BUT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BUT评分的比较(分,±s)

与本组术后7 d 比较,*P<0.05;与对照a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干眼症状评分 角膜荧光染色评分 BUT评分对照a组(n=100)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c组(n=100)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照b组(n=100)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22±0.12 1.67±0.23*1.31±0.01*2.55±0.03 1.98±0.04*1.21±0.12*2.01±1.12 5.88±1.23*6.17±1.23*1.99±0.02#1.15±0.02#*0.89±0.01#*1.98±0.24#1.43±0.02#*0.89±0.23#*4.56±1.25#7.68±1.23#*8.79±1.24#*F 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值P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值1.98±0.02#1.12±0.02#*0.79±0.01#*4.2617 0.0000 1.98±0.24#1.42±0.02#*0.89±0.23#*5.2614 0.0000 4.55±1.25#7.62±1.23#*8.79±1.24#*5.1721 0.0000

2.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3 讨论

白内障发生率不断增加,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手术方式治疗,其中超声乳化术最为常见,其具有诸多优势[4],比如手术时间短、无痛苦、无需缝合、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现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5]。而多数患者在实施手术后存在眼干涩、异物感、刺痛、流泪等干眼症状,干眼症主要是指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过强,引起的泪膜稳定性下降或眼表损害的一种慢性眼表性疾病。泪膜的作用,即在角膜表面形成光滑的界面,对人体结膜和角膜上皮进行保护,泪膜由外向内分三层结构:脂质层、黏蛋白层和水样层。其中:脂质、蛋白质、黏液和电荷在保护角膜上皮组织、维持泪膜稳定性上十分重要[6]。而引起干眼的因素较多,本研究中,因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导致人体眼表的正常泪膜结构遭到破坏,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进而出现干眼症状[7],是由于手术创伤损伤结膜杯状细胞引起黏蛋白分泌减少、眼表炎症刺激可能引起泪液分泌减少[8]、手术切口的制作改变了角膜表面曲率和光滑性、手术损伤角膜缘的神经末梢引起角膜局部感觉下降,瞬目减少[9-11]。在检查项目中,本次研究通过对干眼的筛查更佳细化[12],不仅进行泪液分泌测试和泪膜破裂时间,还通过眼表分析仪进一步甄别[13],能够使结果更为精细客观[14]。再通过采取人工泪液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治疗,通过联合治疗,能给泪膜修复提供保护层,给炎症消退提供缓冲空间[15],有助于促进角膜表面曲率的恢复,后续研究中可以开展行角膜地形图精确测定曲率变化[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c组、对照b组干眼症患者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于对照a组,而BUT评分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c组、对照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羟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实施羟甲基纤维素钠眼液、人工泪液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极高,值得研究和推广,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泪膜泪液干眼症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长期玩手机小心得干眼症
干眼患者泪膜破裂形态的临床研究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中西医结合治疗150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
吃口香糖,切洋葱时就不会流泪?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
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泪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