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贸”:指向劳动品格养成的德育实践新样态

2021-03-24于冬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于冬梅

摘要:学校立足于“聚焦关键品格、推进劳动实践、实现育人功能”这一根本宗旨,开展了“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儿童诚信、合作、责任、勤俭、奋斗的劳动品格。学校从场景建设、课程架构、活动设计、节日打造四个方面出发,将学生的品格提升与生活紧密相连,探索了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在独具特色的“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中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新农贸;德育活动;课程建设;体验活动;场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28-05

当前,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劳动形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反观当下的学校教育现状,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1],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这一讲话既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又强调了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徐州市祥和小学毗邻苏北农贸市场,该市场是苏北地区最大的一所农贸交易中心,有经营青菜、肉类、水产、干货、水果等的商铺400余家,服务周边20多个小区约30万人口。基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学校依据独特的区域资源,以“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劳动的育人功能,创造性地建设具有特定教育意蕴的劳动场景、开发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探寻真切自然的体验活动、打造创新灵动的特色节日,培养学生坚守诚信、善于合作、勇担责任、力行勤俭、努力奋斗的优良品格,开辟了一条融通学校文化、劳动体悟、品格提升的实践之路,探索了一种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一、“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的内涵理解

农贸是指融合属地文化的农业贸易,是农副产品和小手工业产品交易的一种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科技手段、全新的供应链模式和支付方式的升级,冲击着传统的农贸交易,赋予了“农贸”新的样态,催生了智慧“新农贸”。

学校从回归生活的视角入手,立足面向未来这一学习理念,以“新农贸”为切入点,与时俱进地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与发展性,更加重视劳动的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劳动教育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尝试进行劳动教育校本化的探索。学校与农贸市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并充分利用市场为学校提供的100余平方米的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场景,构建系列“体悟式”德育实践活动,通过走进农场、体验劳作、体悟农贸、乐享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诚信、合作、责任、勤俭、奋斗等终身受用的品格。

二、“新农贸”涵育劳动品格的实践路径

劳动品格是指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劳动素养,意谓在参与劳动体验、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浸润、融合于其中,夯实劳動之根基、养成劳动之态度、培养劳动之意识、收获劳动之情趣,最终达成核心品格的培育与锻铸。学校聚焦关键品格,通过创建“新农贸”实践体验场景,建设“新农贸”课程体系、设计“新农贸”体验活动、打造“新农贸”特色节日,推进劳动教育,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

(一)创建“新农贸”实践体验场景

场景学习是建立在学习场景的建构之上,学习场景指向儿童的学习,它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场所或环境,而是有其特定的教育意蕴[3]。“新农贸”实践体验场景的架构,可以打通学校与生活的联系,搭建实践与创新的桥梁,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和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切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其目的是让儿童的学习回到知识真正发生的地方——生活中去,促使真实生动的场景体验成为开展劳动教育和促进学校育人品质提升的一种力量。

在校外,学校围绕办学目标与培育方向,与徐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合作,创意开发优势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互通。学校建设了校外农贸追溯探究基地,建立了一室(农业信息探究室)、一区(仓储物流探秘区)、一处(电商运营创意处)、一站(安全检测服务站),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诠释农贸的新样态,为学生浸入式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与苏北农贸市场合作,建设校外农贸体验实践基地,通过建立一馆(农贸产业链体验馆)、一坊(美食工坊)、一屋(炫彩包装屋)、一队(猎豹运输队),引导学生参与涵盖农贸全过程的体验活动,体验经营与服务的艰辛,发现诚信与友爱的可贵,明白合作与责任的重要,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身心全面发展。

在校内,学校着力打造开放型劳动学习空间,在学校原有景观“格致园”内,通过实景搭建、图片布置、文字介绍等方式,打造了农贸博物院。农贸博物院包含货币历史展示栏、计量工具操作台、交易方式演变区和农贸文化探寻墙四个板块,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农贸发展进行有效衔接。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多媒体手段,打造农贸买卖模拟平台,通过开展“线上订货、果蔬主播、网络私厨、美食荟萃”等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市场运作,增强农贸体验,促使“新农贸”理念落地生根。

“新农贸”实践场景的立体架构,为以新劳动教育为核心的“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多渠道、多元化、多维度的实践活动空间,引导儿童在体验与实践中走近劳动、回归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涵育劳动品格。

(二)在课程中延展“新农贸”实践活动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跑道。在学校课程中,我们以“尊重儿童、尊重劳动、尊重生活”为旨要,延展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建构生命、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农贸”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劳动品格和全面素养。

1.适度延展国家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再加工、再创造,我们力图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延展“新农贸”相关学习内容。以“菜市场中的学问”主题课程为例,数学、语文、英语、综合实践等学科开展了联动学习。从三年级上册数学《克与千克的认识》入手,数学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农贸市场,用天平和台秤称菜,真实地感受重量单位;语文学科老师引导学生走近“秤文化”,了解秤的历史演变;英语学科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英语表达“克”“千克”等重量单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次商品交易,并提前做好计划,记录完整过程,形成反思总结。在国家课程的适度延展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更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科学实践。

2.建构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还将农贸全过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依托,开发了“新农贸”相关校本课程,以“农贸历史、产地追溯、安全健康、巧买巧卖、云端农贸、美食工坊”六大主题架构课程。围绕主题,在各个年级开发设计了“创意美食秀”“包装的学问”“智慧支付云交易”“货币发展探究”等18个学习活动方案,形成了“新农贸”德育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品格。

在设计“农贸历史”校本课程时,学校以农贸博物院为活动阵地,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有力支撑,以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邀请专家、商户共同指导,开展农贸历史溯源活动。以“货币的发展”主题课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数字货币等货币形式,感受5G时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搜集资料,围绕主题分组合作,确定研究目标,设定预期收獲。学校邀请家长志愿者深入各个小组,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远程连线货币研究专家,为学生答疑、指导。学生以主题辩论、趣味沙龙、个人演说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在了解货币历史的基础上,为中国农贸的传统智慧与创新发展点赞,激发了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热情。在“巧买巧卖”校本课程将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对接,引导学生走进农贸市场,了解各种蔬果的特点、营养、买卖渠道,亲身参与农贸交易,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和表达。黎明时分,学生跟着父母进货、销售,感受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爱,体验生活的艰辛,在劳动实践中学会欣赏,学会感恩,养成诚信自律、勇担责任的优秀品格。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新农贸”德育体验活动

1.“农贸体验基地一日游”研学旅行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农贸产品源头信息、配送流程以及农贸产品国际化流通等方面内容,学校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基地——徐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校用“带着已知去旅行、带着问题去旅行、带着工具去旅行、带着收获来分享”的理念,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与云旅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形式记录所见所闻,形成个人体悟,将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例如在开展“家乡物产”这一主题活动时,借助VR+云旅游形式,带领学生从生活出发,游览家乡美景、遍寻家乡美食。学生在实地考察与云旅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借助绘画、手抄报、视频录制、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记录所见所闻,形成个人体悟,将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农贸安全健康小卫士”角色体验活动

民以食为天,为了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及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学校将校本课程中“安全健康”这一板块设计为“农贸安全健康小卫士”角色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炫彩包装屋、猎豹运输队和安全检测服务站进行代入式体验。学校成立“鲜鲜农贸”包装小队,学生以包装员的身份对农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体验合理包装为农贸产品保质、保鲜提供的有力支持。成立“康康农贸”运输小队,学生化身为小运输员,模拟市场中农贸产品的运输方式,设计运输流程和销售方式,让农贸产品更加快捷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组建“安安农贸”检测小队,学生亲身参与雨润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学习各种农贸产品的检测方法,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懂得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3.“农贸信息发布台”采访调查活动

教育的旨归在于未来,劳动教育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节。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自媒体环境,开发了农贸信息发布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乐教乐学APP等平台设施发布农贸体悟活动信息、农贸体悟活动调查问卷、农贸公益广告、邀约家长参与活动的电子券等内容,打造有创意的虚拟农贸体悟空间。借助信息发布台,学校与农贸市场联手打造市场诚信交易监督台,发现交易过程中的“诚信之星”“文明模范”,进行广泛宣传,发起网络投票,评选年度优秀商户,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文明市场风气的形成。此外,在农贸信息发布平台上还专门开设一块学生自由讨论的区域,通过开展“线上订货”“果蔬主播”“网络私厨”“美食荟萃”等主题讨论活动,激发学生体悟农贸生活的热情,树立对新时代劳动者“尊重理解、换位共存、合作共融”的正确认识。

4.“农贸极客在行动”线上实践活动

“互联网+”为农贸市场的创新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探索方式,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农贸极客在行动”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线下体力劳动与线上智力劳动相结合,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劳动品格。例如“玩转农贸”活动,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了解新兴农贸市场样态,采取新形式进行农贸销售,依托虚拟游戏体验趣味贸易,打造云端“新农贸”。

这些涵育劳动品格、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学生乐此不疲地研究着、学习着、参与着、展示着,明白了“劳动出真知,格物有乐趣”的道理,促进了劳动品格的养成。

(四)打造“新农贸”特色节日

“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探索为儿童劳动品格的提升提供了活性土壤。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了“农贸嘉年华”特色节日,通过“健康果蔬动起来”农贸趣味运动会、“稻花香里说丰年”亲子朗诵会、“小小营养师”趣味话剧、“田园诗画”猜谜大会、“妙笔绘农贸”美术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借助劳动实践,促进品格养成的展示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活动、欢度节日的过程中,积累资料,形成成果,将劳动品格内化于心,涵育于性,外显于行。

“新农贸”这一实施载体,使学校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用创新的教育场景、多元的教育方式、丰富的德育活动,将农贸体验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儿童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使学生认识到新时代劳动在性质、形式、空间、载体、过程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新农贸”德育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有体验、有收获,还使市场提升了口碑,扩大了影响。2019年,学校与市场合作创编的音乐剧《挑食的妞妞》在“江苏省全民营养周”现场会上展演,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这一实践载体还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学会劳动,帮助学生树立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正确价值观,培养了学生诚信、合作、责任、勤俭、奋斗等劳动品格,探索了一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N].人民日报,2020-04-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7)[2020-10-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3]李传庚.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场景学习[J].中小学管理,2019(7):27.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爱国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