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项目建设充满研究的意蕴

2021-03-24唐海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学前教育

唐海燕

摘要:如东在区域推进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先行,用阅读来指引全县幼儿教师的课程实践、环境变革,并不断创新区域教研方式,通过一线教师的课程叙事、业务园长的教研叙事、园长的管理叙事,促使每个幼儿教师都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力源”,积极投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队伍中。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学前教育;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17-0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针对当时很多幼儿园中还存在着以下现象:集体教学活动多,幼儿自主活动与游戏少;教师讲授多,幼儿操作少;知识学习多,幼儿体验少,一些农村幼儿园还偶有小学化倾向等现象,启动了江苏省课程游戏建设项目。2019年在以幼儿园为主体申报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又启动了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区域推进,促使全省学前教育教研方式的有效转型,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高。如东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单位,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坚持从规范起步,以机制促落实,以多样叙事为引领,以专题式阅读为智力支撑,促使公办、民办幼儿园都深度卷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每个幼儿教师都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力源”。

一、明确规范化要求,促进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

“范”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模子、法则,而规范,则是一套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格式、方法、规则或标准的总和。这里所指的规范化要求,就是把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落实到各个幼儿园(包括民办园)的工作中,以期在幼儿园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资源运用、教师发展等方面形成统一、明确、可操作的工作流程,进而有效地实现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目标。

二十世纪初,如东全县所有乡镇幼儿园全部改制到位,原来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公办幼儿教师纷纷离岗,转入小学或其他工作岗位,导致目前如东公办幼儿园中年轻教师多、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多;年轻园长多,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园长也不少,而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素质更是令人担忧,这给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带来一些难度。针对区域内公办、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现状,结合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内容,如东在游戏化环境建设、活动区域构建、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从而在规范化管理中引领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走上课程改革的研究之路。

(一)合理设置室内外空间,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

《江苏省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幼儿园在审议室内外环境时,要从儿童活动的需要而不是从利于教师管理的角度规划空间,室内外环境要更具有生命气息,包容多样化的资源,有利于多种活动充分开展[1]。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空间设置是以方便教师教学为主的布局,教师的大椅子位于正中央,小朋友的小椅子以半圆形或秧田式摆布,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儿童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已,没有太多自我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而当时很多农村幼儿园户外环境中除了一些大型玩具和体育器械外,绿植种类单一,更多是景观式的存在,儿童无法融入其中;种植园地也是以成人管理为主,儿童无法参与其中。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如东根据《意见》精神,在室内外环境建设上努力打破传统的观赏式、成人化的格局,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儿童为中心,从景观式环境走向双向互动型、参与式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多元发展。如在班级室内空间设置上,规定幼儿园每个班级要创设科学、阅读、建构、美术、益智、音乐等不少于6个的区域,班级活动室就是儿童游戏的场域,每一个空间都是儿童可以随意到达的地方。在这个场域中,他们可以任意选择游戏时间、游戏区域,教师只是儿童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儿童已有经验提升的指导者。在户外环境中,要求各个幼儿园都要因地制宜地设置沙池、水池、山坡、隧洞、涂鸦等,都要有孩子们可以恣意奔跑的场地;各园植物种类要丰富,不仅要有常绿树还要有落叶树,不仅要有观赏树还要有各种果树,让儿童在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景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各园都要饲养动物,讓儿童参与动物的喂养、打扫等管理,从而使得他们在与动物的相互陪伴中快乐成长;各园都要有种植园地,让儿童参与培土、撒子、浇水、施肥、捉虫等全过程,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

(二)营造视觉化学习环境,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视觉化时代”已悄然而至,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发展壮大,人们的生活、学习通过视觉化的形象也变得更为轻松和愉悦。而“视觉化学习”作为一种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2]。由于3~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是运用图像最多的地方。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并在对思维导图的资料进行学习之后,我们于2019年把思维导图引入幼儿园班级环境与课程建设中,旨在通过可视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引发儿童更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并达到改善师幼思维品质的目的。

1.“三墙”建设到位,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三墙”即幼儿园班级的生活墙、课程墙、区域墙。生活墙,一般包括儿童入园时的签到、自主点心情况、每日天气播报、自主选择区域游戏情况、班级公约等等。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之前,班级生活墙内容单一,只有天气预报或班级公约等,而且都是教师布置的,与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关联度不大。《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儿童入园离园、饮水餐点、散步午休、穿衣如厕等各个生活环节发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根据意见要求,结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我们规定幼儿园各班要创设内容丰富的生活墙,同时明确提出儿童是生活墙建设的主人之一,教师不仅要和儿童一起策划建设生活墙,还要引导儿童用统计图等方式汇总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如班级气象角,值日生每天早晨来园记录天气情况,一个月后,教师引导儿童用条形图统计每个月不同天气状况,如晴天、雨天、阴天分别是多少天,一个月中,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等等,把数运算和统计等核心经验蕴含于其中,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

课程墙即儿童参与课程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在墙面上的呈现。传统的课程墙,一般被教师当作班级儿童美术作品的展示栏,更多是儿童学习结果的展示。项目建设以来,我们借力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课程墙环境的教育作用,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与思考。如在蚂蚁课程研究之初,教师引导幼儿用气泡图来表示,关于蚂蚁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研究之中,引导幼儿园用双气泡图呈现蚂蚁与蜜蜂的异同。研究之后,再引导幼儿园用流程图或线索等表达对蚂蚁的整体认知。儿童边研究边把这些过程性资料呈现在主题墙上,这样的主题墙不仅成为儿童学习的有效载体,还能引发儿童进一步探究昆虫秘密的兴趣与热情。

区域墙是指与班级不同区域内容相匹配的墙面呈现。以往幼儿园以集体教学为主,区域设置很少,因而也就没有区域墙可言。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各班区域丰富了,区域墙如何创设也就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和县域内骨干园长、教师的研讨,我们认为班级区域墙的内容要与本区域内的游戏有关联:可以是玩法的提示,如美工区的折纸示意图,科学区的实验步骤,建构区的建筑图示等;也可以是儿童作品的展示,如儿童的建构作品、手工作品等,从而使得区域墙也成为儿童学习与展示自我的舞台。

2.班级收纳规范有序,让儿童的成长看得见。生活是课程的源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玩具收纳、游戏材料收纳是班级儿童的生活内容之一,良好的收纳习惯可以受用终身。因此,我们把班级收纳作为儿童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要求各个幼儿园不仅做到橱柜收纳有标志,还要通过标志引发儿童的多元学习。如加减运算对应(橱柜上是答案标志,玩具篓上是算式)、汉字图文匹配(橱柜上是汉字标志,玩具篓子上是图像)、食物链对应(橱柜上是鱼标志,玩具篓子上是猫标志)等等,这些标志可以由儿童来自主设计,还可以不断变化。从班级收纳拓展到家庭收纳,从收纳物品上升到收纳思维,使得孩子们的思维更为严谨和有序。

二、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确保课程游戏化落地生根

知易行难,高质量的落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课程游戏化要保持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落到实处。自从江苏省教育厅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为确保各项规范化要求真正得以实施,如东建立了多维区域教研机制,旨在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教研机制,努力提升区域内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全区幼儿园内涵式发展、高品质发展的目的。

(一)建立问题调研机制,真正开展基于问题的教研

问题就是课题,问题就是教研工作的方向。如何变传统的被动式教研为研究式、专题式、项目式教研,使得县域教研、园本教研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采取了专题调研、推门调研、随机交流等多元方式。通过观摩活动、访谈教职员工、填写问卷等方式了解各个幼儿园在园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课程建设、游戏开展、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困惑和需要,从而真正变问题为课题,引领全县教师开展系列研究。

1.专题调研寻问题。专题调研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的调研活动。自2014年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我们针对区域内幼儿园游戏开展、课程建设、集体教育活动情况组织了较大规模的专题调研活动。如2014年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之初,我们组织市县骨干教师、幼儿园园长对如东县46所幼儿园进行了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现场调研。调研分为现场区域活动观摩与教师问卷两个部分。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以及广大一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情况,分析了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教研提供参考与依据,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与条件。2016年我们还组织了关于园本课程叙事研究、韵律活动研究的教师问卷调研活动,针对调研中的问题,积极申报了各级各类课题,开展了研究。

2.推门调研看常态。推门调研由“推门听课”衍生而来,即不打招呼进入幼儿园,了解课程游戏化规范要求的落实情况。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推门调研,发现了部分幼儿园在功能室建设、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班本课程建设、园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幼儿园功能室被锁起来了,儿童无法随时进入;班级区域游戲材料单一,儿童没有选择的可能;班本课程成人预设的多,教师不能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生成适宜的课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及时和园长、教师交流沟通,还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不同层面的专题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区域内幼儿园常态化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能力和水平。如阅读区如何“从绘本走向绘本+”;数学区如何从无到有,并从有到儿童喜欢;各区域标志如何设定,由谁来完成;等等。

(二)建立共同体互学机制,促进共同体内外幼儿园共同发展

受日本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的启发,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之初,如东就成立了以县城骨干园为领衔单位、农村公民办幼儿园共同参与其中的9个教育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有5~6所幼儿园组成),明确规定各个教育共同体每学期围绕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内容开展不少于两次以上的活动,同时要求共同体内每所幼儿园都要积极承办开放活动,努力创造共同体内成员间彼此学习、共同提高的空间和机会。在积极申报开放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启动了体内互查与体外互查机制,聚焦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支架内容以及如东关于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规范要求,共同体组织骨干力量,现场调研体内与体外每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贯彻落实情况,写出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并针对问题后续跟踪改进,同时在县课程游戏化推进会上交流、分享体内外互查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措施为全区课程游戏化高质量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机制,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东不仅提出规范性要求,还通过建章立制促进课程游戏化规范性要求落到实处。为了使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向更深处漫溯,使项目内涵真正内化为区域内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我们还建立了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机制,以培训为载体,以阅读为源动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努力提升教师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学前教育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