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学习的内涵、范式和实践策略

2021-03-24张大冬王勇王国云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

张大冬 王勇 王国云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形式具有“少、慢、费、差”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践行小先生制,开展“伙伴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互教互学、互帮互助、互探互究、互评互议,通过分享、倾听、交流、碰撞,实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伙伴学习;伙伴共同体;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23-05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陶行知先生为实践其生活教育思想而创建的一所实验性学校,建校已有近百年历史。这里曾走出著名的少儿抗战团体——新安旅行团,新旅前辈在17年的革命征程中,运用“小先生制”学会阅读和思考,采用“民主生活会”的方式学会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生活教育和新旅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立足于孩子的成长,一直在探索具有新安特色的课堂革新之路。学校于2014年成功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新旅实践的‘小好汉成长教育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构建思维课堂的实践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以“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样态。近年来,我们深入理解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会”,以课堂“小先生”为核心,提出了“伙伴学习”的新理念,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建构课堂伙伴学习共同体,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凸显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保证了每一个孩子课堂学习的权利。

一、伙伴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伙伴学习的内涵

何谓“伙伴”?元魏时期,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为“火伴”,后引申为“同伴”或“伙伴”[1]。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近代,英国的“導生制”和美国的“伙伴教学”都采用过“兵教兵”的教学形式,且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这在师资匮乏的年代为英美两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当时文化落后、文盲众多、师资匮乏的国情,提出“即知即传人”,让儿童边学边教,创立了“小先生制”,让每个儿童将自己认识的字、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他创办的平民读书社、山海工学团成为当时的热潮。

“伙伴学习”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完成共同学习目标为基本动力,以互教互学为根本方式,以团体成果为评价标准,以改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为基本目标,形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价值导向的创新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2]。依据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思想与实践,让兴趣爱好相同、性格脾气相近的孩子结为学习伙伴,建立伙伴关系,互教互学、互探互究,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形成以“相互教学”为目标,相对稳固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学生先个体独学,发现问题,然后结伴互学,梳理问题,再通过“小先生”领学、伙伴互学、教师点拨来解决问题。教学全程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教互学、互探互究,学会倾听,学会合作,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获得平等的学习权,达到共同成长的发展目标。

(二)伙伴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体性。伙伴学习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个体。每个学生根据课时目标任务开展“个体自学”“组内互学”“小先生领学”“全班研学”等活动,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师是组织者、支持者、合作伙伴,也是共同的探究者。

2.合作性。伙伴学习的“伙伴”是两个或多个独特的儿童个体,他们组建成学习共同体,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答疑解难,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快乐分享、自由对话,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3.社会性。哲学家康德认为,实现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是教育的重要功能[2]。学生在伙伴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自我与团队间的冲突矛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协助下,学生逐渐获得互爱、互补、互助,以及分担、体谅、公正等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品质。

4.共生性。伙伴学习课堂中,每个“伙伴”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任务,有相似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模式,以及天生的接纳和亲近感。他们都希望在伙伴或朋辈中获得关注和认可。“伙伴学习”的课堂搭建了使彼此融合、互利共生的学习平台。

二、“伙伴学习”课堂的基本范式

伙伴学习课堂教学以所学内容的问题结构为认知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和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里,围绕课时教学目标,以学生“独学—互学—领学—研学”为主线,以教师“情境创设—适时介入—点拨提升—评价激励”为保障,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建构“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其范式可以概括为“四步八环”。

(一)个体独学。学生独立自学,这是整个伙伴学习的前置环节,所有的后续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进行了深入的自主学习,才能保证整个伙伴学习的效度。主要包括:一是自学内容,根据自学的要求,可以课前自学,也可以当堂自学,在自学中尝试解决问题,理解学习内容;二是自主规整,自学完成后要列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或学习的收获,还要列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个人问题,准备参加组内的互学。

(二)组内互学。伙伴间组内互学,这是整个伙伴学习的基础环节,突出的是“即知即传”,主要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不会的学生向会的学生学,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将已经解决和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参加全班的学习汇报。主要包括:一是互教互学,主要是学习经验的分享和交流,还有组内的学习帮扶;二是互探互究,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组内共同探究。学习活动由组长组织,可以轮流发言,也可共同讨论;组长在大家发言后,要整理出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准备参加小先生领学。

(三)小先生领学。这是伙伴学习的关键环节,突出的是交互和质疑,小先生将自己和本组集体所学的成果,向全班汇报分享,分享后即与台下同学互动交流,进行答疑解惑。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对小先生领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一是汇报分享,可以由组长作为小先生代表小组领学,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分别汇报组内互学的成果;二是互动答疑,领学过程中由小先生与其他学生或其他小组进行互动答疑。

(四)全班研学。这是伙伴学习的总结提升环节,基本由教师组织,重点是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和反思、提炼和升华。主要包括:一是分析梳理,教师带领全班将互学和领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尝试提炼出指向课堂学习目标的关键问题;二是探究归纳,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后,挑起认知冲突,启发学生透过表层问题发掘深层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将学习引向深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上述“四步八环”范式以“问题”为核心,以“伙伴学习”为显性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学生既有个体的思考、分享、质疑、整理、归纳,还有伙伴间的指点、帮助、探究、碰撞、交互,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介入、纠正,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场,完成了学习的自主建构。

三、“伙伴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课堂,学做“小先生”,学会“伙伴学习”

课堂中实施“伙伴学习”的关键是课堂“小先生”的培养和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这需要教师立足课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正确训练。首先,在伙伴学习中,“小先生”是核心,“小伙伴”是主体,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人人都是“小先生”的正确观念;其次,教师要转换角色,自身也是伙伴学习中的一员,教学过程中要有训练意识,有指导痕迹,有参与行为,有坚持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只有在当“小先生”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做“小先生”;在“伙伴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教”“学”。教师既要研究教,又要着力教学生学,也要坚持教学生“教学”。实际上,我们认为,儿童的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即行知先生倡导的“以教人者教己”。教师每节课都要创造机会开展“小先生”“伙伴学习”训练,一个问题(任务)、片段甚至全课都可以用来进行训练。

(二)围绕问题,依托结构,以“学”为中心整合学习内容

当小先生站立在课堂上,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我们可以看到“会的教不会的”帮扶型的“小先生”,也可以看到拥有“一技之长”的展示型“小先生”。但是,如果课堂只有平台,没有阶梯,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成了展示的舞台,难以成为在自我的努力下进入深度学习的课堂。如何才能让课堂既有平台又有阶梯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提炼核心问题,推进问题结构化。所谓问题结构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提炼出学习内容的核心问题和辅助问题,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搭配和排列,这样的问题结构既是教学展开的线索,也是学生学习的拐杖。

为此,我们对照问题结构,从中精选相应的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整合学习的内容,让小先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内,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像小先生一样,把自己的理解讲给组内的伙伴听,也可以将自己的困惑向组内的“小先生”请教。这样互教互学、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教者再适时点拨,学生就能踏上深度学习的“阶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找准定位,适时介入,让“教”真正服务于“学”

“伙伴学习”聚焦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是其有别于传统课堂最显性的特点。

“伙伴学习”的课堂主张在教学中激發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交流对话、主动建构;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再创造,重视伙伴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互助的合作者、共进的研究者。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主体,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成为“平等的协作者、真诚的对话者、理性的诊断者、适切的引导者和优秀的服务者”。教师在伙伴学习中的定位更丰富了,其中的关键在于适时介入:首先,引起与维持。围绕重难点,找准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其次,明确与提醒。对学生表达不清楚、思路不清晰的地方,老师要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学生明晰。再次,激励与阻止。当课堂上有精彩的表达,教师应找准肯定或鼓励的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当课堂上有“偏离航向”或“背道而驰”的情况发生时,老师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予以阻止。

(四)结好伙伴,建好阵地,发挥组队文化育人作用

“伙伴”是儿童间一种亲密而稳固的人际关系,他们彼此性情相近、兴趣相同,容易相互影响。

孩子们结成学习伙伴,不光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还应在集体中获得存在感和获得感,从而发挥群体对个体的积极影响。这就需要建设伙伴们的阵地,形成自己团队的文化,这是“小伙伴”们的精神家园。每个小组都精心设计本组的组队文化,包括组名、组徽、组训、组规、组歌等,内容规范、有创意、积极向上,起到凝聚智慧、团结人心、展示小组精神面貌的作用。

(五)评比激励,营造氛围,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评价具有检测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加强伙伴学习共同体建设,定期组织展评活动,可以提高伙伴间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我们定期开展伙伴学习小组展评,包括伙伴学习小组初期的组名、组徽、组规等班组文化评比,和遵守纪律、特长发展、文化成绩、荣誉奖励等方面的展评。

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了“伙伴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积分表”,分别为“组名”“组内合学”“小先生领学”“互动研学”“总分”五个栏目,以共同体为单位,根据伙伴成员的课堂表现,比如倾听、表达、对话、质疑、互动等方面量化打分。在“组内合学”“互动研学”环节,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打分;在“小先生领学”环节,可以“生评”和“师评”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引导和导向功能。学习积分按日、周、月、学期汇总,评选出优秀伙伴学习小组、优秀“小先生”。

我们还定期根据课堂表现的积分,按月评比优秀组员和小组,并举行荣誉颁奖仪式。仪式由班主任主持,语数英任课老师和家长代表参加。班主任代表学校宣读获奖名单,由课任老师或家长代表颁奖,获奖组员或组长发表获奖感言并进行经验分享。这样的仪式,可以增强伙伴们的集体荣誉感,形成组内和组间的比学赶帮的氛围。

开展伙伴学习以来,我们持续学习“小先生制”“学习共同体”等相关理论,不断提升教师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对“伙伴学习”的设计与组织更加有序、灵活和实效,突显了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伙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在各级各类素质评估中,我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关键能力发展水平都有了稳步提高。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伙伴学习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前“预设”和课中有效利用“生成”的能力;小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建设伙伴学习课堂文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评价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缺少大数据的分析统计;等等。

上述问题,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难点,也是深入研究的着力点。我们将以构建“伙伴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为突破口,深入研究“伙伴学习”的内涵和策略,厘清评价要素,丰富评价内容,形成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的评价系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当下为着力点,以未来为成长点的课堂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尹步桥.伙伴学习的理论溯源及现实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9(2/3A):87.

[2]章莉.小先生制下的伙伴学习:关系与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9):49.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
《我的小钟表》教学课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论简笔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妙用
儿童视野下的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运用实践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