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我国宗教中国化:困难挑战与实践进路

2021-01-19李岁科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岁科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局限于民族领域研究与探讨,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重视的宗教领域。宗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面影响,要力求扩大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求,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融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引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要从加强宗教思想引领、提升宗教法治建设、搭建宗教文化平台等方面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1)06-00069-0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极具原创性与现实性的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再到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4],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有较多关注与探讨,但“从研究的学科视角来看,当前研究绝大多数来自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5]。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绝非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理论、民族工作等研究所能全面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6],从这一角度来说,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相关议题不应仅仅限于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学界”[7],我们应从更广阔的视阈认识和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这也包括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重视的宗教领域。

一、宗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的双面影响

当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致存在三种解读,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意识,一种民族观,一种国家认同”[5],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国家全体民众共同意识的总称,既涉及不同民族、族群的共同意识,也包括不同地域、阶层、领域、文化、信仰群体的共同意识,是指引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跨过一般民族学研究范畴的局限,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阈进行分析与探讨。由于“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8],且我国“信教公民近2亿”[9],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应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群体在内的共同参与。

(一)宗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甚至在情感上、心理上能使人们产生趋同性与归属感,以致增进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重要精神,是国家众多集体认同范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于宗教在我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特质,其往往被认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要素,尤其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它同本族的民族意识紧密结合为一”[10]。宗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畴之下承载着团结、信仰、凝聚等重要功能,对复杂现实环境产生的影响绝不能小觑。一是宗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交融。宗教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挖掘与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之精华,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宗教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契合。在传统宗教义理中一些弃恶扬善的规范与我国社会现行提倡的公益慈善相契合,尽管带有宗教特征,但在社会公益和引导民众向善方面能产生积极影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作用。三是宗教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通过宗教对信教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个体对社会的排斥,促进个体对社会的认同与接纳,减缓社会的矛盾冲突,进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可以发挥传承文化、社会慈善、化解矛盾等作用,助推社会的正向发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二)宗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极影响

宗教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超自然特质,对社会共同体意识也发挥着作用,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消极影响,甚至会妨碍社会和谐稳定。宗教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往往不局限于社会某种单一的思想信仰,而是受到不同时期、地区的影响,与该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要素密切相关,形成一定范围的信仰特质与价值规范,进而影响到社会群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形成。客观地说,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的宗教理念如若缺乏正确导向,不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容易出现宗教意识狭隘化、宗教行为极端化,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宗教易将未来希望寄托于来世的幻象。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成员因生活、工作、学习等未达心理预期,会通过宗教寻找慰藉,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消极遁世,甚至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妨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宗教易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破坏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譬如“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打着宗教旗号,猖狂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成为影响我国西藏、新疆等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不稳定因素”[11]。总之,尽管有些问题可能并非完全由宗教导致,但宗教的一些特质容易被别有用心者歪曲利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国家认同感,以致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我国宗教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求

自“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以来,学界就对其展开了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宗教中国化主要内涵为三重义理,即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12]。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中华民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中国社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求。必须使宗教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从政治认同、文化融合、社会引领等方面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有利于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体现为政治归属与政治接纳,其本质上是对政治秩序的遵循与维护。在当今中国,“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叠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具有高于56个民族的国家意识”[13],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现实中的重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找准广大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使广大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集聚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首先在于“化人”,进而团结和引领人,使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包括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广泛共识,从更广层面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二)有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融合

任何时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都离不开文化融合这一基础,“毕竟,对任何民族来说,除了滋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外,它的存在理由还能是什么呢”[14],文化浸润人心、交融彼此的价值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在实践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切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强大精神纽带,其根本在于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宗教在中华大地历经数千年传承,交融承载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原则上讲,宗教文化无疑可以成为民族的社会黏合剂”[15],因此,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仅有助于宗教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还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文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是用外来文化化中华文化,而是用中华文化化外来文化和外来宗教,用中华文化浸润心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共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客观地说,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是加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汇聚社会各界力量,进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融合。

(三)有利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引领

社会引领对社会个体具有重要价值,能使个体自身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契合、相协调,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存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影响。某一宗教要在社会中实现存续,其在宗教观念、制度、组织、活动等方面都要立足于现实社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为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文化、时代特点,而不是对宗教的过分修饰或扭曲。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呈现复杂多元的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有必要从不同领域着手提升社会的内在凝聚力,譬如“提升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促进民族政策向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向调整,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16]。同样,宗教在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使当前我国各宗教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契合中国社会的社情民意,进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引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困难挑战

对于当前我国各宗教而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遵循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坚持我国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具体而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影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困难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一)从社会领域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面临着多元时代的认同冲击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以往相对孤立的群体也纷纷进入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舞台,社会多元化态势日趋明显与复杂。一方面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融合,另一方面也导致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碰撞。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碰撞自然也涉及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行为、宗教仪轨、宗教理念等,当前不同宗教之间的冲击碰撞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和问题,正是多元社会价值在宗教领域的投射。而“政治分歧乃至持久的相互冲突,在深层的维度上,往往就是由分属不同共同体的人们在各自的共同体利益和信念上无法让步所致”[17],在当前多元文化社会,宗教领域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渗透,一些国外组织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打着宗教自由的旗号,进行所谓的“价值”宣传,把宗教当成干涉中国内政的工具与手段。此外,也有些不法分子经常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宗教活动,歪曲了民众对合法宗教活动的认知。总之,由于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面临着巨大冲击。

(二)从政府领域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面临着治理体系的统筹缺失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政策的新发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仅是理论的创新,还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实践中抓好落实。客观地说,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统筹协调:既需要有不同层级的政府、不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又需要与宗教相关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信教群众共同参与,还需要各层级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人士共同参与。从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工作内容来看,包括宗教法规、政策、教义、仪轨、文化、管理、活动等不同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因此,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切实抓好顶层设计,推进统筹协调。目前,针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有些地方还停留在工作表面化、碎片化状态,缺乏统筹协调,会议、口号、表态较多,实质性工作较少。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把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性,用系统性思维应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现实挑战。实践中,有些党政领导与宗教工作干部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完全作为宗教界的事情去看待,认为政府只要加强思想政治的把关与引领就够了,其余事项主要由宗教界去推进与诠释,导致广大信教群众获得的政策性指引不足,这其实是将复杂工作简单化了。可以说,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虽已提上日程,但依然面临着治理体系的统筹缺失。

(三)从宗教领域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面临着信教群体的认知偏差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选择。但实际上,一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由于宗教法规、教规教义、宗教文化等方面学养不足,导致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出现认知偏差,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从遵循宗教法规现状来看,一些信教群体存在法治观念淡薄的情况,还有“教义大于法律”的认识偏差,当现实中出现教义与法规相冲突情况时,容易倾向于偏向教义而忽略法规,以至于降低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二是从宗教历史文化传承来看,我国宗教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义理,若信教群体学养不够、教义不精,就难以充分把握宗教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更无法接纳与领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现实价值。“坚持我国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项强化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战略”[18],当前我国有些教职人员由于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对传统宗教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领悟较为粗浅,对一些教规教义理解也浮于表面,难以对宗教文化进行契合于我国新时代要求的深刻阐释。三是从我国社会对待宗教态度来看,我国社会对宗教信仰大都持开放包容态度,不同宗教与我国历史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逐渐找到平衡,恰如我国“儒释道”相融合的传统文化。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信教群体的认知不对称,这也对我国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带来严峻考验。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进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广大民众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实基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推进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汇聚当前我国宗教领域力量的有效举措。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升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使宗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力量。在复杂多元社会背景下,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不会是理想状态下的一蹴而就,须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效应对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阻滞因素,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进路。

(一)加强社会引领,凝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共识

从广义上说,宗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习惯等,同时还需要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应让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充分认识到这是宗教的内在要求,关乎宗教存续与发展,以增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提升社会文化自信。宗教思想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脱离社会文化孤立存在,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也要逐渐确立起来,使宗教界和信教群众能够从我国社会文化中找到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使宗教思想契合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二是提升宗教治理能力。宗教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宗教文化引领,也受到宗教治理能力影响。由于我国当前在宗教治理方面存在政策水平、治理理念、文化素养不高等现实状况,因此,我们可从多方面着手,从整体上提升宗教治理能力,为宗教界提供更好的政策指引,使宗教界与信教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更易于接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政策导向。三是提升宗教团体作为。宗教团体是我国信教群众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其较一般政府部门更易于为信教群众接受,有利于实现对信教群众的思想引领。因此,通过宗教团体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宗教文化研究,能更好地发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示范作用。同时,宗教团体也可推进宗教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通過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增强信教群体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使信教群众能站在国家与民族立场开展宗教活动,以凝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共识。

(二)推进法治建设,完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保障

法治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规范,推进宗教法治建设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选择。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解决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宗教法治建设,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供坚实保障。一是提升宗教法治意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强调法律的主体地位,任何组织与个体都应遵守法律,在法律规范下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宗教法治意识,使宗教界和信教群众按照法律规范开展宗教活动,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仍存在“重教规,轻国法,只知是信徒,忘记是公民,甚至把违法行为看作是信仰坚定的表现”[19],特别是当宗教仪轨、义理与国家法律法规出现冲突与对立时,能自觉遵守法律,在法律规范内开展宗教活动,实现宗教事务的有序进行。二是健全宗教法治体系。健全法治体系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通过系统完善宗教法治体系,推进宗教事务规范运行,一方面使宗教事务部门在实践工作中不错位,另一方面使宗教界在实践活动中不越位。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各省、区、直辖市应配套制定地方条例,当宗教理念滞后于时代形势时,能依据新的法治规范确保各项事务有序进行,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更为顺畅。三是加强宗教法治实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下,加强宗教法治实践,提升我国宗教法治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宗教治理能力提升,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提升信教群众识别能力,维护宗教领域的“风清气正”。另一方面通过法治水平提升,有效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摸清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规律与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在实践中铸牢法治堡垒。

(三)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举措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交流的社会,客观上各宗教也有着加强交往的实际需求,把宗教文化交流纳入社会人文交流范畴,是提升各宗教互学互鉴互信的有效途径。宗教在正向交流学习推动下,将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仅仅包括外来宗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也包括用中国文化重塑中国宗教”[20],搭建好宗教交流平台,是创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举措。一是拓展自媒体交流渠道。新时代宗教交流在于“导”,而非“堵”,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有效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文化、宗教活动交流,让更多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参与到宗教学习交流,了解国家宗教政策法规,依据宗教政策指引推进宗教文化交流,营造健康有序的交流环境,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创新举措。二是主动讲好中国宗教故事。我国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传承,宗教文化底蕴丰厚,同时党和政府施行较为开明的宗教政策,各族人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使我国宗教领域总体平稳有序。当前,一些国际组织试图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诋毁,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具有充分自信与主动意识,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文化自信,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营造良好氛围。三是打造宗教交流品牌。通过宗教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增进相互友谊,拓展合作空间,学习进步经验,对于文化研究、社会服务、规范治理等大有助益。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的共同努力,齐心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我国宗教领域的良好氛围与进步形象,进而促进我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自信。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2]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3]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9.

[4]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N].人民日报,2021-08-30 (1).

[5] 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义、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24-30.

[6] 蔡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光明日报,2019-04-09(6).

[7] 張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意涵[J].学术界,2020(1):78-86.

[8]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N].人民日报,2018-04-04(9).

[10] 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在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J].社会科学战线,1995(6):250-257.

[11] 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9.

[12] 张志刚.“宗教中国化”义理沉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6(3):21-29.

[13] 虎有泽,云中.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1-6.

[14] [15] [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M].王娟,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8:87、78.

[16] 习五一.弘扬科学无神论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科学与无神论,2020(1):5-7.

[17] 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1):14-21.

[18] 杨文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新时代中国宗教学的新命题[J].青海民族研究,2020(1):198-205.

[19] 张生.当前我国宗教中国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推进举措[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92-99.

[20] 何虎生,胡竟方.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20(1):1-13.

责任编辑:宋好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