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19-09-17周利秋

对外经贸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应然逻辑,普及民族团结教育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三进”工作,必须从推动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进教材;要求并培训教师主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04-0120-04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s the logical logic of partys national work ,and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should take the chines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s the main line and exert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to request and train teachers to turn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combine teaching with online teaching.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to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作者简介]周利秋,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实现路径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JGSZ2017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JGSY2017001);东北农业大学“大北农学者计划”教育学人基金项目暨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1],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发挥各民族特色,调动有力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确定为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长期坚持,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自觉担负起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使命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责任。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本文期望在此方面做有意的探讨和补充。

一、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民族团结就是把分散的不同的民族联合起来,使之成为彼此具有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形成更大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和状态[2]。联合的过程既是各民族人民交流交往、经济社会事务融合的过程,也是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统一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更是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发挥文化的强大引领凝聚作用,需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更好处理民族关系,1987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的正面教育”,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要求学校開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全民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要营造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借助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强大宣传功能。又要从“娃娃抓起”,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广泛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2008年12月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强以马克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深人民对民族团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变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显然,高校因其生源的广泛性、教育对象思想的可塑性以及理论创新的集成性和交互性,成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针对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问题,200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下发《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中要求“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至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探讨其基本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法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载体,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明确其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使青年学生更能站在国家民族利益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角度考虑我国的民族团结问题,是促进边疆稳定,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图谋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各民族深入融合,互通有无,促进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紧密结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体体现。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概念,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都是这个集合的组成元素,与中华民族之间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华民族概念形成是上千年民族接触、交流、融合过程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间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命运等多方共识,进而获得集体身份认同,各民族形成“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3]。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制度体系逐步发展完善,中华民族作为整体成为国家层面的民族形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显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延伸,“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政治和命运共同体”[4]。中华民族共同体又必然是中国公民身份的共同体,凡是具有中国国籍,获得中国公民身份的个体都属于中华民族成员。

显然,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广博,其中培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核心,也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局面的形成,增强国家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任务也必然是培养筑牢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开展以国家认同、党的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教育,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氛围和导向。在民族政策和理论教育宣传过程中,让学生清醒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清醒认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扭曲;相对剥夺论者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解;民族身份论者对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挑战,清醒认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符合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目标和精神追求,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途径

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特征。学校是面向青少年进行民族宣传教育的关键环节,既宣传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又要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将民族工作的目的、原则、重点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高等学校学生生源地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不同,为落实国家促进民族融合、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部署,高校在招生名额中按一定比例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在学校与其它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建立长期稳定的相互交往关系,相互感受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环境,也是对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广大高校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纷纷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政策宣传的主阵地、青年学生“三观”培养的主渠道是将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开展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三进”工作,以“进教材”、“进课堂”推进“进学生头脑”。

(一)推進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进教材”

教育工作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在进行有针对性教育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体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详细规划了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期间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体系。大学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体系尚不统一,要尽快推进符合高等学校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要求、以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内容体系“进教材”。一是组织师资力量编写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二是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体系进行细分,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章节中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理论内容;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重大意义的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体现民族发展历史和发展成就的内容。

(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

1.加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让教师先学习先认同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深化教师理论学习和修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方略,自觉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开展教学研究,进行集体备课,实现科学融入;三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完成一批高质量的论著,切实加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认知深度。

2.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理论传播的良好途径,课堂上教师要将融入教材体系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要学生真理解真相信真认同,还要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在理论课程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章节设置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组织主题活动等加强各族学生交往合作,在合作中促进了解、增进友谊,增强认同,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3.覆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环节,将课上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

民族团结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着本质区别,要深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更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是在学校网站和官微上设置专门民族团结教育模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政策的宣传,也可以就涉及到民族问题的社会热点事件及时跟踪报道,引导学生了解事态进展,正确客观认识事件本质。二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微信群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困惑的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民族关系的问题。三是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微信群,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动态,推送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资料,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更好融入学校生活学习环境。

(三)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管理体系”

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三进”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教育与学校学习生活实践相一致,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管理体系”。

一是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民族工作管理机构,由学校主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挂帅,专人负责制定民族团结教育的制度安排、课程体系、人员配备、物质保障等基础性工作。

二是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确保其在课上课下言行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三是对全校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贯彻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

四是建立大思政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学工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工部门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开展课上课下的“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主体月”、“少数民族学生大课堂”等活动,为各民族学生创造交流交往的平台,促进相互了解和相互认同。

[参考文献]

[1]白亮,苏光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三十年:经验、问题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6(5).

[2]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12).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平维彬,严庆.从文化族类观到国家民族观的嬗变——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J].贵州民族研究,2017(4).

[5]郭海洋.新时代新疆基层民族团结教育路径研究[J].现在商贸工业,2018(17).

[6]祁帆,徐伯才.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与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7]秦名连,李静.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手抄报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

[8]Dortich,Daniel A.Ethnic Diversity and National Unity in Yugoslav Education: the socialist autonomous province of Vojvodina [J].Compa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78,8(1).

(责任编辑:顾晓滨 马琳)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