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

2021-01-10万虎边素贞

科教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万虎 边素贞

摘要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高职学生总体来说自律性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互联网+”给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教学的进一步普及,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标志着教育步入“互联网+”的常态化阶段。本文阐述了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以“互联网+”为背景构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5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AN Hu, BIAN Suzhen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At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2015, Li Keqiang presented the "Internet+" action plan in the Government’s Work Report. Mandari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poor, self-management is not stro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twork has changed people’s lifestyle and thinking, affecting ever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ternet +" brings challenges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lso brings opportunities. Further populariz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mixed teaching marks the prevention of the "Interne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forma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nstructs "Internet +" to construct a higher vocational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the mental health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Internet +";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ental health

1高職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大,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但受生活节奏快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对就业的环境,自身的学校层次,自我认知方面出现困惑,而对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通过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调查后发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不好,不及格科目较多。由于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上课,或者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愿意和同学进行讨论或与教师进行互动。课后不能认真完成作业、按时完成作业或者不交作业,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二是人际关系不佳,与身边同学的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从专职辅导员了解到,有心理问题学生与宿舍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由于这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作息习惯与舍友不同而形成干扰,同时不理解也不善于与舍友沟通,容易产生矛盾。另外,这些学生比较敏感,多疑,误解别人,以为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针对他。还有,由于这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各种团队活动,成绩不好,给班级荣誉带来不好的影响,容易激怒,如果别的同学不能理解,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三是自我认知有偏差,不能规划自己的未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封闭自我,不与外界沟通,把一切过错归结于他人。或者自我认知太强,高估自己,觉得同学和教师都不如自己,当自己愿望不能实现或者当自己必须承担责任时,拿生命来威胁他人。例如有个学生通过QQ和任课教师沟通,首先承认了自己部分缺勤和作业未交的事实,然后告诉老师她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希望教师在成绩方面能给予照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知,在学业上毫无建树,与他人沟通也存在问题,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比较迷茫,不能综合规划自己的未来。最严重的是,这些学生不仅心理有问题,甚至影响到身体,出现疾病。

2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因素

2.1学生自身因素

医学界认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受心理、生物、社会环境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疾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例如患抑郁症的学生的父母或者家族中大部分存在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等疾病的患者。另外,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高职阶段需要学生独立生活,对于没有受过社会锻炼的学生,很难独立处理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随着时间的积累,从而形成了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类学生无法面对社会现实,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有少数高职学生,因为个人性格的问题和家庭的影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无法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从而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2.2学校教育因素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统的教育方式,只关注专业的培养,在全新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更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前而言,高职院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心理课程,然而大部分课程流于形式,对心理问题没有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没有进行融合,从而不能体现心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2.3网络固有因素

互联网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应用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然而其互联网本身有着相对灵活的表现,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会对学生形成相应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网上进行娱乐活动,同时在利用互联网生活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一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沉溺在虚拟世界,从而全面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4未来的生活压力和目标

同學们入学后,会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进行考虑和规划。现在社会发展快,变化大,对学历和能力要求高,求职者的工作岗位选择、薪资待遇、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学生不能端正态度,接受现实,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甚至坚持不切实际的目标和理想,就会产生压力,形成心理问题。在目标不能实现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如果不能自我调整,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3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

在“互联网+”的全新时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更加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全面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扩大心理教育的覆盖面,从而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互联网+”为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以下三点:(1)“互联网+”为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带来新方向。自古以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在讲台传授,学生在下面聆听学习。学生与教师交流时,有心理压力,比较紧张。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而言,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都有障碍,更害怕与教师交流。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不敢向老师反映求助,从而让教师难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互联网+”可以构建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了环境。这种环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及时给出相应的心理辅导,做自我调节或者同学和教师给予帮助,增强教育的时效性。(2)“互联网+”为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增加了新内容。互联网是双刃剑,资源包罗万象,良莠不齐,拥有大量的开放信息资源。教师可以甄别优秀的资源,推荐给学生线上学习,线下监督检查实践。同时,教师也可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成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国内外优秀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思想,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互联网+”增强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效果。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沟通交流与实践,优秀的内容的增加,大大增强了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效果。互联网有实时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心理教育平台了解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动态,通过网络和大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必要的时候线下让身边的同学,家人和教师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

同时,“互联网+”也给高职网络心理教育带来挑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学生会变得更任性,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社会秩序学生在生活上的不如意,为了摆脱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困扰,网络成了部分学生的负面情绪的发泄口。同时“互联网+”对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改变传统师生不平等关系的观念,极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授课方式,更多关注大学生动态的心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最后,“互联网+”促使高职网络心理教育创新。“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更方便的沟通方式,更灵活的上课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更多优质的内容,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新的师生关系。这些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在授课方式、教育理念,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互联网+”的全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网络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学校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该借助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形成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3.1院校级心理研究机制

院校心理研究机制是第一层机制,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更加完整的心理教育平台。该机制由学校领导组成,该机制的作用是根据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表现,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心理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心理课程的相关研究,从而全面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除了上课用的教学资源以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吸收国内外相应的最先进的优秀资源,供师生学习和应用。

3.2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第二层机制,由心理老师组成,在学校建立心理工作室,还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更加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学平台。学校在开展心理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每周定时开放心理工作室。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的和老师进行交谈,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更加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在正常的沟通工作中全面展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举办讲座,分享资料,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除了线下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容易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线上进行咨询和沟通,得到相应的辅导和正确的引导,走出心理误区,解决心理问题。同时,教师和心理老师可以根据咨询的问题举办类似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另一方面,老师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先自我调整,如果解决不了再进行线下的帮扶。

3.3班級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以班主任老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属于第三层机制,由班主任老师组成。在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中,要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是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员,许多同学信任班主任,只愿意与班主任沟通。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班主任要全面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班主任要增强自己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学习,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心理教育者,再从专业的角度去辅导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

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属于第四层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它由学校的学生志愿者组成。心理健康志愿者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关心同学的日常情况,每天固定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帮助同学解决相应的生活困惑。此外,心理健康志愿者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传播一些心理健康信息,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当中,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向老师汇报,协助教师帮助这些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同时,还可以在线上定期通过微信或者QQ等社交平台做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后,采取一些措施去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4总结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表现,在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的过程当中,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解决心理问题,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基金项目:1.咸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软科学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202105,项目名称:后疫情时期咸宁科技工作者心理状态研究。2.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GB194

参考文献

[1]孙娜,张浪,唐柏林.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3):130-134.

[2]李红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效性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1):89-92.

[3]谢亚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03):181-184.

[4]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32-38.

[5]岳爱菊,王亚男,吴静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透视与反思[J].职业,2020(28):28-29.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