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创新思考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与设计

2021-01-10汪晶房仙颖徐勇王飞

科教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思政元素课程教学

汪晶 房仙颖 徐勇 王飞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文以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核心,针对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和“痛点”,通过课程目标重构、思政元素融合、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等内容,对课程创新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思政元素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45

Innovative thinking of Microbiology Teaching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ANG Jing, FANG Xianying, XU Yong, WANG Fei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Microbiolog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fe science and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bioengineering and biopharmaceutical maj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er 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pain point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expounds the ideas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reform of cont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microb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urse teaching

1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讲授微生物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应用与发展,掌握较完整的微生物学系统理论和基本技术。

2创新总体思路

要对完整的学习过程深入思考,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属性,激励学习过程的热情,将学生兴趣点与目标统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习、沟通、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获得发展,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推进,注重阶段性目标和方向性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

3教学面临的问题

3.1教师方面

教师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异。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在课堂讲解过的内容,学生就应该掌握了,实际并不完全如此,首先每个学生在新旧认知间建立联系的模式不同,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新知识灌输下去,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基于学生原有基础的有效处理与转换,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教师自身经验与学生真实需求之间的差异。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基于自身经验推进教学,虽然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了教学,但这种模式往往不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把握,也不是基于学习进程中学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因此缺少针对性,教学切入点和学生需求之间也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教学效果。

应用型实例内容与时代发展的差异。在以往继续教学以及教材在讲解和说明应用型内容的实例选区中,虽然多选取得是一些经典实例,但没有随着时代更新,实例往往显得较为陈旧,现实性不足,内容基本上也是一成不变。教学时难免会有照本宣科的现象,基于实例的教学讲解不够具体和充分,学生也少了思考的过程。

3.2学生方面

学生学习目标与兴趣点的差异。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状态并不投入,这往往是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讲”的学习模式,而我们的课堂还不够吸引学生更加投入,如果课堂长期处在一个“讲”和“学”分离的状态,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学习内驱力和教师期待值之间的差异。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兴趣以外,内驱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将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与民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激励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学生需求与传统课堂实际之间的差异。传统课堂主要依赖于教材开展授课,对教学相关内容并没有太多与实际的联系,往往脱离于实际运用,或者有与实际结合的内容,但较为抽象,学生并不能完全领会。相比之下,在网络时代,学生对于知识的摄取渠道越来越便捷,仅仅是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和现实脱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

4创新方法与举措

4.1课程目标重构

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入手重构课程目标,从知识层、理解层、应用层、综合层,制定了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对单元和学习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总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代谢、遗传变异、系统分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微生物控制、生态、免疫原理,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研究思路,具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设计和解决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教育学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热爱科学研究事业和具有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课程内容改革

4.2.1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

通过视频案例作为课程的导入,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视频素材包括优秀科学家案例视频、中国科学家突出贡献、我国微生物学发展史,内容以弘扬民族文化和科普微视频为主,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案例和专利申请知识,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既要认真严谨,也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既不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也要注重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讨论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思维教育,将思维模式从书本和老师讲解扩展到结合社会背景和领域进展,跳出模式化、程序化的思维,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模式,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

展示视频了解微生物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进行创意激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择业做好思想引导,将来学以致用,造福于社会。

通过我国微生物学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国家在本领域及相关生物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态势和前沿地位,树立专业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2.2搭起新旧知识“脚手架”——知识体系的立体化、层次化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基础科目,如细胞型微生物中“细胞结构和组成”,微生物的营养中“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微生物的遗传中“遗传和变异”等环节包含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与本课程知识体系的重合内容,这部分内容适当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通过教师提问探知学生知识基础水平,通过思考题的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已有知识内容,并引入章节新的内容。而对于学生培养计划体系中,即将要学习的如细胞工程、免疫学、发酵工程等相关内容的讲授,也同样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完全重合,要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着重立体化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比如有关微生物培养中“发酵”的内容,学生会在发酵工程中系统学习,对于这部分内容就减少概念的灌输,强调掌握微生物在发酵生产中的应用层面和微生物发酵流程的总体把握。

4.2.3关注社会热点与应用——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教学即基于教材和基础知识内核,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中选择了有社会热点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同时通过讲解和分析有社会关注度的相关内容中的知识内涵,让学生深入领会该课程相关概念和内容。

例如,在病毒这一章,选择了“人和脊椎动物病毒”这部分内容扩展,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几个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人类病毒,并以“新冠病毒”为例,讲解其组成、结构、抗原蛋白、感染途径和检测手段、疫苗开发前景等内容,并讨论我国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将内容结合热点做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并弘扬大国精神。

如,在微生物生长这一章节中,结合微生物实际应用中,实验部分的筛选和分离培养,提高了对“微生物分离和纯培养”这部分的内容比例,并通过来自实验结果的图片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该部分知识的实际应用。

4.3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

4.3.1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课程采用课前预习—课前习题预热—阶段性总结—重要知识回顾—讲授与提问—思考题—课后复习与作业等环节,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分享资源、布置作业、开展讨论等互动,一方面通过上传部分课件和视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范围有所了解,完成预习题后,教师可通过平台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知识的“盲点”和“模糊点”“易错点”,在上课过程中将有的放矢的将这部分内容细化和强调,保证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课堂上知识点讲解部分完成后,通过课堂思考题或课后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并立足于应用和实际对其进行思考。

比如,微生物生态这章,我们就“请从生态兴则文明兴这一角度出发谈谈微生物生态研究的意义?”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对微生物生态的知识深入思考,同时提升了专业责任感,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3.2平衡学生水平差异——知识的点面结合

尝试将有难度的章节内容按层次分解为点、线、面的立体元素,构建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对于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也不再是痛苦的啃下整章内容,而是以基本概念为“点”,以几个点串联成基本理论及应用的“线”,又以几个线索编织成综合应用及思想方法的知识“面”。

以“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为例,教材上在每种基因重组方式下面都有大段的包含图文的理论阐述,对基础偏弱的学生,无异于囫囵吞枣。在教学中先完成基本概念知识点的教学,如提问什么是接合、转化、转导?然后引导学生区分三个概念细节上的不同,再基于概念细致讲解重组过程,然后将知识结合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串联,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线索”明晰后,再从总体层“面”区分几种重组方式的异同。这样的讲和学模式,令学生在基本知识点掌握和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对知识的记忆度和理解度都要有所提高。

4.3.3尝试合作研讨式教学——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教师一直在课堂中尝试研讨式教学的环节,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化为主动参与和思考,在这种理念指导的基础上,还采取了自由组合小组,多人合作的形式。通过完成小组研讨作业,就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一方面进展问题进行资料查阅、综合整理、归纳总结、深入探讨和阐述,要求小组确定角色分工,并最终通过课堂表述和集体讨论的形式体现,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锻炼了沟通交流及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听讲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掌握习得的基础知识,并与实际应用结合。这种参与度较高的模式,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等思维能力。

5总结

综上所述,在课程创新和改革的新思路的引导下,许多学科的教学方式都有所改变,在创新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学生抬头率、专注度和主动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创新的尝试中,教师通过反思也注意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科教育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为“主体”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1)从学生的内驱力出发,提升学生专业自豪感,需求出发,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致力于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信的态度投身于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为国家生物科学研究立足于世界前沿地位做出贡献;(2)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模式的差异,要有机整合课程内容,有差别担忧统一地完成“点、线、面”式立体化知识体系构建;(3)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对课程讲授的内容进行细化,将教学融入行业进展、社会热点,让学生主动关注和吸收相关知识,同时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环节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师自身也要丰富视角、系统学习、與时俱进,课堂才会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培育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新农科改革与实践项目“面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提升改革与实践”,2020年度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林产化工专业的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喜涛,张建平,张业顺,等.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微生物学》为例[J].轻工科技,2018,34(12):169-170.

[2]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173-182.

[3]张美玲,贾彩凤,杜震宇.见微知著溶盐于汤——浅谈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4):102-104.

[4]刘丽君,李薇,柴长斌等.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1178-1185.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思政元素课程教学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