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信管专业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10王兴鹏张会圆

科教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王兴鹏 张会圆

摘要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也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信管专业培养模式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进行优化与创新。本文对新形势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基于新工科理念提出了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思路,并对协同保障机制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工科 人才培养模式 多主体协同 信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12

Research on Multi-subject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ANG Xingpeng, ZHANG Hui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3)

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s given birth to new formats and models, and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 must be optimized and innovated in kee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social need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 propose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a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new engineering concept, and discuss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Keywordsnew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0引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后面简称为“信管专业”)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旨在培养满足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信管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困境。

“新工科”是基于我国战略发展需求,为应对新经济、新模式的挑战,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而提出的。[1-2]产学研融合、多主体协同是其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即构建以高校为主,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3]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

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新形势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基于新工科理念提出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并对保障机制的完善进行探讨,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及相近专业培养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1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信管专业是融合管理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其目标是培养既懂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能够胜任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信管专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局面。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社会对相关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很大挑战,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4]人才培养模式处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定位模糊,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又具备扎实经济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个目标十分宽泛和普适,这也导致国内高校信管专业普遍存在培养体系较为混乱,定位模糊,缺乏专业特色,在应用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方面存在缺陷,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

课程体系陈旧,交叉融合性不强。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当前信管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更新慢,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系统,课程衔接不畅,课程间交叉融合性不强,不能体现新兴技术和应用的最新发展。[5]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应用技能不足。实践与应用能力是信管专业的核心能力,在当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偏低,实践教学条件落后,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缺乏系统性,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割裂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师资来源单一,与社会服务结合不够。本科院校信管专业对新引进师资的学历要求基本都是博士,这些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来源单一,他们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普遍很高,但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欠佳,加之教师与业界交流少,处在闭门造车状态,不能跟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变化。

当今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模式层出不穷,单靠高校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是信管专业建设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2新工科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围绕新工科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这一共同目标,形成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的协同机制,推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主体密切协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效用。[6]这一模式是解决信管人才适应性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走出人才培养困境的有效途径,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协同培养模式中多主体地位与优势

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涉及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多个主体,该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地位和优势。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多主体协同培养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培养途径,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在项目、实践基地、人才需求等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知识创新和人才供给主力军的作用,进而更好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發挥企业人才应用的主体优势。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中,企业是驱动变量,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资金、平台和场地支撑,企业可以通过项目落地、共建培养基地、企业导师等多种方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发挥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科研机构的优势是良好的科研环境、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意识,在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中,可以弥补高校在科研设施、项目申请、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老师和学生及时掌握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优势。政府具有政策引导、立法保障以及金融支持等优势,其在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中起着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协调、监管等作用,是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在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中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扶持、服务保障,也需要政府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和关系,为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驾护航。

2.2协同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协同培养模式的实现,主要从目标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

以协同理念为指引,实现文化协同。文化的认可与协同是合作的前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落实首先是协同育人理念的贯彻和指引,各主体要将此理念贯彻到各自工作中,以此理念为指引,制定培养目标、育人思路、途径和策略等内容。各主体要以协同培养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共同促进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主体优秀文化的融合,共同致力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以课程体系优化为抓手,实现知识协同。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落实最终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因此要以新工科为指引,在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工程实践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产业、行业、国家或地方发展战略需要,体现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体现各主体的知识优势,通过课程体系优化达到多主体知识的积累、共享与创新,使学生学到更全面、更先进、更有价值的知识。

以共同参与为中心,实现过程协同。多主体协同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各主体从多层次、多方面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围绕育人目标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实习实践以及就业和深造等所有重要人才培养环节。在每个培养环节,各主体要同心协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多主体人才培养过程的协同。

以师资共享为先导,实现资源协同。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位自己专长和人才优势,要改变传统高校师资聘任体制,使高校能从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学生的兼职导师,组建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组成的导师团队,三方导师团队以多种形式共同对学生培养进行指导,是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新工科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现,多元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组织领导机制。为更好发挥各主体作用,各主体应共同参与成立协同培养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明确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角色和地位、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完善的制度在该组织框架下各主体共同参与信管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团队的组建、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工作。

沟通协调机制。建立面向全员的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加强高校与政府、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互动与行动协调,包括:建立流程化、周期性的协同培养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沟通制度、培养过程监督报告制度、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制度等制度机制以便更好协调各主体关系、规范各主体协同行为。

资源共享机制。为保证各协同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资源共享机制,明确资源所有权、使用权,保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重要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孵化中心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人才培养重要方面保障资源的有效共享。

长效激励机制。从国家层面,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评聘与流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参股、小型创新企业融资、技术成果推广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从其他主体层面,参与协同培养的各方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相关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协同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长久动力。

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从纵向看涉及国家、区域和地方多个层次,横向看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从内容看涵盖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

4结语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新经济、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管专业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培养模式是突破信管专业建设困境的有效途径,该模式的构建和完善需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9-2020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体系优化与升级研究”(2019GJJG233)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 1-6.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26-35.

[3]徐平,孙雨婕.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模式与路径研究[J].学理论,2019(11):138-140.

[4]刘星宝,杨蓓.“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路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07):205-206.

[5]王刚,杨运辉,陈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信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4(03):114-118.

[6]曹建芳,靳梦燕,潘理虎,等.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J].计算机时代,2021(06):98-101.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