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研究

2021-01-10徐丽媛

科教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荀子孟子孔子

徐丽媛

摘要本文首先从美育的提出和美育概念的解析入手,指出美育的概念虽然最早在西方提出,但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美育思想很早就已萌芽,以孔子为先行者、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先秦儒家构建出一套至今仍发挥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体系。接着文章分别对孔子、孟子、荀子的美育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美育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中图分类号:B83-0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10

TheResearchon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ofConfucianisminthePre-QinPeriod

XU Liyu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Beginning with the propos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rticleindicatesthatalthoughtheconceptofaestheticeducationwasfirstproposedintheWest,theideaofaestheticeducation had sprouted very early in the world. Taking Confucius as the forerunner,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cius, the pre-Qin? confucianismconstructedChinesetraditionalaestheticeducation thought system whichstillhaswide influence today. Then the article carries on study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cius.

Keywordspre-Qin Confucianism;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Confucius; Mencius; Xuncius

1美育的提出与概念解析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教育对象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培养教育对象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促进个人审美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完满的一种教育方式。美育属于人文教育,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于18世纪末出版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概念并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他指出,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自然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分裂开来,使人受到感性和理性双重要求的压力,无法实现人性自由。由此席勒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即“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作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的中间桥梁,将两者有机结合,使人“能对纯粹的形象显现进行无所为而为的自由的欣赏。”①因此,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完满有着重要意义。

2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研究

美育的概念虽然最早在西方提出,但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美育思想很早就已萌芽。中国最早提倡美育思想的是先秦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以孔子为先行者、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构建出一套至今仍发挥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体系,为美育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1孔子的美育思想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的这段話道出了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诗”兴的是人的情感,“礼”规范了人的言行,“乐”熏陶了人的心灵和思想情操,最终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孔子认为人的教育始于审美,完成于美育,美育是一个自发、自觉、自由的整体过程。孔子的美育思想可具体概括为美育目的、美育功能、美育特点、美育内容、美育方式和途径等五个方面。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这段话体现了孔子认为美育的目的是依照“尽善尽美”的标准,帮助人获得道、德、仁、艺的全面发展,成为同时拥有美的外在和美的本质的“文质彬彬”的理想君子,使个体的发展符合社会伦理要求和审美标准,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孔子美善统一的“中和”美育观,故孔子“美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德育服务、为实现‘礼’和‘仁’的理想服务的”。②孔子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美育社会功能,也可理解为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他认为诗歌不仅有审美和艺术欣赏作用,还有教育、观察自然和社会、抒发情志、结交朋友、讽谏不平之事的社会功用。孔子身处动荡变革的春秋末年,一直深受西周礼乐制度影响,并致力于宣扬和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他的美育思想具有“和谐之美”和“宽容一切的气魄”的特点,这是“由孔子时代的道德特征和社会特征所决定的”。③

孔子认为美育的内容是“里仁为美”,其中“仁”为核心。他在西周礼乐制度基础上,将美育的内容引申概括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致力于实现智慧、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与和谐统一。即便是射箭、驾车在内的训练内容,于孔子而言,也是和君子美善品德和行为相联系的,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活动,具备了高雅的特质。

孔子认为美育的方式和途径是“礼乐相济”,他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乐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国家都有重要影响,通过礼乐之教可提升人的品格,达到社会和谐。孔子“礼乐相济”的思想对现代美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即美育包含了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但最主要还是通过艺术美的方式进行教育。

2.2孟子的美育思想

孟子的美育思想筑建在“性善论”基础上,是对孔子礼乐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美”,在《孟子·尽心下》中有相关表述:“好生不害問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由善和信引出美,指出善是美的基础,美是善的升华,可见孟子所倡导的美育是从人性本善和德教出发的自律性美育。

孟子的美育思想还是一种蕴含人格审美追求的人格美育思想,即人格内在美通过人外在的身体、容貌、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孟子的人格美育思想对古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自身的人格融入创作中,大众在以自身经验进行艺术欣赏时,可以感受艺术家人格,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这是孟子所主张的“以意逆志”。

《孟子·告子上》中提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德是人本身固有的,通过美育强化四德,最终可达到人格美,这是孟子美育的目的。

孟子以诗教和乐教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认为诗乐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达到以情感人的审美教育功用。孟子诗教美育的前提是向善审美,具体形式为引诗以证、引诗明志,多次引用《诗》来阐述和验证自己的思想,“统计发现《孟子》一书共引诗三十九次,‘说诗’四次。”④如《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熟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孟子以此来阐述仁政思想。孟子对音乐的关注和重视不及孔子,《孟子·梁惠王下》中通过与齐宣王关于古之雅乐和今之世俗民乐的问答,道出“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即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核是与民同乐,孟子的乐教主张体现了艺术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共同美感体现了审美鉴赏的群体性和交流性。

2.3荀子的美育思想

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的美育思想筑建在“性恶论”基础上,性伪之分是荀子美育思想的起点,化性起伪是荀子美育思想的核心。在《荀子·性恶》中提出了“性”“伪”之分,即“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认为人先天的自然属性有向恶的可能,但“礼乐之统,管乎人心”,通过后天环境和礼乐教化对内在心灵的塑造,通过美育和德育“化性起伪”,则可培养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礼义要求的社会人,进一步向圣人靠近,这是荀子美育的目的。

荀子认为美育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本能恶欲望的途径是乐教。在《荀子·乐论》中他提到,“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通过“雅颂之声”引导教化,促使人的性情由恶转善。荀子所看中的“乐”具有抒情特质,乐源于情,最终指向善。《荀子·乐论》中有“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可见其美育思想和德育思想是糅合在一起的,美善相融的理念也是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脉相承。

荀子发展了孟子的“审美人格”学说。孟子没有直接把审美人格同个人的修养相联系,而荀子则直接把审美人格的形成同“仁”的学习和修养联系起来。孟子认为,人性本不完美,须通过《礼》《乐》《诗》《书》《春秋》等“仁”的内容的学习和修养,来塑造完美人格。孟子把美育归结为审美人格的培养。

荀子认为,“乐”可以满足人性所渴望的快乐,但由于人性本恶,这种快乐要经过后天教化,具备“仁”的内容,因此审美快感需要审美价值引导与规范。荀子从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应效应等方面对艺术审美和审美意象的影响作用进行阐述。“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⑤荀子实际上论证了艺术美育功效的心理机制问题。

荀子的美育思想还与其政治思想相交融,突出了美育的社会功能。在《荀子·儒效》中他提到,“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育不仅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转善,还可以通过人性之善美达到社会之善美,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和社会和谐美满。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孕育诞生于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诸侯相争,周王室衰败,社会动荡不安,民心不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周礼”受到极大破坏,但这也为先秦儒学发展尤其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发展和诸子百家争鸣,营造了土壤,奠定了基础。从“周礼”的推崇者、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仁”,到孟子的“性善论”,再到荀子的“性恶论”,都是从人性出发阐释美,人性论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人性完善和人格美的追求。儒家美育内容主要是德教、诗教和乐教,礼乐教化不仅仅是对人格进行美的塑造,最终目的是为构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和谐社会,这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本质所在和阶级性体现。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所构筑的精神内核,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美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为后世美育、德育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范本和宝贵的财富。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美育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德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20/01/53

注释

①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02-428.

②王媛媛.孔子美育思想对中国当代美育思想的意义[J].黄河之声, 2010,(3):20.

③吴海庆.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J].殷都学刊,1997,(2):90.

④贺卫东.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103.

⑤荀子·荣辱篇/诸子集成(2)[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293-294.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等.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90.

[2]姜殿坤,王凌皓.孔子原创性美育思想理论及实践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1,(3):205-212.

[3]聂振斌.“美善相乐”与“礼乐相济”述论[J].学术月刊, 1990,(6): 46-51+34.

[4]霍然.孟子的美育思想与理想社会观[J].美育学刊,2011,(3):24-30.

[5]祁海文.孟子美育思想初探[J].阴山学刊,2002,(4):37-41.

[6]陈理宣.论先秦儒家“修养”美育及当代实践美育的转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1):28-37.

[7]聂苏.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8]陈宇.孟子“乐”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9]王婷.孟子美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7.

[10]付晓青.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1]张丽华.荀子的美育思想及时代意义[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王德胜等.中国传统美育的再发现[J].山东社会科学, 2019,(4): 28-35.

猜你喜欢

荀子孟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