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进展

2021-01-07赵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8期
关键词:钙通道肺源阻滞剂

赵媛

(武警青海总队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0 引言

现如今,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方式越来越多,并且治疗效果也有所提升,但是因为患者常常并发心率失常,使得疾病治疗难度增加[1]。再加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自身体质存在差异,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上需要对症治疗,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控制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改善症状,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复发。

1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的有钾通道阻滞剂、钠离子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相关药物治疗研究也比较多[2]。

1.1 钾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是一种用来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常规药物,可以对钾离子通过膜通道进行有效抑制,具有很多种类,主要有盐酸胺碘酮、多菲利特、索他洛尔等。其中,盐酸胺碘酮在治疗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对冠状血管进行选择性扩张,使得冠脉血流量增加,同时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率减慢。该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症状上具有很好的效果,主要的代谢物是Ⅳ一去乙基胺碘酮,电生理活性良好,可对肌动作电位时程进行延长,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合用效果更加好[3-4],但是可以影响甲状腺素代谢。多菲利特具有特异性,在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的前提下,对心脏传导速度不造成影响,防治房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索他洛尔是新型III类抗心律失常药,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上具有很好效果,在治疗肺源性性心脏病上可以对低胞膜K电导进行降低,从而减少钾离子外流,促进疾病治疗。

1.2 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临床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早期药物是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病死率比较高,因此使用限制比较多。其中奎尼丁和普鲁卡因酰胺是比较常见的Ia类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主要治疗作用是对动作电位时程进行延长,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二三线药物,因为药物危险性较大[5]。利多卡因以及妥卡胺是Ib类钠离子通道阻滞及,在治疗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并发实性心动多数中效果比较好,但是治疗效果不及普如卡因,并且起不到预防作用。Ic类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包括氯卡胺、心律平等,氯卡胺在治疗房颤、房性行动过速上的效果比较好,而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应用氟卡尼和普罗帕酮。

1.3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上经常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例如酰心胺、比索洛尔等,在房颤、房扑等心动过速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主要作用机制是对茶酚胺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合形成竞争性阻断[6]。目前临床上治疗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就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比索洛尔,可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并且可维持窦性心律,整体的用药效果显著。

1.4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也叫作钙拮抗剂,其应用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疾病患者上主要通过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形成阻断,使得细胞外钙离子无法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从而减少因为钙离子浓度增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改变,缓解症状[7]。目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硝苯吡啶、硫氮唑酮等,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明显,可以通过抑制心肌去极化过程中第二时相钙离子内流,使得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下降,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8]。钙通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心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上,可以通过有效控制血压取减少心血管疾病发展和进展,降压效果和幅度都比较强,并且没有绝对的用药禁忌,适用范围大。另外,罗通定和维拉帕米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钙通道阻滞剂,在治疗房扑、房颤上应用维拉帕米比较多,效果显著,而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主要应用多痛定,治疗效果好并且不容易发生耐药性。

2 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的方式越来越多,并且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除了药物治疗方案以外,越来越多的非药物治疗方案获得了应用,并且治疗效果显著,例如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起搏器、冷冻消融技术、氧疗等[9]。

2.1 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是导管射频消融,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用来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法,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在临床上的应用发展十分快速。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在X光血管造影机的辅助下,准确地进行血管穿刺,将电极导管通过穿刺孔插入心脏,对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位置进行确定,通过在心脏异常结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使得心脏局部温度上升,在热效能作用下蒸发心脏局部组织内的水分,使得坏死部分干燥,以此实现治疗目的。该技术的应用优势是对心脏不造成损伤,不影响心脏功能;手术创伤小,一般在2 mm左右;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手术全程意识清晰,可及时告知医生主观感受,减少了手术风险,副作用小;手术用时短,术后第二天即可恢复下床活动。

2.2 冷冻消融技术。冷冻消融技术在在射频消融技术之后发明的一种用来治疗心律失常的新技术,作用机制是利用液态制冷剂将组织热量进行吸收与蒸发,降低消融位置组织局部温度,破坏异常电生理细胞组织。与管道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相比,该技术操作更加简单,手术时间也比较短,并且患者不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耐受高温,可以减轻患者疼痛[10]。冷冻消融技术优势为与靶点紧贴,不容易移位,避免了房室传导组织损伤,同时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结性心律,使得房室传导观察更加准确。

2.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上具有很多年的历史,治疗效果显著,并且经验丰富[11-13]。心脏起搏器植入一般在导管室完成,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穿刺点位在锁骨下,将导丝置入后经过静脉将起搏电极置入并测试,然后制作囊袋并将心脏起搏器置入,对穿刺点缝合。心脏起搏器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导线电极将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电脉冲传导到与刺激电极接触的心肌,促使心脏激动和收缩,起到治疗心律失常、心脏功能障碍的作用,并且可以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以及非心电性疾病[14-15]。

2.4 其他治疗方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外,还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症状,给予其适当的氧疗、通气治疗等。其中氧疗适用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对患者因为疾病累及产生的缺氧情况进行纠正。通气治疗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需要在氧面罩和呼吸机辅助下进行,对患者呼吸肌疲劳起到缓解作用,促进患者通气,改善肺通气功能。

3 结论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高发病、常见病,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并且常常合并心律失常,致病因素较多,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症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以此提高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疾病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防并发症。

猜你喜欢

钙通道肺源阻滞剂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指南变迁
2017—2019年南京地区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利用情况分析
α1受体阻滞剂在输尿管结石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同时期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右室射血分数的演变规律分析
氧化槐果碱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s an effective initial therapy for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A case report
有些高血压患者不适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运动疲劳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