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三农”谋发展,生态富民促振兴
——以句容戴庄经验为例

2021-01-03姚永康张晓晶翟正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三农公共服务有机

姚永康 张晓晶 翟正国

(1.江苏镇江市委党校 江苏·镇江 212000;2.江苏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丹阳 212300;3.江苏扬中市委党校 江苏·扬中 212200)

“三农问题”是我国特色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一个特殊产物。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三农”问题的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工农、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科学把握。

1 戴庄村实施生态富民的做法

遵循“三农”思想,镇江句容戴庄在生态富民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从贫困村——小康村——生态绿色发展村的嬗变。

戴庄村,句容市最南端茅山丘陵腹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以往句容有名的贫困村。但是自从20年前镇江市农科所老所长赵亚夫等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志愿来到这里后,戴庄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以“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戴庄模式”,为这个茅山革命老区、丘陵山区的贫困村开辟出了一条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生态富民之路。

1.1 农民工作:穷村脱贫,让每一个戴庄人都免于贫困

近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超过千万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戴庄村曾是茅山革命老区最贫困的乡村,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十多年来,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社协同发展高效农业,成为全国文明村,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3.4万元,实现了贫困村向小康村的转变。

1.2 农业工作:成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在戴庄村党委的引领下,2006年成立了江苏省首个社区型专业合作社——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办好合作社、大家富起来”的总体目标,实行“六个统一”,经过14年的努力,目前有机水稻面积发展到2600亩,有机果品达到1200亩,有机蔬菜发展到120亩,果园放牧鸡、鹅发展到1.5万羽,山羊200头。同时加快向生产(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流通及涉农观光旅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到今年,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达到866户、占全村农户数的90%。目前有机水稻面积发展到2600亩,有机果品达到1200亩,有机蔬菜发展到120亩,果园放牧鸡、鹅发展到1.5万羽,山羊200头。本村的有机水稻、有机水蜜桃通过了有机认证,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野山小村”。戴庄村做到了农产品延伸,有机农产品生产链延长。

在制度创新方面通过“村社合一”“统分结合”以及“利益共享”的三角逻辑关系,实现治理、经营和分配方面的创新,从农民自身来看,更是主体地位和经济实力双保障,重视监督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有效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经济,富裕了村民,发挥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在模式创新方面,戴庄遵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双提升。今年据统计,该村的化肥、农药量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了八成。明显增加了青蛙、蜘蛛、草蛉等有益昆虫的数量,明显控制了有害昆虫的繁殖量,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0%以上。

“戴庄模式”为未来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选择,同时也证明农业合作社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农民增收以及其他收益的提升更是有利无害,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1.3 农村工作:戴庄农村面貌实现质的提升

近年来,在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赵亚夫同志的指导帮助下,戴庄村党委从强化自身建设入手,积极探索推进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融共建,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充分利用本村的自然、农业资源有利条件,力主发展高效高质有机农业,探索出了以“村社协同、党建富民”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戴庄经验”,走出了一条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主要特色的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发展奔富之路,较好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戴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7万元,集体总收入420万元,位居全镇前列。

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戴庄村及其周边的山水田林湖草当作“生命共同体”,进行科学的生态农业布局,水田种植有机水稻,改造岗坡地为经济林,低矮山丘为保护林,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生态圈,第一层次山顶陡坡上,初步规划形成了森林+野生动物的自然林业生态系统;第二层岗坡地形成了经济林果+草+畜禽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第三层次是坡塝上的梯田和山下的冲田,形成了稻(菜)+草+畜禽(渔)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由山上到山下,各具特色的三类农业生态系统融合一起,较为完整的组合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全新的丘陵山区小流域有机农业生态系统。近年来,陆续发现有娃娃鱼、猕猴、野猪、獐子等大型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水稻田中发现130种小动物,连续12年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乘全省推广“戴庄经验”的东风,戴庄村跑出不断深化“戴庄经验”内涵的加速度,基本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农村业态快速融合发展。白沙成功试验双季稻栽培技术,为农户增收达20%;以戴庄现代农业园、土山土水生态园、那田山水为坐标的小型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迅速;“赵亚夫”有机产品品牌化效应日益凸显。目前戴庄村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功能化发展方向已显现。

2 戴庄村生态富民的经验启示

2.1 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相结合

戴庄村是国家级生态村,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时,注重对乡村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体现特色风貌之美、传统文明之美、绿色生态之美,让偏远村落“活”起来。尤其注重农村污染治理,对农业面源污染,从严管控和有效治理,加快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和创新性资源化利用,加强村庄垃圾、生活生产污水等综合治理,促进“山水田林花草人居”和谐共生,营造舒适休闲的乡村宜居环境。

2.2 经济建设与乡村发展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产业发展振兴这个基础工程和动力源泉。因此,村里要加大对乡村产业的培育发展力度。首先,要培育人才,主要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经营”的问题。其次,推进农业生产结构改革,围绕绿色有机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养殖、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旅游和乡风民情创意等产业,发展壮大本村的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精品农产品和知名品牌。完善涉农产业和农产品生产体系,利用“生态+”“互联网+”“文化+”等模式开发农业生产多功能性,有条件的可以打造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和产业园区,使农业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前后延伸。最后,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商旅结合”的立体乡村旅游,让农田变农景、田园变公园、环境变人气、农劳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东,从人、地、物等多方面发生角色转变。

2.3 公共服务与乡村品质相结合

农业、乡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动力引擎作用。乡村要想发展一定要加强基层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提升。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2]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村民和县城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三农公共服务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公共服务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