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研项目实践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021-01-03郭训忠沈一洲刘春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导师研究生

程 诚 郭训忠 陶 杰 沈一洲 刘春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 211106)

0 引言

创新是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提高各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工科领域的研究生来说,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便是科研项目实践。科研项目,指的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互相关联的、特别并且复杂的活动,包括了准确的时间、资源、成本及规范。借助科研项目这个平台,研究生可以满怀着热情,充分发挥自身灵活的思维能力,通过科研项目来拓展自己的视野,锻炼实践能力,同时科研项目的成果也可能具有极大的技术突破性,使国家科技得到重大的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家高速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缺口,各高校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方面展开了各项措施,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热情、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及鼓励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内容,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的展开,帮助研究生了解当今科研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激发其对未来技术的大胆猜想及实践,进而培养创新性思维,最终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1 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在此背景下,国家和高校十分重视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及教育[2]。而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主动进行科研创新的自主性。在诸多培养方法中,参与科研项目实践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因此,结合国内外的整体情况,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指导研究生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开展活动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措施,逐渐成为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现阶段,以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为目标,各大高校展开了大量的探索与行动,设置并完善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颇具声色。

科研项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科研人员独立或合作配合来进行的。但综合考虑研究生目前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水平的高低及紧急情况的应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整个科研项目是较为困难的,因此目前各高校主要的培养形式有以下两种:

1.1 主动承担

主动承担课题,指的是科研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为研究生自身,通过导师的专业性指点,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的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这类活动,首先需要研究生申报课题,在经过相关导师及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申请者能力、研究思路的清晰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评估后,给予批准立项。此后,研究生对课题展开研究,根据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对课题进行整个过程的任务分析及阶段规划并展开行动。若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攻克的点,可寻求指导老师的帮助,进行专业的解答。主动承担课题研究的形式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整个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协作管理能力都可得到有效的培养,但与此同时,整个过程的顺利开展对研究生来说,也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

1.2 参与协作

参与协作课题,指的是研究生作为团队成员加入到导师已立项实施的科研项目中,作为导师团队中的一员,发挥的是助手的角色,帮助导师完成所负责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由于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因此可以直接接触并学习导师成熟的科研方法及技术知识。与此同时,研究生也更容易被导师的科研精神及工作态度所影响,培养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参与协作的整个过程能够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同时也避免了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但同时研究生在主观能动性、分析处理问题等方面得不到锻炼,一旦独立负责科研项目,可能就不知所措,困难重重。

2 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的作用

2.1 科研项目的稳步推进

就目前各大高校的教育体系而言,研究生导师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任务。研究生导师无法保证在按时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科研项目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给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技重难点的突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对来说,研究生则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填补导师这方面的不足。结合高校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师可将科研项目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研究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并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展开项目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验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过程,最终完成项目的阶段任务。在整个过程中,研究生既通过经历完整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2.2 创新性思维的展开

大多数的研究生未曾踏入过社会,没有经历过社会各企业的工作培训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因此,还没有形成思考问题时固定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培养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僵化的工作习惯,仍然保留着对未知点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冲动和激情,给枯燥的科研环境带来了年轻有活力的工作氛围。

在轻松活跃的校园学习氛围中,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层出不穷的灵感,研究生善于多层次、多角度的去思考并发掘出广阔的科研思路。科研项目的实施总是蜿蜒曲折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困难点,研究生能够不拘泥于现有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灵活的改变自己的思路,随机应变,做到绕行找出突破科研项目困难点的新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正是借助于研究生这样发散性的思维,针对国外的技术垄断,目前各大高校的科研团队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技术的突破和革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3.1 研究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自主性即是积极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某个问题时通过主动阅读、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途径来获取知识的过程[3]。研究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去思考、实践科研项目,从而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首先,研究生需要端正自身的科研态度,精神上重视科研工作。研究生要做好最为基础的工作,即进行相关学科文献的阅读,并在其他学者的观点上,展开自己对科研问题的独立思考。只有研究生自身在经历过独立思考之后,才能在科研项目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现新的方向,提出新的思路,为后续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研究生应该多动手,主动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在科研项目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可为研究生积累科研项目实施经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参与不同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拓展研究生专业领域的视野,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弥补自身知识短板,从而达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2 导师积极介入科研过程

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始终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可能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以及视野的限制,而对科研项目缺乏实施的热情,在这里导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师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疑问的解答、错误的纠正及不足之处的补充等行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其一,研究生导师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积累不同方向的科研项目实施的经验,从而使自己带教的研究生拥有充分的科研方向选择空间。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及特点,导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引导研究生开展不同方向的科研项目,并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引起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中自觉的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基于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科研平台来培养研究生。纵向科研项目,指的是项目负责人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结合自身前期研究基础提出的具有较强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旨在解决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大或重要科研问题。横向项目是由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咨询等项目[4]。我国研究生在研期间,投身现场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钻研理论与实验的则是工程实践能力较差。采取纵横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可避免能力单一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3.3 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研究生在进行科研项目实践的过程中,高校是最主要的一个场所。研究生往往需要依托高校的科研平台进行专业文献查阅、课题申报、项目实验、成果展示等诸多环节。因此,高校对科研项目实践的一个积极态度,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完善的科研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实践的基础。科研平台,可简单理解为一个完善的支撑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复杂有机系统,包括科研资金、设备、团队协作交流的氛围及知识资产等[5]。完善的科研平台,可以为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实践提供全面的物质基础以及优秀的学术指导,从而避免了研究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走弯路,确保其本身以一个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进行实践项目,从而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达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应定期更新和升级知识资产、设施设备,为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提供优异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并完善对研究生的相关激励政策。在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而设立的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较多的研究生会逐渐出现兴致不高、动力不足等现象,此时,一项激励政策的推行,便是解决此问题的一剂良药。对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研究生,高校应适当的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通过激励政策,可调动广大研究生自身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一个积极性,使得科研项目实践的参与率极大的提高,达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4 航空航天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在飞速发展,航空航天企业对高校研究生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研究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空航天制造行业不仅仅要求研究生具备充分的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强大的实际科研项目实践能力[6]。因此,现阶段,各航空航天高校需要把握当前社会需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提出适合航空航天制造背景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来培养大批量的具有强大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作为特色专业领域的工科高校,要完成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需要由点到面,将导师团队的建设与高校科研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首先导师团队需要主动突破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科研项目实践的阶段,不仅仅鼓励并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更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来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及灵活的问题处理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高校需要积极搭建优秀的科研项目研究平台,使研究生在进行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拥有便捷的资料查询平台及先进的实验设备,再结合适当的奖励政策,充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参与热情度。在新时代的行业发展浪潮下,应积极主动的改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工程中去,输出具有强大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为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结语

本文将科研项目实践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结合起来,简单叙述了目前各高校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同时,也讨论了研究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研究生、导师及高校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借助科研项目实践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高校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身的热情及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同时也需要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将导师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化,既要因材施教,也要注重横纵结合培养;并通过优化高校的科研设备及鼓励政策,形成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以不断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我国输出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