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创新策略探究

2021-01-03冯绮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肖 华 冯绮玲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广州 510550)

0 导语

近年来,大学生当中由于心理异常等原因致自己或他人伤亡的心理危机事件屡有发生,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等文件,要求加强源头管理,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要强化日常预警防控,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帮扶。在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直接而广泛地接触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发现、陪伴、监护、跟踪和反馈等作用,是源头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也有许多“可为”之处。①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融合,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广泛使用,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1 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人民遭遇突然或重大的应激事件,运用个人常规处理问题的方法无法解决,而出现解体和混乱的暂时心理失衡状态,一般受主体的人格特征、认知评价、躯体疾病等主观原因影响,或由其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引起。危机不及时缓解或解决不当,可能导致自杀或者杀人等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个体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极可能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局面。反之,如果能成功化解,危机将可能是个体实现突破而快速成长的机遇。因此,及时而正确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予以援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常见危机干预模式的包括经典干预模式、建构主义干预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将干预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和策略,可以做到危机前心理准备充分、危机中干预措施得当,危机后心理素质得到提升。②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而密集的群体,普遍处于成年早期阶段。主观上,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丰富,但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缺乏社会经验,抗压水平参差不齐,面临新环境适应、学习考证、毕业升学、就业择业、情感两性等等复杂的、重要的问题,可能感觉压力重重;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不够重视,在心理保健、心理危机应对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提升方面投入不够,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个体应对心理危机能力普遍较弱。客观上,他们面临社会角色的巨大转变,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复杂更实际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网络信息时代,受到更多元更汹涌的思潮的冲击;生长于国家快速发展时期,快节奏的生活、学习、社交等也加快了他们成长的步伐,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经济和教育条件的改善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部分同学和家里长辈之间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沟通方式等产生较大差别,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直接导致心理危机。③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普遍构建了学校—学院—学生朋辈互助团体三级心理危机预警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预警网络,主要由心理教育专家以及专兼职教师组成。学院二级心理站为二级预警网络,主要由专兼职辅导员、班导师组成。三级预警网络为学生朋辈互助团体,包括班级健心委员、朋辈咨询员、寝室长等。按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通知,原先第三级预警网络要进一步细化成班级和宿舍/个人,形成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预警网络不断完善,以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分析学生信息,搜寻出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对象,并快速而周全地做出应对。然而,层出不穷的大学生自杀、伤人等事件暴露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度”“活性”不够。心理危机事件的“危”是相对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应对突发刺激的技巧和经验越足,危险越低,转化为成长契机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网络媒体宣传等方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课时非常有限且集中在一个学期,选修课的覆盖面较窄,高年级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网络媒体的关注和参与度不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张网络中,容易出现“空洞”。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重视理论教育,但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做到“活学活用”,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2)心理危机预警网络运行不畅。心理危机一般是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导致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危机事件不一定发生在学校,甚至不一定在现实世界,不易被察觉。此外,心理危机通常持续6~8周。期间在情绪、行为上会出现异常表现,例如情绪麻木、混乱、失眠、头痛、旷课、学习困难等。④但辅导员和朋辈互助团体在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和应对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某些大学里存在在大二因专业分方向等原因重新组建班级的情况,导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了解不足,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学校心理专家受到职业伦理的限制,除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或者通过每学期的心理筛查以外,个体难以主动积极地发现心理危机。对于当事人来说,在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可能会在心理、情感、行为方面功能降低,或受到巨大的痛苦的折磨,不能理性地主动求助。

(3)家校合作基础薄弱,力量不足。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支持性原则、行动性原则、正常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②据此,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当事人的家长要参与到干预过程中来,随时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督促其按专家的建议采取应对行为,并确保干预活动完整开展。而在实际工作中,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并不像中小学阶段那么紧密,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家长对于心理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出现不理解、不重视、不配合、不支持,或者家长督促、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另一方面,平时缺乏和家长的沟通,一旦出现问题,家长难以接受现实,出现信任危机,例如学生因为诈骗、学业、就业等问题引发心理危机时,甚至出现推脱责任、责怪学校等情况。

(4)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性目标模糊。心理危机干预有三个层次的目标,从低到高分别是:缓解心理压力,防止过激行为;恢复适应能力,采取机及对策;转危机为成长体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②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心理专家、专兼职老师和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除了要劝阻危险事件发生、帮助学生恢复社会适应功能以外,还应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其对危机事件应对过程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归因模式和处事风格,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赋予危机事件以积极意义、深入挖掘可能存在的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然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面对的群体规模庞大,应对资源有限,难以就当事大学生在“发展”这个高级目标上投入足够的精力,错失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机会。

3 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创新策略

(1)整合互联网资源,织密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网络。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的提高,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以推文、小视频等方式分享心理学知识。由于这些资源的科学性、准确性等水平不一,需要辅导员对其加以鉴别、挑选、整合,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有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接地气等优点,弥补校内教育资源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同时,辅导员应建立、完善和利用好班级心理健康宣传网络矩阵,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宿舍群等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平台,根据班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通知、推文、视频等资源推送给学生。

(2)利用校园大数据,积极主动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当下,大数据分析在高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学生的成绩、课堂出勤、宿舍内务和起居、奖助贷、党团员发展和教育、图书借阅、运动、校内消费、校内就医、出入校园等数据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记录和汇总。辅导员应经常地、定期地查看记录,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跟踪,可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进而预防其出现心理危机或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例如平时表现良好的同学突然频繁出现上课迟到、缺课等情况,尤其是上午或下午的第一节课,提示该同学可能睡眠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具体原因,鉴别是否出现了心理危机。此外,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聊天群、易班、公众号、贴吧、朋友圈等网络交流平台中的动态,通过他们发表的言论、转发和关注的推文等线索观察其心理动态。例如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期,某同学经常凌晨通过朋友圈分享相关的推文,辅导员应进一步了解该生是否出现了应激反应。

(3)巧用互联网软件,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率。目前,移动互联网正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手机软件的种类和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学生也非常习惯通过手机来收集和传递消息。辅导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软件便利、迅速、隐蔽等优点,同时避开其安全性不高的缺点,提高心理危机预警效率。一方面,手机微信小程序的使用让心理危机干预各层之间的信息传递安全又快捷。例如,通过微信的问卷类小程序,辅导员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来自心理委员、宿舍长等观察员反馈的同学们的心理动态。而通过设置周期性自动发放,可以推动信息收集链条不停运转。此外,在设置小程序时,应注意对问卷反馈内容的保密,如设置仅管理人员可见。另一方面,方便、快捷、隐蔽的操作无形中减轻了心理动态观察的工作压力,既有利于学生干部们保持工作热情、减轻工作倦怠感,又方便辅导员扩大观察视角、增设观察人员,为辅导员发挥作用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4)创新家访模式,畅通家校联系渠道。由于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90后大学生多在以主动保护、积极干预为主的家庭教育模式下长大。辅导员和学生家长保持必要的联络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家长分散在国内各地,互联网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建立联系,进行线上家访。一方面,辅导员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能让家长看到辅导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取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利于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动态等,是发现、解决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第三,在危机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辅导员保持和家长的联络,能跟进好方案执行的情况,共同督促干预活动完整开展。此外,在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在有条件的学校,辅导员还可定期举办家长公益小课堂,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5)传播正能量,借机培养积极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辅导员应顺应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和交际方式,重视通过网络为学生传播正能量。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席卷全球。在我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互联网在及时传递最新动态、宣传典型事迹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让正能量在人民群众中传递、增强、凝聚,稳定了民心,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的力量、信心和决心,对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培育爱国、团结、友善、向上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日常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中,辅导员应以此为借鉴,借助网络途径和资源,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传递全面、积极的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缓解他们的忧虑,鼓励他们向意志坚强的榜样学习,激发克服困难的斗志,在逆境中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

4 结语

辅导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培育者,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平安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面,我们要运用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方法、遵循危机干预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又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危机”中的自信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