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2021-01-03徐俊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徐俊川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武汉 430000)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在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同命相依,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深刻体现了个人对家的情意、对国的担当精神,是家与国责任感的统一。2020年以来,涌现出了大批不畏艰险、真诚奉献的90后甚至00后的青年英雄,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勇于担当,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向险而行,倾尽全力守护家园,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群体浓郁的家国情怀。

1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得力举措。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以国之繁荣为荣,以国之衰落为耻,增强国家认同,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更是青年一代的梦,形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勠力奋斗的共同理想追求。高校是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承担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积极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

(1)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积淀而成、为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的文化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是一个民族独特人格的彰显和命脉所系,一个民族有无凝聚力、战斗力,主要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作为内涵深厚的精神资源显得最为宝贵而活跃,是民族精神的本源,家国一体的思想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升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能团结奋斗,与灾难抗争,与命运搏击,历经磨难而不衰。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群体,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

(2)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常提到文化自信并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向人们传递他的文化观,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事关国运兴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世代流淌,绵延不绝,悠久而灿烂,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线,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深刻内涵在唤起大学生家国意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文化立世,文化兴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必须要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这样才能在民族复兴路上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焕发创新活力。

(3)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包括国家主人翁意识、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积极参与国家事务意识等。而家国情怀内在地蕴含着现代公民意识,表现出个人对国家浓郁的归属感、使命感,如古人“家国天下”的天下观蕴含着现代公民的国家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蕴含着现代公民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精忠报国”“鞠躬尽瘁”蕴含着现代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因此,通过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够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促进中国民主进程。

(4)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是大学生的立德之源,高校思政教育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使大学生成为具有高洁操行和纯朴情感,满怀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育家国情怀是关键着力点。孟子言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归根结底,一切最终都要落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深刻理解自己与家、与国的关系,自己的存在对于家和国的意义,努力修身养德,提升自身素质,为家、为国献智献力。培育家国情怀有利于大学生修身养德,完善自我,对于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 当前高校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

家国情怀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高校将家国情怀纳入思政教育,以丰富教育内容。但从实践来看,高校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大学生缺乏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理应胸怀家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但部分学生只顾埋头读书,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根本不关心,一些学生受网络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家国情怀被消解,家国意识日渐淡薄,缺乏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积极性。二是部分高校对家国情怀教育不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有些学校虽然对传统文化教育有所涉猎,往往也是内容有限,不够系统,教育方式更是停留在空洞说教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效果,无法真正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大学生心中。三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师资力量有待壮大。一般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功底都比较深厚,但真正从事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师非常少,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也很薄弱,有些高校将家国情怀教育同其他学科割裂,这些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意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因缺少专业课、人文社科课等学科教师的协同,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多方面力量参与,形成协同培育模式,才能切实提升培育成效。

3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选择

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是一个涉及国家、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培育合力,构建良好的培育环境,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才能做好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这项工程。就高校而言,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充实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的力量。家国情怀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引路人,承担着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使命,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方面,高校教师责任重大。针对当前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相关能力不足等现状,需通过顶层设计来改进和完善。一是构建思政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社科课等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都能参与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上。二是加强学术研讨,积极组织教师围绕家国情怀培育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三是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更好地胜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

(2)优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校园环境。高校校园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校园环境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此,高校应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创建富有家国情怀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长期接受家国情怀熏陶,自觉成为爱家爱国、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创建富有家国情怀的人文环境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优化校园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可感可知,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着直接影响。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摆放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的雕像,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处的走廊及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区域悬挂、张贴先进人物展览图以及反映家国情怀的文化作品和宣传语等,还可以通过对校园楼堂馆所的特别命名,传递家国情怀思想,涵育大学生家国情怀。二是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在学校内部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全面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以利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养成;开设国学课程,用国学熏陶大学生;请研究家国情怀的学者举办讲座,提升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发挥校园网络、广播、微博等公众传媒作用,助力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

(3)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新时代环境下,高校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除了充实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的力量,优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校园环境,还需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一是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等广大基层走访,全面了解社会,体会广大群众的辛劳,培养忧国忧民情感。二是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经过分析思考撰写报告、提出见解,培养使命感责任感。三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将自身理想与追求落实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四是追寻历史先贤足迹,在对先贤的追念中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略谈“家国情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