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思政

骆 斌

(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1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与课程培养目标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因此,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和平台。在讲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将教书育人和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这门课程政策性强、综合知识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潜心钻研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知识,并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力争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施

2.1 教师“思政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红线。专业教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环境标准新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新情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新进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用新思想引领专业发展,用德育的眼光来唤醒专业自身的德育内涵,通过不断地拓展学习和探索发现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提高课堂建设的质量来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蕴含着丰富的“课堂思政”元素,专业课程要成为蕴含“思政”之味的“盐溶液”,专业知识的内容和课程的授课模式撑起盐溶液的内涵和体量[2]。因此专业教师需要科学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内涵,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遵循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好“思政教育”因势利导的时机,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严谨、规范的态度,努力进取的精神。

2.2 解读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沿革,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环评是生态文明建设第一道坚固防线的内涵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我国相继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了环评的内容、范围、程序等,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强化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从单一防治环境污染,加强了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环评的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强化与完善了环评的法规、评价方法等,进一步拓展了环评的广度与深度,在全面深入经济改革的阶段,确保了经济建设与环保协调发展;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实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时期;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环境影响评价在参与综合决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污染减排、优化项目布局和选址选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放管服”三统一的理念,旨在通过“简”与“减”两方面,提升环评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环评审批效率的提高,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有效衔接环评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实现污染预防到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过程监管;实行区域限批、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等环评工作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回顾环评发展史,展望未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日臻丰富和完善,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性成效,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十四五”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环境影响评价与各类开发建设决策和具体活动直接相关,处在发展与保护矛盾交织的第一线。在高速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环境影响评价触及更深层的矛盾,涉及更广泛的领域,通过“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完善,进一步推动优化环评预防体系,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宏观决策的地位,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提供有力的支撑。

2.3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自觉实践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

环评是约束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的法制保障,环评的质量是环评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具备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服务社会、廉洁自律[4]职业品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才能编制高质量的环评文件,才能为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把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贯穿到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通过分析典型环评案例,教师要重点突出“三线一单”机制,“三挂钩”机制(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满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要求。项目的选址、选线、布局等必须符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工艺优化、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生产设备更新升级,污染治理措施、风险防控措施的精准有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降低、减少污染源数量及源强,有效落实“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约束。其次,教师要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机制,环境现状基础数据既要全面、真实、系统又要突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源数量、源强的核算要符合技术指南,既为核发排污许可证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也为准确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奠定基础;选择数值解数学模型的使用,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精细化、科学化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诚信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导学生在未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职业的道路上,做到依法评价、科学评价与重点评价,促使在校大学生成为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标准和技术方法的第一实践者和推动者。

3 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照“逻辑层面保持一致、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面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的深度融入要求[5],仍需要专业教师长期努力探索和积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其责任与使命的核心是“教育爱”,包括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教师是学生人生历程上的指路人和激励者。要紧紧围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巧妙与专业知识点有机契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在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教育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基本功能。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养殖的环境影响
洙赵新河扩大治理环境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