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力

2020-12-19江苏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小学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切入点名著意象

◇(江苏: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阅读力与知识、精神、思想等息息相关,是有效学习与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所以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广泛阅读,深耕细作,从而提升阅读力。

一、以“微”阅读激发“群”阅读

特级教师蒋军晶说:“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江大河,浩浩荡荡,两岸开阔,涛声千里。”以“微”阅读激发“群”阅读就符合这样的大语文观,它主要是指以课文为辐射中心,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阅读积累的阅读方法。“群”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角度,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促发学生的行为转变。以“微”激“群”,关键要找准切入点。

(一)以精彩的故事为切入点

在学习《牛郎织女》时,可以引入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让学生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感受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二)以优秀的作者为切入点

在学习《示儿》时,在学生了解了爱国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后,就可以自然引入《病起书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爱国诗篇的诵读学习,帮助学生增加文学积累。

(三)以典型的意象为切入点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月”就是一种典型的意象,“月”能抒发思乡怀远之情,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能展示博大阔远的情怀,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将使学生的内心也变得丰盈起来。

(四)以独特的观点为切入点

《苹果里的五角星》告诉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对此,我们可以推荐《曹冲称象》《田忌赛马》《打捞铁牛》等故事来提醒学生转换思维方式。

(五)以鲜明的笔风为切入点

鲁迅尖刻的笔调背后饱含着对国民国事的悲悯;冰心文笔细腻,语言中带有独特的清美……群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写作风格,体会语言的魅力。

(六)以丰富的情感为切入点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习思乡的课文时,可以顺势引入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郑振铎的《海燕》等思乡作品,让学生在群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异同。

群阅读将学生的视线从课本移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点拨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迈出亲近文学的坚实一步。

二、以“浅”阅读激发“深”阅读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浅阅读轻松休闲,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文章,但不求甚解的缺点也使得这种阅读所获无多。阅读要潜下去,日本斋藤孝先生在《深阅读》里指出,地层深处流淌着清流,只有深阅读才能让我们拥有向下深潜的力量,从而探寻藏在地底的珍贵宝藏。深阅读的好处从精神层面看能带来积极的内在驱动力,从心智层面看能促进心智成长,从行为层面看能促进行为的改变。所以,对于值得研究的作品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深阅读”。

那么,如何以“浅”激“深”?在这个全民娱乐时代,我们可以采用“吐槽式阅读”的方法。“吐槽式阅读”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用质疑的态度来评判书籍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与作者谈判和对话的过程中将“浅阅读”变成“深阅读”。比如《失落的一角》这本书很容易被小学生一翻而过,我们就可以开启“吐槽模式”:这个主人公好傻,它历经千辛万苦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好不容易找到了,却给扔了,然后继续寻找。通过类似的吐槽,找出故事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对“完美”与“缺憾”的深度思考。我们还可以采用“反复式阅读”。“反复式阅读”不是单纯地重复翻阅,而是每次阅读都有新的体验,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优秀的文学作品每读每新,往往能吸引学生主动由“浅”入“深”。读者反映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间隙和不确定因素的“图示化结构”,需要读者的想象和加工来填充。而读者是带着已有经验和阅读期待进行阅读的,因此,文本的意义会随着读者经历和阅识的增长而变化。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就谈到她在不同年龄段读《海的女儿》的不同感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一读再读的过程中,不断与现实生活创造关联,填补空白,做出推理,提出质疑,思考探索,自然也常读常新,在不知不觉中由“浅阅读”变成了“深阅读”。

三、以“非”阅读激发“真”阅读

“非”阅读是指由文学作品衍生出来的,便于学生了解作品且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动画片、电视剧,参加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等。

很多名著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一时半会儿钻不进去,而有声有色的动画片、电视剧却很受他们的喜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图式理论认为,人脑会将新知识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中,在这里,动画片、电视剧就充当了这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在阅读时,学生的认知图式会对新内容进行同化、顺应、平衡,从而形成新的图式。我常让学生观看动画版的《三国演义》,然后推荐他们去阅读这本名著,现在大家都把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读了好几遍。

各类阅读活动天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阅读《水浒传》,我举办了“水浒故事会”。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先后交流了《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等故事,表演者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甚至还能根据听众的反应来调整故事的侧重点。表演完后,大家评优。这样不但使已经阅读《水浒传》的同学获得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而且激发了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便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完成“非”阅读到“真”阅读的转换。

精耕细作广储粮,给学生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让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追寻精神的清流,从而提高阅读力,增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切入点名著意象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玉人”意象蠡测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