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缄默的科学探究领路人

2020-12-19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小学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学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有的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也许学生没能给出精彩的回答,但这却是通往创造性思维的一级台阶。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做缄默的科学探究领路人,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应该在适合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一、现象描述

现象一:

师:谁来说说看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爬的……

师(打断):是这样吗?(指着老虎、金鱼的图片)

其他学生:不是的。老虎是跑的、鱼是在水里游的。

师:看来你还要再思考一下,好吗?

(生默默点头坐下。)

现象二:

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举手。)

师:XX,你来说说看。(其他学生仍然在举手)

(生站起来几秒钟没有回答。)

(有学生在下面提示他,还有学生在下面喊:“我知道。”)

师:下次想好了再举手。请坐。

二、问题诊断

究其原因,首先,是老师教学能力不足。不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言传身教,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恶性循环。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因为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所限,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水平无法很好地组织语言,表达意思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会打乱老师的教学步伐,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经过思考就举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开始他们的思考,而其他学生的耐心也告罄。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当发现学生的思路跑偏时,有的老师会立刻“悬崖勒马”,把课堂引领到预想的正常轨道上。

在课堂上,有限的上课时间往往会让老师有一种急迫感,有些学生还没讲完,老师就会急于提醒学生,质疑学生的回答。而老师的“插嘴”行为,不但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给了学生错误的示范。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插嘴”的现象也会比较明显。

殊不知,老师一句“是这样的吗?”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而老师的“插嘴”行为也是一种不尊重、不理解学生的直接体现。老师在课堂上时常会强调“我不喜欢上课插嘴的学生”“老师喜欢你认真倾听的样子”,但老师自己却没有做到安静地倾听。还有的老师喜欢在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逡巡全班,如果发现有学生不在听,就立刻把这个学生抓起来批评,等批评完了,再对刚才发言的学生说一句“你继续”。

三、教学对策

(一)做一个善于等待的老师

让孩子把话说完是老师首先要做的,在教学过程中听完学生的话。一开始学生因为紧张、语言组织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课堂浪费了许多时间,但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在长期耐心的倾听与引导中,学生会慢慢培养起良好的回答习惯,无论是课堂的氛围还是学习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倾听是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老师要尽可能细心、耐心地倾听学生,同时适当地给予点评,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确实是在认真倾听,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这样的点滴累积,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及上课的积极性。

(二)成就善于倾听的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并遵守泛性的规则,例如,告诉学生“请大家在其他同学发言时认真倾听”“尊重你的同学”,这样的要求学生是没办法很好遵守的。在学生的理解中,向老师说话与不要打断同学的发言是不违背的。在学生的意识中,自己并没有打断别人,而是在向老师反映自己的要求,他们没有将自己说话与导致别人的话没法说联系起来。因此,需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1.不用无意义的评论打断别人说话

在请学生发言时,有的学生习惯在自己的座位上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评论。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对于别人的发言,如果没有听完,我们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听完以后,才能以恰当的理由进行评论,以此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发言同学所说的内容上。但老师的提醒应在课前或者学生发言结束后,若在中途提起,老师本身也是在打断别人说话。

2.不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说话

“老师,XX 拿了我的橡皮”“老师、XX 刚才转 头 了”“老 师、XX 刚 才 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里,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无论老师是将课停下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还是简单粗暴地制止,课堂节奏都已经被打乱。停下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老师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粗暴制止,接下来的课堂会是一片沉默。因此,在上课之前与学生约定好十分重要,要求学生不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说话。

3.不用自己的疑问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会受到启发,发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缺乏耐心的学生就会边举手边向老师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时,老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他的行为很不礼貌,可以向学生做一个引导的手势,提示学生现在课堂上,只有这位学生可以发言,如果有其他疑问,必须等到这位学生发言结束后才能说。

4.不急于帮助别人讲完事情

有的学生是急性子,在他知道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时,他会表现得很急迫。如果老师刚好请了一位反应较慢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他会在座位上帮助那位学生回答。老师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让那位迟迟没有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坐下。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和老师在这个互动中都得到了满足,但那个被提问的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可能因此受到打击。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坐下,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将答案说出,并在课后和学生谈一谈,减少学生的失落感。

5.不为争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断别人的正题

“对”“不对”的争论经常发生在小学生的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制止学生这样无意义的争论。往往学生在争论时会不自觉地放大声音,这时候老师以更大的声音来制止学生是不明智的,不如保持沉默,反而能使学生很快安静下来。但这个时候回答问题的学生思路已经被打断,很难保持刚才回答问题的状态,老师可以让之前争执的学生看到自己引发的后果:“看,因为你们的争论,我们错失了一个精彩的回答。”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