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四牵引”教学策略初探

2020-12-19江苏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例语言文字玻璃

◇(江苏: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处于语文教学核心地位的语言文字运用,始终得到无数语文老师的重视。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要渗透在实践的进程中;最后,要落实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活动中。阅读教学应该十分重视读写结合,指向写作,从“发现”层次迈向“表现”境界。经过多年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慢四牵引”策略。

“慢四牵引”策略得名于交谊舞。当你漫步于舞场,会发现大部分舞者跳四步舞时都习惯走一拍一步的常步,少有慢快变化,只要合上节拍走下去就可以了。小学生写作正需要这样,通过在阅读教学中的牵引慢慢地学会。

一、以写促读,感受魅力

读写结合理论认为,读的目的在于写,读是写的铺垫。最新读写结合研究成果认为,在读写结合的初始阶段,写是为读服务的,读和写是一体的,是互相促进的。

课例1:《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设计片段

(出示对话,指名学生读)

师:这一段话是小男孩和竺爷爷的对话,看一看,和以往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这段话没有提示小男孩和竺爷爷说话时的表情、语气,我们想一想,补起来。

生1:竺可桢爷爷最后一句话会非常急迫地问,因为他非常惊喜,有点迫不及待想去看一看。

生2:竺可桢爷爷的最后一句话,我补充的是“习惯地问”,我想竺爷爷是一名科学家,他会自然而然地这样说。

生3(补充道):我补上去的“将信将疑”,我想竺爷爷有点不相信这个的孩子为了看到第一朵杏花竟等上一年。

生4:我填了“半信半疑”,因为在确认真实情况之前,竺爷爷虽然高兴,但还是会保持一名科学家特有的质疑精神。

简评: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仅通过让学生补充对话的提示语,就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了小男孩和竺可桢爷爷的心理活动,既引导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完成了语言文字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化。

二、读中悟法,以读助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写作方法,通过写作又可以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老师要有意识地把阅读同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重视写法的渗透。

(一)语言形式方面的写法渗透

可以是修辞手法。如,《庐山的云雾》课文中有许多打比方的句子,可以启发学生用“像”“仿佛”“宛如”“犹如”等词说话写话,引导学生弄懂什么是比喻句、使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和如何打比方。可以是构段方法。如,《庐山的云雾》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成段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习中心句成段的方法。可以是篇章结构方法,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北大荒的秋天》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段写法。

(二)语言内容方面的写法渗透

可以是叙事,如,学《虎门销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写法;可以是写景,如,学《颐和园》可以感悟按游览顺序的写法;可以是写人,如,学《船长》可以通过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可以是动物描写,如,学《翠鸟》体会作者通过外形(静态描写)、动作(动态描写)和生活习性描写鸟类的方法。

(三)语言表达手法的渗透

如,人物描写的“侧面描写”(如《金色的鱼钩》)、场面描写的“点面结合”(如《开国大典》)、景物描写的“动静结合”(如《鸟的天堂》)、叙事的“开门见山”“详略”“倒叙”(如《三顾茅庐》《第八次》等)。

三、运用内容,以读带写

在读写结合的实际运用中,大多数语文教师是以课文为依托,从文本出发,巧妙提出“写”的要求,精心设计“写”的练习,从而促进阅读、思维、写作三位一体,通过概述、缩写、扩写、想象、重组材料、变换人称、转换体裁、续写等多种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此,以读带写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一)激发情感,启迪感悟

根据文本的情感,寻找写作点。许多文章包含丰富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情感时,找准情感激发点,让学生不吐不快。

课例2:《桥》的教学设计片段

出示课文的结尾:“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这是课文真正的结尾。你们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师:老太太来到丈夫和儿子坟前,会说什么?乡亲们会说什么?

简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党员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里,沉稳果决、高风亮节的伟大形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最后的写话由衷而发,水到渠成,刺激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利用空白,丰富想象

鲁迅说过,文章写好后,要毫不可惜地删掉可有可无的字句。语文教材录用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都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说、写的训练,想象还原、补充这些空白,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这里,说写不仅仅是一种训练,还是理解课文的手段,实现“读中有写,以写促读”。

课例3:《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设计片段

“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请你展开合理想象,把这句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简评:这个教学设计片段,巧妙地利用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材料,升华了学生在感悟课文中获得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三)依托文本,转换表达

即要求学生将文本的言语材料,根据新的要求转换表达方法,重新组装,表述出来。

课例4:《新型玻璃》教学设计片段

“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下面我们来进行“玻璃的自述”。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每组写一种新型玻璃的自述,从第一组开始,依次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夹丝网玻璃自述、变色玻璃自述、吸热玻璃自述、吸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

简评:于永正老师这项练习设计巧妙,不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了习作训练。采用“玻璃自述”的方式,既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真正达到了“读写融合”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改变“人称”的训练,设计巧妙,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四)运用思维,操练章法

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常用的方式。仿写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自然段、有关联的几个自然段直至整篇文章。一开始仿写时,机械模仿的痕迹可能会重一些,随着练习量的增加,仿作中会逐渐体现独创精神。

课例5:《庐山的云雾》仿写

课文是按照“总分总”方式形成整篇文章结构,在小学课文中是非常常见的。布置学生模仿这个结构模式,描写学校的小花园、校园等。

简评:小学记叙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很多,如,总分式、递进式、因果式、并列式、承接式,因地制宜地模仿,能较快提高学生结构模式的运用水平。

(五)运用内容,拓展写作

改写是读写结合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保持原文内容,改变人称、改变文体、改变顺序、改变语境等,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例6:《奴隶英雄》的改写

把《奴隶英雄》改写成一篇故事,讲给家长或同学听。

简评:《奴隶英雄》是一个剧本,体裁特点很明显,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舞台道具、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故事中情节发展、人物的动作、情绪、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注明。现在要求学生改写,就要求学生既要把握原文的情节、人物特点,又要体现记叙文和剧本两种文体语言风格的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

四、读写互促,有效共生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读写互促契机,大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让阅读积累与习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效共生。

课例7:《第一枝杏花》教学设计片段

师:刚才你们通过练习上下文,把竺可桢和小男孩对话的提示语补充出来了,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很符合当时的情境。那么,我们再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前面的对话都有提示语,而这段话却没有提示语?我们把它们补进去,读起来是不是比原来的文章更好呢?

简评:一般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往往局限于通过品读文章,感受魅力,激发情感,到设计安排学生小练笔就结束了。而这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妙处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悟到了小男孩和竺可桢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并从不同的角度为对话配上贴切的提示语后,没有到此为止,进而引导学生品味原文没有写提示语的精妙之处。这样,学生不但受到了写法的渗透,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读与写相互融合在一起,读为写服务,写也为读服务。

以读促写,读中悟写,以读带写,读写互促,是读写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也是带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阅读的获取和储存信息功能,尽力发挥写作的筛选、整合和使用信息的功能,促进“读”与“写”之间的联系更加科学和紧密。

猜你喜欢

课例语言文字玻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课例
我不是玻璃熊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