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2020-11-04赵伟华卞胡伟仇胥斌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脊髓型钛板异物感

赵伟华,高 俊,卞胡伟,仇胥斌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医院 骨科,江苏 常州 213001;2.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骨科,江苏 常州 213003)

颈椎病以脊髓型及神经根型最为常见[1]。自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首次报道使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以来,ACDF一直被公认为是颈椎前路手术的经典术式[2-3]。自体髂骨移植曾被用作椎间支撑与融合的材料,但由于其自身供区的并发症及术后易松动不愈合等,现已很少使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系统。尽管内固定系统前方钛板的支撑能够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提高椎间融合率,矫正颈椎生理曲度,但在双节段以及多节段颈椎病当中,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如螺钉松动、软组织剥离过多、压迫食管以及术后异物感等。为了减少以上颈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新型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中[4-5]。有关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及其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的比较研究目前较少,因此本研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ROI-C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医院骨科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共56例,其中使用ROI-C 27例,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3±8.9)岁;使用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患者29例,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1±9.3)岁。纳入标准:①脊髓型颈椎病症状明显,且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明显缓解;②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齐全,颈椎MRI上可见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排除标准:①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②既往有颈椎手术史或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等。

1.2 手术过程 ROI-C组:取颈前路右侧横切口,分离皮肤、软组织与肌肉层至病变节段椎间隙,置入定位螺钉后用C臂机定位,确定手术节段。使用Caspar椎体撑开器置入于病变节段上下椎体。适当撑开后,枪钳与磨钻交替磨除椎体前后缘的骨赘、椎间盘,打开后纵韧带,彻底减压。后用刮匙彻底刮除上下缘软骨终板,适当撑开椎体后缘后,植入合适大小的ROI-C融合器(LDR,法国)。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组(以下简称钛板组):暴露、减压等步骤同上,椎间隙置入适当大小的椎体融合器(强生公司,美国),颈椎前方用钛板螺钉固定。

1.3 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 对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疗效评分及影像学参数测量评估[6]。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临床疗效与预后进行评分。测量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根据Bazaz等[7]评估颈椎术后颈部异物感的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异物感发生率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且内植物均未出现明显松动或断裂移位。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20.1±4.3)月。两组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及钛板组中手术节段分布如下:C3~C5分别为5、4例,C4~C6分别为13、15例,C5~C7分别为9、1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手术时间(117.2±14.4)min及出血量(50.9±12.5)mL均低于钛板组的(141.9±19.2)min和(77.6±18.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2.2 临床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相比术前均有提高,ROI-C组由术前的10.1±1.9提高至末次随访的14.7±1.7(P<0.05),钛板组由10.3±2.0提高至14.6±1.8(P<0.05)。两组末次随访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ROI-C组由35.1±2.9降低至13.5±2.5(P<0.05),钛板组由34.9±2.8降低至13.7±2.6(P<0.05)。VAS评分两组较术前均有改善,ROI-C组由4.3±0.5降低至1.8±0.4(P<0.05),钛板组由4.4±0.6降低至1.8±0.2(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间点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相关指标比较(JOA、NDI、VAS评分以及椎间高度、生理曲度)

2.3 影像学评估 ROI-C组及钛板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ROI-C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31.4±6.5)mm提高至末次随访的(37.9±6.8)mm(P<0.05);钛板组由(31.8±7.1)mm提高至(38.2±7.2)mm(P<0.05)。ROI-C组颈椎生理曲度由(11.3±4.8)°提高至(18.1±5.9)°(P<0.05);钛板组由(11.6±5.3)°提高至(17.8±5.7)°(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间点的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 术后异物感比较 4例患者在行ROI-C固定融合术术后1个月主诉颈部异物感,经过脱水消肿等对症处理后术后3个月时仅有1例患者仍有异物感,末次随访时无异物感。钛板组中术后1个月有13例患者主诉颈部异物感,经过对症处理后术后3个月有8人次存在异物感,末次随访时仍有3人异物感无明显缓解。两组术后异物感发生率存在差异,ROI-C组较钛板组术后颈部异物感的发生率减少。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颈部异物感发生情况[n(%)]

3 讨论

目前治疗颈椎病最常见的术式仍然是ACDF。患者的临床预后取决于对脊髓以及神经根的充分彻底减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8-9]。目前常使用的是前方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然而由于前方钛板的植入刺激前方的食管,因此造成许多患者术后新发颈部异物感。同时由于钛板内固定系统操作步骤相对较多,因此术后并发症难以避免[7]。近年来,针对传统的钛板内固定劣势,一种新型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正越来越多地在颈椎病中得到应用[10]。在本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相比,ROI-C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可取得满意的预后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颈部异物感等并发症的发生。

既往研究表明,ACDF术后颈部异物感的发生率为2%~67%[7,11]。绝大多数患者异物感发生于术后3个月之内,其中大多能够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相关文献报道,仍有12.5%~35.1%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症状仍然无缓解[12]。Lee等[11]的研究显示:越短越薄的钛板能够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异物感的发生率。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外植入物钛板压迫刺激前方的食管导致颈椎术后异物感。ROI-C内固定系统将内固定完全植入椎间隙与上下椎体中,避免了前方钛板的植入与软组织肌肉过多剥离,因此能减少术后异物感的发生率。

本研究发现,ROI-C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在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临床预后评分及影像学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相比,ROI-C能够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ROI-C能够避免前方钛板的植入,减少颈椎前方软组织的剥离,从而减少了术后颈部异物感的发生。ROI-C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组织剥离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望替代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内固定系统。

猜你喜欢

脊髓型钛板异物感
轧制方向对粉末轧制多孔钛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CT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效果观察
咽喉异物感 试试代茶饮
急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性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咽部异物感可能是会厌囊肿
钛板联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眶壁骨折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
喉咙有异物感?热毛巾敷一敷!
内固定钛板植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护理观察
解铃还需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