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ALL线评价功能矫治AngleⅡ1分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变化

2020-11-04苑迎娇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下唇上唇矫治器

苑迎娇,陈 亮,许 亮,胡 通

(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口腔科,安徽 芜湖 241001;2.皖南医学院 口腔修复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Angle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是正畸临床上最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常导致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软组织侧貌凸面型,颏部后缩等影响颌骨发育及咀嚼功能。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功能性后缩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早期进行功能矫治干预可以促进颌骨发育,改善患者面型[1-2]。但以往对颜面部侧貌的分析,多数是从硬组织方面考虑,如Steiner 分析法,研究表明软组织侧貌与硬组织侧貌存在明显差异性[3-4]。

随着软组织侧貌的重要性被重视,学者们不断完善软组织测量数值,如 Ricketts、Coben分析法[4],但这些指标未考虑到颜面的整体协调性,多集中在面中1/3 和面下1/3。2000年 Andrews基于协调的牙齿、颌骨的位置及关系、软组织的形态,提出口颌面协调六要素[5],克服了传统的头影测量方法缺乏与个体面部美学的直接关联,以均值为参考标准的现状。因此,本研究选取18例经Twin-Block矫治器(图1)治疗后的AngleⅡ1分类患者,用Andrews六要素的GAII线作为参考平面从个体面部美学角度评价功能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改变。

图1 Twin-Block矫治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2019年在弋矶山医院口腔正畸科行功能矫治的Angle Ⅱ1分类患者 18例,其中男6 例,年龄 10~13岁;女 12例,年龄9.5~12 岁,治疗时间7~13个月。纳入标准:①颌面部基本对称,无外伤史,颏部居中;②以下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Ⅱ类错牙合,ANB≥5°,前牙覆盖≥4 mm,下颌前伸至前牙对刃时侧貌更协调;③头颅侧位定位片中颈椎形态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CS2期)或高峰期(CS3期)。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正畸治疗史;②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史;③有其他颅颌面综合征。

1.2 方法

1.2.1 图像的处理和测量 在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患者在拍片时处于牙尖交错位。且要求拍摄时患者的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并使用头部固定器以确保射线通过的角度相同。笔者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对功能矫治前(T1)、功能矫治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为减小误差,隔1 周重复上述工作,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2.2 侧面像软组织标志点 G额点;Ns软组织鼻根点;Prs鼻顶点;UL软组织上唇最前点;LL软 组织下唇最前点;Pos软组织颏前点;Po耳点;Or眶下点;A上齿槽座点;B下齿槽座点;S蝶鞍中心点;Pog 颏前点(图2)。

图2 Χ线头影测量主要标志点

1.2.3 测量项目 S-GALL:蝶鞍中心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A-GALL:A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B-GALL:B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Pog-GALL:Pog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UL-GALL:上唇突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LL-GALL:下唇突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UL-E:上唇突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LL-E:下唇突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pos-GALL:Pos点到GALL线的垂直距离;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鼻根点-鼻下点-软组织颏前点角;Z 角:软组织颏前点和上下唇突点做切线,该线与FH平面相交的后下角;G-Sn-Pos(面型角):眉间点与鼻下点连线和鼻下点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下交角;NsPos-FH:软组织鼻根点与软组织颏前点的连线与FH平面的交角;鼻唇角(Cm-Sn-UL):鼻下点与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的前交角。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Twin-Block矫治后,LL-GALL、LL-E线、pos-GALL、Z角、NsPos-FH、鼻唇角(Cm-Sn-UL)增大;UL-GALL、G-Sn-Pos(面型角)、Ns-Sn-Pos(面凸角)、Pog-GALL、B-GALL减小(P<0.01)(表 1)。由此可见上唇突度减小,下唇前移,软组织颏前点前移,鼻唇角增加,软组织面凸角减小,患者的凸面型趋向于直面型,鼻、唇、颏趋于协调。18例患者矫治前后软组织测量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Twin-Block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矫治器作用机制 对于面中1/3凸出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患者,就医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前突的软组织面型。Twin-Block矫治器又称为双牙合垫矫治器,由可分开的上下牙合两部分组成,通过牙合力使下颌功能性移位,是一种除刷牙外几乎全天戴用,可以产生持久的功能性刺激的功能矫治器,增加了矫治的效果。目前,虽然对于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机制及远期效果的评价尚存争论[6-7]。但是,对于生长发育期内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Twinblock矫治器确实能够减轻其错牙合表现,改善面型[6]。对于软组织的改变,样本的UL-GALL、LL-GALL、LL-E线、pos-GALL、Z角、NsPos-FH、鼻唇角(Cm-Sn-UL)、G-Sn-Pos(面型角)、Ns-Sn-Pos(面凸角)、Pog-GALL在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 Twinblock 治疗,上唇突度减小,下唇前移,软组织颏前点前移,鼻唇角增加,软组织面凸角减小,患者的凸面型趋向于直面型,鼻、唇、颏趋于协调。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上唇突点到 GALL线的距离治疗后减小了(0.56±0.39)mm,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从上述结果看出,以E线为参考平面来评价Ⅱ类错牙合患者的软组织变化比以GALL线为参考平面灵敏度低,因为下唇与审美平面均随鼻部及颏部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而与其比较,GAIL线更为恒定。GALL线被认为是用于评价上颌前牙位置及颌骨前后向关系的重要标志线[8]。

3.2 病例选择 本研究所选取样本为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1分类患者,虽未设置Ⅱ类自然生长组作为对照,但根据Jefferey[9]的研究,对于Ⅱ生长发育期自然生长的患者,鼻唇颏的位置关系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保持稳定,男性的鼻突度每年增长约1 mm,而女性5年共增长约1~2 mm,其他的面部软组织生长量甚至更小。本研究以9个月为一疗程,面下1/3软组织指标的变化都超过1 mm,且改变了原来鼻唇颏的不协调关系,故可以认为治疗效果主要是由于戴用功能矫治器所引起。

本文以较恒定的GALL线作为参考平面,从面部协调的美学角度评价了功能矫治后AngleⅡ1错牙合的软组织改变,较传统头影测量指标更直观准确。

猜你喜欢

下唇上唇矫治器
Twin-Block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上唇腺样囊性癌1 例及文献复习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口红测评
两个梦的争执
隐形MA与双板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错的临床疗效
正畸患者如何刷牙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倒吻
非洲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