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路径研究
——基于民生经济学的微观案例

2020-10-17熊金武

财经问题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学民生科学

熊金武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8)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富有区域特色,处于东亚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同期世界各区域的经济思想都呈现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闪光点,掩藏在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缺乏专业的知识分子群体,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2]。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西方经济思想出现了专业知识分子、概念体系、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即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学(Economics)或严格意义上的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而此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依然是在讳言财利、重义轻利等经济伦理笼罩下的经世之学或事功之学,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似乎处于停滞状态[3]。这种中西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分流不仅表现在东西方经济思想内容差异性扩大,还表现为经济学范式变革的不同步。从世界范围看,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科学在英国诞生之后,世界其他经济学说的发展就是一种后发式经济思想。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并行,中国经济思想不再维持独立和稳定的状态,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思想变迁的一部分。由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品质,独特的传统经济思想文化要素得到保留,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道路具有其他文明没有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一、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一部分学者认为,随着西方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其说使欧洲的思想与本土的思想相互交融、共同受益,不如说是消灭了本地的文化传统[4]。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西学东渐中式微,被精致证伪,甚至被认为不科学、落后,乃至被完全忽视。梁启超将“西人富国之学”与“计然、白圭所云”等同,感叹“前哲精意,千年堙没,致可哀也”[5]。民国时期的经济学研究被认为幼稚得很,不足以副中国实际的需要[6],犹停滞于接受外来思想之时期。经济思想史学界一般认为,民国时期处于译而不作或述而不作的状态,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原创的经济学还没有产生。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本土化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冲击和刺激是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推动了从古代传统社会的经济思想自行缓慢地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思想[7]。传教士、留学生等都参与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不过,传播史研究框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忽略了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状态,容易陷入欧洲中心论[8]。按照拉卡托斯[9]的理论,在前科学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属于一种科学研究纲领,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在现代经济科学出现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虽然因为西方经济学兴起而被精致证伪,不过判决性试验是不存在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依然可以继承和发展。其次,如果回避中国固有的传统经济思想的主体性,就不能解释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中的一些现象。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依然具有传统性,部分经济思潮具有深厚的传统渊源,传统经济思想体现出强大的惯性继续发挥作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也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化而努力[10]。

近代中国经济学即使没有创建,也是值得研究的,至少从经济科学的历史发展角度考察,近代中国经济学的细微进步为未来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做了准备。同时,基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构建中国经济学说是陈豹隐、王亚南、赵兰坪、章友江和祝世康等近代学者的努力方向。

由此可见,类似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后发式经济思想现代化转型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是基于传播史框架的现代化,即西方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移植。第二是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化,即后发区域固有的传统经济思想进行现代化转型,如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取得现代经济科学范式,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科学流派。鉴于第一条路径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本文重点考察第二条路径,挖掘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传统渊源,直接讨论传统经济思想的演进,从经济科学层面考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存在性。

二、证明思路与案例选择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问题可以分解成是否现代化和哪里来两个逻辑关联递进的基本问题。是否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是否存在实现现代化的经济思想(经济科学)?哪里来是指如果近代中国存在经济科学,那么这种经济科学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化,还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从纵向上看,每一种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都是有一定渊源的。经济思想连续性假设是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基础性假设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学科富有历史性的基础。综合两个问题可以回答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路径的存在性问题。具体的证明思路和逻辑关联如图1所示。

图1 证明思路

图1中列示的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这一条路径如果存在,必然会在近代中国多个领域有所体现。不过,对近代中国众多经济学说逐一考察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只要找到某一个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案例,就能判定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这一条路径的存在性。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生经济学思潮就是理想的案例。民生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印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远古民本经济思想。民生经济伦理打破了重国计轻民生和重义轻利两个教条,为现代经济科学研究构建了合理的经济伦理基础。围绕民生经济学主要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分析中国民生问题,形成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第二条线索是解释和重构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民生主义经济学体系。第三条线索是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民生问题的分析。虽然西方经济学不是以中国民生经济伦理为基础构建的经济学说,却在分析中国民生经济问题中形成了本土化理论。这三条线索都将民生作为问题,开展了围绕民生的经济学研究,汇成了民生经济学思潮。主要的研究人员有赵兰坪、陈豹隐、祝世康、吕调阳、杨汝梅、粟寄沧、吴澄华、袁亦山、陈君朴和杨觉农等,涵盖经济哲学、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等多个方面。如果能够证明民生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经济科学,且属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体系,那么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路径是存在的。

三、民生经济学的科学性判定

解析中国经济思想范式现代化机制以区分前科学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科学为前提。科学哲学分界问题与经济思想是否现代化问题具有相通性,即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研究纲领构成的成熟科学和由试错法拼凑方式构成的不成熟科学之间有一条新的分界标准[9]。自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诞生后,经济思想史就进入常规经济科学时期,后发式经济思想向现代经济科学趋同,所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的判断标准是考察其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性。民生经济学思潮的科学性是通过对比其与西方经济学形式与方法差异性来进行判定。

现代科学包括了一套范式,即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等[11]。这在经济学领域内主要体现为经济思想范式,不仅指语言文字上的翻译和期刊书籍等传播途径,还有基本信念、方法和范例等影响经济思想交流的因素[12]。根据经济学特点,经济思想范式包括理论要素、经济学界定、方法论、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只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了与西方经济学一致的范式,中西方经济思想的不可通约性才能被打破,那么中国近代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路径才算实现。

(一)理论要素

理论要素指构成经济思想范式的基本概念。同一个范式下应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理论要素,这是构成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若要打破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的不可通约性,必须要具有广阔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的概念体系。

民生经济学不同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了与西方经济学相通的概念体系。首先,民生经济学概念不再围绕土地、财政和货币等古代经济事务,而是扩大为符合现代经济事物的概念体系,比如,生产论、纸币、企业、效用、效用渐减之法则、生产技术、生产关系、财货、平衡、盈余价值论、劳动、营利、市场利润和企业家等概念[13-14]。其次,民生经济学概念准确度提高。民生经济学超越古代农工商的内涵和外延,采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和金融业等更加细分的概念。民生经济学区分了价值与价格、效率与效用等概念。有学者认为,价值是指货物本身具有一种力量,能够支配他种货物的交换形态,而价格则发生于二人或数人进行交换时,某种货物实际换得他种货物数量之谓[14]。再次,民生经济学概念系统性更强。比如,围绕劳动的概念,传统经济思想主要是劳心和劳力说,民生经济学形成简单劳动和直接劳动、现在劳动和过去劳动、生产者的劳动和消费者的劳动、劳力和劳心、劳动力和劳动心、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体系。关于消费观念,依据消费具有效用渐减率、家庭消费率和需要率,提出了需要消费、安适消费和繁华消费,并将商品区分为需要品、安适品和繁华品等[14],构建了消费阶段论,即需要时代、安适时代和繁华时代[15]。当然,民生经济学也继承了古代义、利、民生、本、末等概念,并赋予新内涵。比如,不同于劳心劳力说,劳动力是指劳动的能力,劳动心是指劳动者的精神,受到各人远虑心之大小、国家政治之善恶、社会对于劳动者尊重程度如何、劳动之报酬能否抑制等影响[13]。

整体上,民生经济学超越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与西方经济学相近的概念体系,包括围绕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核心概念体系,且具有足够的系统性和准确性,足以支撑对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学分析,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要素。首先,民生经济学综合地借用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多个流派的概念体系。其次,公司、理财、赚钱等中国古代经济概念得到了再解释,被赋予了新内涵。再次,民生经济学概念体系与西方经济学概念体系的接近过程是渐进的,消费和消耗、剩余价值论和盈余价值论、产品和财物等新旧概念并存。最后,民生经济学中包括了富源、民生等独特经济学概念,没有标准的西方经济学解释。拉卡托斯提出每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可能包括某些无法测试的构想或概念,富源、民生等概念就属于民生经济学的这类概念。

(二)经济学学科界定

经济思想现代化的基本体现是经济学的学科界定,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以及经济规律适用范围等五个方面。民生经济学的界定凸显了经济学的学科独立性和体系性,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强调了经济学的科学性。当然,民生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目的,注重经济史学和经济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科、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基础上实现了综合,强调民生经济学对落后国家经济建设的适用性。

第一,研究目的。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包括追求真理和决策咨询两个层面,不过作为科学必须存在对经济规律的追求。民生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都强调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目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强调经世之学、事功之学。民生经济学强调以民生为本的应用性,提出经济学就是“经世济物之学”“国计民生之学”[16],经济学是以增进物质幸福,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之国民经济生活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在“养民”,这不是经济学者想象的,而是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的[17]。不过,经济科学的功用主义是民国时期经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欧美学派经济学者和海外留学生也如此。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目的,常被民生经济学者作为理论支撑,提出以中国人的资格,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研究中国经济学说[18]。不过,这并不否定民生经济学者一直在追求经济事实、经济法则和经济规律,努力构建的是一种系统性科学。因为解决民生问题,增进人类的幸福是以发现经济法则为前提的[19],需要保持绝对客观的态度,以免站在某种主义的立场研究经济学[20],民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现象,而且要研究经济法则[21],分析社会进化的道理、人类生活的实在以及生活所必须有的法则等[16]。由此可见,民生经济学追求经济规律的目标是与西方经济学相通的。

第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学科独立的基础,也是界定学科的基本点。现代经济科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如果民生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科学,则其研究对象应该与现代经济科学一致。传统中国以国家为本位,偏重宏观,集中于财政、土地等领域,是一种国家理财学。民生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更复杂的现代经济生产方式,而且超越具体经济问题,支撑形而上的理论分析。一般认为,民生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民生或“富(Wealth)”[13]。不过,几乎所有民生经济学者都将研究对象具体锁定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经济学是关于富之如何生产分配等方法[13],不仅是关于物的学说,也是关于人的学说,涉及到人与物的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现象和关系[20]。研究对象不能停留于经济物或个人,应该是人的科学,也就是经济生活的科学[19]。这不仅采用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四分法,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而且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强调对人与人经济关系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民生经济学反思了西方经济学范式,扩展了研究对象,以符合国计民生的目的。民生经济学者十分强调生产与分配。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生产与分配问题,即凡关于生产与分配的事情,都属于经济学的范围,简言之,民生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与分配的科学[21]。甚至有学者进一步扩展,认为研究人与物之间一切关系之学也,不应该如“欧西经济科学”一样专成为人类如何满足并调整物质生活之学[21]。这种倾向在留学欧美的经济学家中普遍存在。

第三,学科体系。经济科学作为系统学科必然要具备一系列的要素,比如,经济哲学、经济史学、经济科学和经济制度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缺乏明确的学科分类,只有模糊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民生经济学在强调经济史的传统和经济制度的同时,构建了独立和完备的学科体系,囊括了哲学基础、方法论、经济理论、应用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和政策、经济史学等。民生经济学分科是与西方经济学一致的。赵兰坪[17]区分了经济政策与经济科学,提出纯粹经济学(Pure Economics)和客观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是不讲究目标和理想的,而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包括目标和理想,民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除客观的实证科学之外,还包括主观的规范科学。也有学者提出,经济科学包括纯理论的经济学、经济理想和经济政策的研究三个部分[19],或史的研究、经济理论体系的创立、经济政策的研究三个部分[22]。

第四,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现代经济科学具有特定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必然有其内在逻辑。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零散和片断的,缺乏清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民生经济学强调了理论的系统性,形成了两种研究框架:一种是借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构建了生产、消费、交易和分配体系。另一种是参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的研究框架。这两种研究框架是相通的,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由此可见,民生经济学已经不同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散乱的状态,具有了与西方经济学范式相通的框架体系。

第五,经济规律适用范围。经济学作为一门追求经济规律的科学,必然涉及到对经济规律适用范围的普世性界定。“天不变,道亦不变”“先王之法不可变”代表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不过,天道说不是基于科学规律,而是基于一种模糊的自然法则。民生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学规律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一国经济学说之成立,乃以一个特定社会经济作为基础,固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必然有不同的经济事实,遂产生不同的经济思想,凡是健全的理论与政策必适合于一个民族国家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历史与民族精神、社会状况[23]。这为构建民生经济学提供了依据。同时,经济学也是具有普世性和世界性的经济学,适应于其他具有相似国情的区域。民生经济学的真实性就是适合于世界普遍潮流及中国特殊环境之需要[24]。世界性与历史性乃构成民生经济学的完美性,是一切落后国家经济建设均可遵循的途径[22]。这种区域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后发式经济思想现代化必然具有的特点。因为只有强调经济规律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才能批判和反思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独立的经济科学范式,且其必然能适用于具有相似国情的区域。显然,追求普遍性的经济规律和尊重经济规律实践中的时空限制是现代经济科学范式的重要特征。

(三)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是判定经济学科学性的关键证据,具体包括哲学基础和逻辑、历史比较分析法、数理和统计分析法以及理论工具等。民国经济学者普遍将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因为经济学系一种科学,实现理论出于事实,事实不背理论的目的非从研究方法着手不为功[25]。先进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才能分析出经济规律,并应用于经济实践。只有加强方法论研究才能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为世界经济学发展作出贡献。

第一,哲学基础和逻辑。不同哲学立场将引致不同的经济学基本问题,发现不同的经济机制,形成不同的经济学理论范式。除了哲学基础,经济学分析还涉及到演绎法、归纳法、辩证法等逻辑思维方法。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注重经验性的归纳和综合,但是缺乏逻辑推演和理性分析。民生经济学不单独采用某一种研究方法,而是综合归纳法、演绎法、辩证法等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创建新的经济学。用演绎法来探究事象之抽象关系,用归纳法来寻求具体因果的法则,用历史法来观察经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明了其在特别时空内的经济关系,用统计法使经济现象的关系以简明化,用心理分析法来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动机或心理的意义[19]。民生经济学还有四个特点:一是提出了观察法和实验法,强调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实践性,应该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可陷入空论。二是注重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三是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注重综合和比较分析,强调关联性分析和均衡分析[22]。四是强调经济学的动态分析。民生经济学者批评西方经济学家拿静态作为常态,是不科学的。

第二,历史比较分析法。经济学科具有经验性,所以,历史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法,而以德国历史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也注重历史分析法。民生经济学非常注重历史分析法,不仅习惯于考证经济概念的起源,还形成了大量民生经济史学研究成果。同时,民生经济学普遍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因为经济学说史的比较分析既有利于熟悉已有的常规科学范式,接纳常规经济科学范式,也有利于形成其独立的思想观点和体系。民生经济学就是从比较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中提炼出来的。

第三,数理和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学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表述经济思想观点和经济逻辑的途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较少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民生经济学已经采用了现代数学工具作为基本工具之一。尽管民生经济学的数理工具使用水平与西方经济学存在一定差距,不过研究方法基本一致。

第四,理论工具。民生经济学采用供求分析、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民生经济问题,已经不同于传统经济思想的经验传承,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整体上,民生经济学超越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综合运用了归纳演绎分析和辩证法,善于使用历史分析法,采用了一定的数理分析工具和理论分析,提倡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综合用于民生经济学的研究。同时,民生经济学继承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分析方法特征,强调综合、均衡和动态分析,善于历史比较分析等。

(四)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现代经济科学不仅提供了一套可通约的分析框架,还有一套规范的话语系统,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路径。首先,经济学表现形式包括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和数学语言。相比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单纯采用文字和图表语言,民生经济学不仅更加娴熟地使用图表,还使用了数理语言。其次,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是现代经济科学的主要传播途径。民生经济学者出版和发展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创立了《经济论衡》《时事类编》等代表性期刊。最后,现代经济科学是以一定的科学共同体为依托的,能够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11]。民生经济学汇聚了陈豹隐、赵兰坪、祝世康、杨汝梅等专业知识分子,形成了民生主义经济学社、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和团体,并且具有教育机构和教研人员构成的传播途径。相对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民生经济学已形成稳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有利于学术积累。

综上,民生经济学已超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范式的窠臼,具有与西方经济学一致的范式。据此可判定民生经济学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的成果,属于现代经济科学的一部分。回顾民国时期民生经济学界,民生经济学者与海外经济学家能够正常交流。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经济思想,基于民生问题意识的“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之争”事实上奠定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础。这都证明了民生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相通性,民生经济学思潮中存在符合现代经济科学的部分。不过,民生经济学思潮的出版物并不都符合现代经济科学范式。有些虽然以民生经济学为题目,包含了现代经济科学的理论要素,试图构建一种基于民生的本土经济学,但是偏离了现代经济科学的范式,不能成为经济科学。

民生经济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和后发式经济思想现代化特征,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移植的结果。在研究框架上,中国学者普遍强调消费,将消费作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分法的第一个部分,因为消费是人生的目的,而生产不过是人生的手段[26]。民生经济学强调消费社会化,分配合理化,甚至提出消费计划[27]。强调消费凸显了经济发展的目的性。虽然西斯蒙第也强调消费,甚至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但是始终没有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近代经济学者普遍强调消费是对严峻民生问题的反映。在分析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思维和均衡思维也被传承。民生经济学者批评西方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接受了均衡和动态分析法,提出民生经济学追求生产之均衡和分配之均衡,实现国内外经济的整体均衡[28]。连锁性或连环性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也是属于比较综合分析。民生经济学强调中庸、综合、动态的经济学历史分析方法。可以看出,民生经济学扬弃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范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制度的历史比较分析。民生经济学是对已有科学范式的批判借鉴和综合,保留了本区域固有经济思想范式的优点。民生经济学是独立于西方经济学范式之外的,具有现代经济科学范式的经济科学。但是这还不能判定民生经济学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结果,需要考察其经济思想渊源。

四、民生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渊源判定

基于经济思想连续性假设,新经济思想必然是在已有经济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经济思想史上某种渊源。判定经济思想渊源不能离开经济思想的内容。因为尽管现代经济科学自诞生以后经历了多种范式的变迁,但是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说脉络依然清晰。无论19世纪还是20世纪,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采取了相通的分析方法,但是二者依然是截然不同的学说。同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梳理经济思想渊源一般采用历史研究法,完整而清晰地描述历史演进路径,对比经济思想内容的要素。陈豹隐[29]提出,只要将民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照起来看,就能够知道民生经济学思想的渊源了。

尽管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存在多种研究纲领,但是变化的仅仅是保护带。从经济思想内容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判断经济思想渊源的标准为经济思想硬核这一最稳定的部分,用以判定各种经济理论的脉络。解析不同历史时期研究纲领的硬核,然后进行比对,就可以判定具有相同硬核的研究纲领同属于一个研究流派。鉴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复杂性以及时间期限短的特征,可以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同时作为参照系。如果民生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一致的硬核,民生经济学就具有传统渊源,从而证实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的传统路径的存在性。只要符合拉卡托斯提出的硬核的特征,就可以根据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结合经济思想史学科特点,尝试构建相关的经济思想硬核的指标体系。

(一)价值学说

价值学说是经济科学的核心理论,其对新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特征进行提炼,包括生产要素论、价值论和分配论。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致了对经济增长构成要素的思考;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值也成为反思对象,形成了价值论;分配论是与生产要素论和价值论相匹配的。对经济学派比较分析主要就抓住了价值学说,比如,熊彼特[30]将价值、资本和地租等作为比较古典经济学流派的指标,Vroey[31]将价值观念、利润观念作为比较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指标。生产要素论中的资本和劳动力、价值论中的价值以及分配论中的利润构成了20世纪中叶之前不同经济学派争论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将比较民生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在生产要素论、价值论、分配论问题上的差异性。

第一,生产要素论。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劳动、土地、资本和组织等多要素论,肯定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地位。孙中山采用了西方土地、资本和劳动的三要素理论,民生经济学者提出了包括劳动、土地、资本、企业组织、国家和技术等多要素理论。对于资本,民生经济学者突破了孙中山宽泛的资本概念,明确资本不是金钱,只有以之生产或生利者才能称为资本,资本来源是自然与劳力的产物和储蓄与利殖[32]。民生经济学者意识到资本在近代生产方式中越来越重要,几有左右全世界之势[14],所谓资本主义者,即生产要素之中资本最占优越之位置,其他要素皆可供其牺牲之意也[13]。需要注意的是,民生经济学多要素论显然比西方经济学更宽广。孙中山[33]认为,凡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份子都对生产有贡献。每一种新出现的要素都能轻易地纳入民生经济学的要素论中,比如,孙中山的三要素论、杨汝梅的四要素论、吕调阳的五要素论以及吴澄华的六要素论。民生经济学生产要素论泛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一致性。中国古代对生产要素的理解停留在劳动与自然(主要是土地)的二维视角下,除了劳动之外,自然概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生产要素构成的泛化是民生经济学继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征之一。

第二,价值论。西方经济学坚持多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民生经济学强调价值论的重要性,认为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与重心,是决定经济思想体系之健全与否的试金石。西方经济学价值论偏狭,将人物化,不足以养民,将经济理解为挣钱,而“价值之成因,系由于劳力,但这种劳力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广义的劳动不仅包括工人的劳动,举凡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之份子,莫不包罗于其中”,扩大狭义偏激的劳动价值论,而为广义公允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以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之广义劳动的盈余价值学说[34]。民生经济学是以全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重视劳动却不偏重体力劳动,从社会利益出发,强调生产要素的多元性和价值论的社会性,是一种社会劳动价值论或偏重劳动的社会价值论[14-35]。显然,民生经济学价值论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强调关注劳动要素,重视劳动创造价值,并不否认其他要素的贡献。

第三,分配论。西方经济学肯定多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其中利润是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报酬。民生经济学者首先强调按要素分配原则,生产要素应依照其所生产之价值,以为分配之依据,其中支付给技术要素的薪金,作为特殊性的技能之报酬[34],利润是企业的报酬,是使用土地资本和劳力生产要素的剩余所得[14]。因为工农生产盈余价值,不专是工人劳动的结果[24]。不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确大部分为资本家所榨取,这是不争的事实,消灭不劳而获的地租、利息和利润是社会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实现社会性的分配和经济性的分配[36]。

可见,民生经济学既肯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也具有反对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合理性的倾向。这显然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影响,却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二)经济目标

近代中国各种经济学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经济目标主要包括公平和效率两个维度。高效率经济增长第一,还是公平分配第一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公平标准多种多样,比如,平均主义、功利主义、帕累托改进和最大最小化原则等。各个学说可能存在一个理想社会经济形态的追求,包括了对社会最终目标的判定。这些是构成经济科学理论差异的重要指标。

第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生产增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分配公平,而民生经济学者将生产发展和分配合理化作为二重历史任务[22],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解决民生问题,终极理想是在实现经济平等[17],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主张内含对公平的追求。不过,民生经济学主张短期内应该优先发展生产。这是基于中国生产落后,不患不均而患寡,相比于西方社会,中国经济活动能力低落,批评了国内存在的对分配问题斤斤计较,而忽视了生产这个根本问题的倾向,认为如果不考虑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将生产置之度外,专以研究平分富人财产为能事,势必使全国皆成贫乏,益足增加社会之不安也[13]。民生经济学根本上主张生产与分配并重和均衡的发展,并且将分配合理化作为避免西方社会覆辙的出路。

第二,公平的标准。西方经济学具有多种公平标准,帕累托最优和功利主义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套原则。民生经济学主张有限差异性的公平,公平为差别的平等,又为平等的差别,经济上之平等,亦仅主张经济上机会均等及原因平等而已[13],并积极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中国古代“维齐非齐”就代表了差异性公平,反对收入差距扩大化,肯定政府调节收入行为的合理性。

第三,社会发展目标。民生经济学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认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37],共产主义是民生理想的应有之义[38]。不过,民生经济学包含了中国古代大同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就现实社会发展目标而言,中国需要树立民族自给自足经济。学习美苏两国,作迎头赶上之努力,则和平建国,自给自足[32]。自给自足是传统中国最理想的经济生活模式,具有与民生经济学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基本出发点。民生经济学将满足人民的生存作为基本出发点,国家对任何个人,都有保证生存的责任,任何个人对国家都有要求生存的权利[36],保民养民教民都是国家的责任,尚有养老、育幼、医疗及教育诸端,亦为民生主义所有事[39],提出了劳工的生存权和最低工资等主张。这种对生存的强调是与近代中国民生危机一致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已经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再关注全民生存权,而是关注收入分配结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始终以满足基本生存权为重要内容,民生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

可见,民生经济学的经济目标具有复杂性,不过整体上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三)研究主体及其行为假设

研究主体及其行为假设是经济研究的关键出发点,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利益集团,还可以是抽象的社会、国家等。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民生经济学具有独立的研究主体及其行为假设,显然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一致性。

第一,研究主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社会人假设,偏重于阶级分析。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基于个人主义的人性假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差异导致了二者观点的不同。民生经济学批评西方经济学是个人主义的,重视个人立场和个人利益,导致自由竞争下贫富悬殊和流血革命。民生经济学强调以养民为目的,这个“民”是全民,不单指资产阶级或劳苦大众[36],个人或团体的幸福与繁荣须以国家独立自主为基础[40],个人经济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整个社会,而不是个人自利的追求[41],民生经济学应该是超越个人和阶级,从全体人民出发[29-35]。显然,民生经济学不同于西方经济学,而是接近传统中国对全体主义或国家本位的研究。

第二,行为假设。西方经济学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民生经济学批评经济人假设是偏重物质的立场,以发展个人的物质欲望为要务,莫不以达尔文的生物竞争说和格士纳的自然法则为基础[42],是过度竞争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进而提出利他和求生存假设。孙中山[33]说:“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的进化的原因”,那么求生存就自然成为人类的基本经济行为。由于人类的天性原来是仁爱的[23],民生经济学则以利他为人的本性,以合同之共有财产制及协同劳动制为善,发生社会主义,乃至无政府主义之高调[13]。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人性假设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反对自利,坚持人性本善;另一个层面是肯定求生本能下的求利行为,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生经济学的利他主义和求生存假设是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高度一致的。

(四)经济发展路径与方式

经济发展路径与方式是指实现经济目标的途径。在特定的价值学说、研究主体行为假设和经济目标下,如何实现经济目标成为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除了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之外,还包括价值理念差异、合作与竞争、和平与斗争、渐进与激进、政府职能界定等。

第一,民生经济学坚持和谐发展路径,强调合作与调和。合作被认为是替代竞争的手段,因为阶级斗争不能排除资本主义的弊端[38],以合作主义为企业组织之原则,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实现全体人民的福利。西方经济学主张自由竞争,被民生经济学认为是野蛮学说。民生经济学认为中国阶级对立不凸显,反对采用简单阶级斗争手段,提倡缓解和避免阶级利益冲突,使已经萌芽尚未形成对立的阶级,消灭在全体人民共有的国家中[43],力求和谐发展。孙中山[33]认为,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谋利益。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有进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强调以和为贵,认为争则乱,乱则穷。显然,民生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保持一致。

第二,民生经济学坚持一次革命,力图避免资本主义流弊,跃过资本主义阶段,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4]。这种一次革命的思想是与列宁主义相一致的。不过,这种超越和跨越的思想在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孙中山用来跃过资本主义而构建的方案。民生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二重性,像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要改善分配;像共产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经济,要发展公私产业,避免多次革命,完成“一劳永逸”的革命[45]。鉴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欧美已经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而中国还在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那么追赶上去就只有把两步当作一步走,一举而完成西方社会发展史上的多次革命,和平跃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社会[14]。一次革命思想是后发国家面对现实发展问题提出的一种策略,具有普遍性。民生经济学试图通过一次革命实现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就是避免西方流血革命,所以,一次革命论依然与和谐发展经济思想相一致。

第三,民生经济学强调政府干预,赋予政府调节分配、组织生产等多项责任。民生经济学是国家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的融合[19],应该以政府干预为准则,不仅需要通过政治力量发展国营实业,在民族资本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工业化,而且以一种国家的机器来直接规范人民的生产关系[22]。所以,应该以革命的民众组织坚强的政府[14]。同时,政府不应该为某一个阶级服务,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苏联理论。民生经济学强调民有、民治、民享,政府应该服务于全体国民。民生经济学超阶级性事实上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一致的,因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认为,天子应该没有自己的利益。

可见,民生经济学强调了和谐发展路径,主张政府干预,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民生经济学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一种现代经济科学,具有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一致的硬核。在思想内容上,民生经济学被认为是中国固有经济学说的综合[29],以中国固有的人生哲学为其渊源[20],发源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已包括平均分配、节制个人欲望等内容,民生经济学就是对传统思想再造和完备后形成的经济科学[15]。在方法论上,民生经济学既不同于个人主义,又不同于共产主义,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境,去除二者过和不及的缺点,并摄取二者所长的一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中庸主义[32]。所谓中庸的方法事实上就是一种比较和综合的分析方法,即比较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差异,提炼优缺点,结合中国国情和固有的民生经济伦理,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汲取养分,提出民生经济学的观点和体系。孙中山[46]说“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而选择向西方经济学学习就是其固有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否则就难以解释其为何在西方众多经济学说中选择了土地国有化等特定主张。新民主主义虽然是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过渡形态,但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并与中国国情一致。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确立过程也包括了对教条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形成了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传承,是属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一部分。有一些经济学研究虽然具有现代经济科学的范式,却没有传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则不属于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传统路径发展的成果。

五、结论与启示

民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科学史上的成就,是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话语体系,是中国近代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路径发展的典范。首先,民生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科学。通过分类解析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和民生经济学的范式,可以判定民生经济学超越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范式,具备与西方经济学一致的范式,属于现代经济科学的一部分。其次,民生经济学具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渊源。经济思想的硬核是经济思想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根据价值学说、经济目标、研究主体及其行为假设、经济发展路径与方式等指标,分类解析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和民生经济学的硬核特征,可以判定民生经济学具有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一致的硬核,是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为历史渊源的。所以,民生经济学不仅与西方经济学范式具有相通性,而且具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成果。这也证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的传统路径的存在性。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富于韧性和生命力,通过批判借鉴西方经济学,实现了范式现代化,成为现代经济科学的一部分。中国经济思想史在近代依然具有历史连贯性和统一性。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不仅有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路径,而且存在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路径。两条路径在历史上交叉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是有机统一。两条路径统一于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留学生、海归经济学家、传教士等科学共同体都融入了这种探索中[47]。近代民生经济学探索的案例经验表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必然守正创新,将开放学习与扎根本土文化相结合。

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坚持实事求是,发掘本区域实际经济问题,形成符合本区域特色的经济问题意识,然后批判借鉴本区域传统经济思想和外来经济思想,按照现代经济科学范式加以创新,是传承传统经济思想和发展经济科学的有效途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既需要面向世界,批判借鉴国外经济科学前沿研究方法,更需要扎根传统,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科学,这也是一百年来中国经济学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使命。

猜你喜欢

经济学民生科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经济学
科学拔牙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