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化参与”视域下的思辨性写作

2020-10-14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辨性思维语文

孟 洁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一、“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历史源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结,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通过亲身参与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目的。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提法并非凭空产生,我们能够从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找到源头。上个世纪30年代,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就明确指出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他们的写作教学思想中,如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什么》一文中就提到“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1)叶圣陶,周益民:《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明确阐述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又提出了“大语文教育”思想,并亲自引导实践多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即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质是叶圣陶先生等人教育思想的延伸与发展。由此可见,“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也是对传统语文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二、以“当代文化参与”促进思辨性写作的可行性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比较

“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包含了三大板块内容。胡勤按照新课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中“学习目标与内容”顺序分别将其概括为“社会调查类”“文化生活研究类”和“文化生活参与类(2)胡勤:《“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认识与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8年第6期,第10-11页。”。 其中,“社会调查类”注重学生通过调查与访谈来获得材料进行交流;“文化生活研究类”注重聚焦当代文化生活热点,并对其进行认识与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文化生活参与类”则试图使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与当代文化设施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三者中 “文化生活研究类”内容学习的展开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下探讨也主要围绕此类内容与思辨性写作的结合来展开。

思辨性表达来自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与发现能力,就教学目标而言,两大学习任务群具有相似性。下面通过任务群比较,来探寻二者结合的可行性。

“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之比较

通过简单对比可见,“当代文化参与”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大学习任务群在导语、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三个角度都有能够契合之处,以此为基础,尝试通过对文化生活的研究来促进学生思辨性写作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基于高考作文考查重心的转变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基础上提供明确的交际语境是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明显特点。交际语境写作的提倡者荣维东指出:作者、读者、话题、目的和语言是交际语境写作的五大要素,反观2019年高考作文(新课标全国Ⅱ卷)的任务写作,交际语境备受重视。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身份完成写作。

1.1919年5月4日, 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2.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3.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4.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5.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全国卷十分具有代表性,除了承接以往交代文本类型并将书信体和演讲稿纳入其中,还明确了写作主题、写作目的、写作与读者和交际语境下的任务,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全部具备。相比于以往主题隐形化、读者意识模糊、作者角色难以定位、写作目的因预设性强而受限的写作任务而言,此次的写作更能保证“‘写作’这个行为的真实性(3)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

(三)基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以上各方面素养培养均可以在当代文化参与中找到依托。

卵巢老化状态下生物学特征的表现主要依赖于生化检测,而超声为主要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可有效检出AFC及卵巢容积[17]。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AFC分别为(6.10±0.42)个和(13.39±3.28)个,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AFC检查无创、价廉,是评价卵巢储备的最佳指标之一,也是生殖医学专业医生较易掌握的一门技术。从机制上推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卵泡内存在某些物质,从而阻碍优势卵泡的选择和进一步发育。

语言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离不开真实语境下的交流,学生可以对事件下方的评论进行评价或辩论,并且通过跟帖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看法,这无疑能够训练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参与当代文化事件对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价值更无需多说,与具有线性特征的逻辑思维不同,辩证思维要求以发展眼光看待各类事件,允许存在亦此亦彼的看法。既然彼此观点并不完全对立,就需要在分析辨别基础上加以有选择地继承,甚至基于合理充分的理由对其全盘否定,这无疑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某一类文化现象或单纯的文化事件都是由当事人的行为与相关人员对此行为的反应构成,在进行思辨过程中,该事件的本质属性将逐步显明,对善与美的称赞鼓励,对恶与丑的鞭挞批评都离不开对于美的鉴赏与体认。作为文化现象其本身就是一类甚至一国文化的体现,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认识,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拓展文化视野,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文化丰富多彩,种种文化现象也令人目不暇接。分析具有思辨张力的文化事件并落实到表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其语言能力,还能够促进文化审美与认知。

三、以“当代文化参与”促进思辨性表达的实施建议

(一)选择具有思辨空间的当代文化材料

现代社会具备多元的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将瞬息万变的当代文化现象迅速呈现到大众眼前。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选取恰当的一种或者一类文化现象作为供师生讨论交流的材料,进而引发学生的分析及表达。选取的文化现象应该是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遇见的问题。这类文化现象应该具有多元阐释空间,以便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能够确保讨论交流的有效开展。选取的问题最好能够反映一定领域问题,并且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还有得以完善的可能。

如在对时下一些文化现象进行筛选时,微博中的“导游文化现象”就是一类具有思辨价值的文化材料。事件题为“官方通报导游强制1小时消费2万”,原文为“近日,网曝桂林一名导游强制游客消费,还要求一小时必须花两万块。游客回忆称,当时导游态度嚣张,该游客还被撂在车上,事后联系导游要求道歉未果,微信还被删除(4)参见: https:∥weibo.com/1968014953/HyS6ihrHS?type=comment.”,并附带了导游强制要求游客下车消费的视频。同时,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6月11日发出声明,这一事件正在调查过程中,并提醒广大游客选择跟随合法的旅行社出游。这则材料反映了一类生活中能够遇见的现象,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针对此事件,学生有分析和解读的空间。

就写作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就此类现象批判导游的个人职业道德缺失问题,以文章的形式对其进行谴责;也可以对当地有关部门的职责缺失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合理期望;当然还可以从游客自身角度来指出游客本人的维权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此类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此写一份呼吁,提高广大游客乃至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以上几类写作完成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参与跟帖评论。

(二)以“主问题”为主要组织方式

“‘主问题’是经过提炼概括出来的,着眼于整体,着力于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形成教学活动的主要‘版块’(5)陈卫东:《优化语文提问设计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23期,第39页。”。相比于传统课堂中的提问、追问,主问题的设计避免了琐碎无序的发问,更易于把握,也使得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如以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发生违法暴乱行为的相关新闻为思辨材料,就可以通过“主问题”的提问方式进行组织。过程如下:

环节1:阅读名为“香港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公开信”的邮件以及新闻“香港多个警察协会反对港中大校长将政治冲突引入校园”。

“公开信”是段崇智校长的公开发声,表达出他对于学生暴乱一事的看法与计划采取的措施,而多个警察协会去信的原因又与此事息息相关,并且二者在观念上出现了正面冲突,这就为明辨事件中包含的是非观念提供了依托。针对这两则材料可将主问题设计为:对于学生的违法暴力行为,该校校长作为首要负责人非但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反而予以妥协。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校方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

这一主问题的目标直指学生对二者所持是非观念的辨析能力。因为看清事件的本质和选择自己的立场才是思辨的前提与保证。另外,主问题作为核心问题,还要具有辐射性特征,可以向外扩散出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分问题,上述主问题则可以衍生出恰当与不恰当的原因何在?如果你是段崇智校长,会采取怎样的解决手段等问题。一路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思考下来,可以起到训练思维品质的作用。

针对上述材料,从学生角度的主问题追溯到事件本身,还可以进行发问:香港中文大学学生难道真的不能分辨是非对错吗?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环节2:观看视频“【香港故事】被呛声的港中文内地生张婷:望加强两地学生沟通”。

视频的主要内容: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学生张婷在校长学生对话会上进行发言,分析了香港出现学生参与暴动的原因以及发出加强两地学生沟通的呼吁。

此环节可将主问题设置为:参考视频并结合你对香港教育的了解,写下自己对香港学生参与违法暴动的原因分析。学生是参与暴动的主要力量,从学生角度思考暴动发生的原因对于探究事件的根本具有重要切入点。为提高解决问题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汲取更多成熟的看法。经过探究发现,学生本身并非黑白不分,而是相关历史知识的缺失造成学生受到外界蛊惑,从而参与违法活动。这一问题也能和上一环节的主问题遥相呼应,即段崇智校长理应劝诫学生知法守法,善于独立思考,而非一味偏袒学生。

(三)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理性地作出判断。思辨性表达的本质即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辩论是增强思维深刻性和严密性的比较适宜的方式,较之于全面把握事物,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复争论更能将思维引向深处。新课标在“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建议组织学生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议论的路径就是思想的路径(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0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学生讨论文化现象或阐述见解,可以充分给予学生组合的自由,以辩论赛形式进行表达,从而抽丝剥茧,促进思维的严谨与深刻。以辩论赛为典型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另一大好处在于能够全面地展开,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面提及的“官方通报导游强制1小时消费2万”这一事件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以下板块:

观看视频并分辨这段视频播放的内容是否真实。

对于视频中呈现的这一事件说说你的看法。

评价给出的评论,并从中筛选出和你观点一致的评论。选择相同观点的同学为一组,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教师提前将新闻的评论分为两类,并在课上展示。一类为游客个人法律意识淡薄,另一类谴责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记录足够的论据,为展开辩论做准备。

经过争辩,每位同学已经有了更为成熟的看法和更为充分的论据。引入具有示范性的呼吁和申请书作品,师生研读,总结其写法。

从市民角度写一份呼吁,为更多市民拉响警钟;给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建议其对此事进行妥善处理;以跟帖方式发布在评论区。

思辨性表达的中心在于“思辨性”,这一要素应该贯穿思辨性表达的始终。材料是展开思辨的载体,其真实程度是决定思辨有效性的保证。因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辨别材料是否真实。其次,旅游作为当代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看过视频之后必然会产生观后感受,鼓励其大胆说出观后感受是后续展开辩论的必要步骤。结合自己的感受与全班同学对广大网民的评论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个人观点得以补充和修正,过滤掉偏离话题的个人观点,这一活动有利于提高辩论质量。思辨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思辨性写作,待观点成熟后引入规范化的写作程序是落实写作的有效指导。而要求进行跟帖或给相关部门写建议书则扣住了交际语境写作中“读者意识”这一点。综上所述,本次写作以“观看视频——说出感受——审视评论——展开辩论——研讨范文——落实写作”为组织语文实践活动的主线,完成了“当代文化参与”视角下的思辨性写作任务。

(四)注重思辨性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相结合

人们早已对口头作文和书面化表达之间的关联有了一定认识,一些教师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还会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刘淼曾提到“说对写有相当的促进作用(7)刘淼:《作文教学研究述评》,《学科教育》,2003年第7期:第26页。”。“当代文化参与”视域下的思辨性表达的目的在于形成对某类文化现象评论和批判意识及能力,在思辨性写作之前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能起到整理思维逻辑性的作用。因此,在落实思辨性写作时,教师不应忽视口头表达作用,完全可以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方式。写作是学生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学生要将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多次加工转换才能完成,虽然说得好和写得好之间并不具有绝对联系,但是,将复杂的信息加工成能够说出的语言至少可以为最终转化为书面语言提供一些便利。

如针对贵州某地一中学男教师提水桶亲自给女学生卸妆一事,网民对此事的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支持,一类表示反对。从表面上看,是校方做法合不合适问题,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权衡尊重学生个性与引导学生顺着正确方向发展之间的权衡与取舍。从校方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一方面需要顾及到这样做后是否会对学生日后的个人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又理应担负着指导学生人生之路的重任。面对多次规劝并无较大改观以及大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的现状,学校就更需要承担起引导的责任。在现有两类观点基础上结合教师接受采访这一重要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允许学生追求个性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者之间衡量,后者更为重要。只是该教师处理事件的方式有失妥当。

批判性思维要求以变化发展眼光来看问题,综合考量事件发展的多方面原因。就这一事件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理清思路。让学生对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阐释,对自己反对的观点进行驳斥,而后再进行阐释类和论辩类写作,即分别遵循“观点+有关阐释解说”“表明立场+捍卫立场+驳斥敌论(8)叶黎明:《语文科写作内容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的写作思路。

写作教学中情境通常主要依靠教师进行口头营造,更多情况下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回顾以往生活经历尝试寻找写作素材,结果往往难尽人意。这一方法并非不当,但是需要教师花费较多心血精心设计,并且需要教师本人具备一定开发写作知识的能力,而现实中的教师在开发或提炼公共写作知识等方面素养还有待提高。当前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即在具备文体意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充满了挑战。“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因其学习内容的特性而具有了与“思辨性表达”结合的优势,其结合路径也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猜你喜欢

思辨性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