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的多维透视
——评周黄正蜜的《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

2020-10-14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通先验康德

陶 金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对周著进行评论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康德哲学的整体研究情况。早在上个世纪,王国维先生就已经开始自觉地阅读、研究康德的著作,而后又有蓝公武、郑昕等学人对康德的著作进行系统译介、研究,虽然此时的中国学术刚刚走向现代,但是这些学者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展开研究,著名学者谢暇龄认为“郑昕先生写的《康德学述》……超过很多洋权威写的同类著作(1)谢遐龄:《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3页。。”之后李泽厚、齐良骥、杨祖陶、邓晓芒等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引介康德的著作,齐良骥先生的《康德的知识学》堪称中文世界最好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手文献之一,此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康德哲学中的诸多概念置于一个系统的网格之中,而非孤立地看待这些概念,而杨祖陶与邓晓芒合写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则是我国学界第一部全方位解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著作,除此之外,邓晓芒先生积极展开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研究,他至今已经出版了三大批判的逐字逐句的解读著作。这些研究著作的价值自不待言,不过我国学界对康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纯粹理性批判》,而较少关注康德的其他著作,且有时过于拘泥康德的字句表述,而较少关注康德本人面临的问题。

也许是前代学人的光彩过于耀眼,学界对于康德研究的模式基本都固定了下来,久而久之则陷入了僵化局面。这种僵化呈现为:研究范式的僵化,多以康德的只言片语为论据,而忽视了康德所面临的问题;对康德文本理解不够深刻,很难把握康德文本的精髓,无法体会先验哲学的立场;最后是选取的文本多为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著作,而较少关注其手稿、遗著等死后整理出版的作品。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过分关注康德的只言片语而无法理解康德面临的问题,则难以把握康德哲学的精髓,而无法参阅康德所有的作品,则在论述过程中也无法有力地面对康德文本中的诸多矛盾与困境。周著基本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因此其自身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笔者在下文中详述之。

一、鲜明的问题意识

康德哲学因自身的晦涩而让不少研究者望而却步,但康德又是每一个想要严肃地对待哲学、研究哲学的人所绕不开的。初学康德哲学的人往往为康德那冗长的、甚至于充满矛盾的论述所迷惑,而无法得其要领,其实,这一问题不应该责怪研究者们无能,康德自己也有责任,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大作,乃是康德经过了十年之久的思考后,花费数月赶工而成,其自身必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康德自己也是修订出版了第二版。但是第二版相比第一版,情况并不令人乐观,那么,面对康德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周著并不拘泥于康德的只言片语,而从康德面临的问题入手进行详细阐发。

周著的研究对象为康德的共通感理论,周著将“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分为“逻辑共通感”“实践共通感”“审美共通感”,乍看之下很容易让人们想到德勒兹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的相关论述“进行立法和判断的是知性,想象力进行综合和图型化,理性进行推理和象征化。认识正是以这种方式达到最大的系统的统一性。而所有这些职能之间的一致定义了我们所谓的‘共通感’(2)(法)德勒兹著,夏莹,牛子牛译,吴子枫校:《康德的批判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2页。。”康德哲学是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考察,但是康德不是孤立地考察人类诸种认识能力(职能),他将诸职能置于一个整体中,并区分出理性运用的各个领域之中,哪些职能提供构成性原则,哪些职能提供调节性原则,以及这些职能是如何协调运作的。按照德勒兹的说法,诸职能的和谐就构成了“共通感”,因此共通感问题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设想的,只是在论述审美问题时才需要强调的。周著在德勒兹论述的基础上将问题集中于共通感理论本身,而从其对共通感的分类来看,周著也是紧密结合康德自身面临的问题,即“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3)(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逻辑(认识)的问题对应于“逻辑共通感”,道德问题对应于“道德共通感”,而最终都汇聚成人类学问题,周著强调了前两个共通感的逻辑终点为“审美共通感”,在康德那里,审美问题其实就是人类学问题,审美共通感标志着前两个共通感自身困境的克服。笔者发现,其实周著本身并未提出什么新问题,她运用的框架来源于德勒兹,而其处理的问题依然是康德在《逻辑学讲义》里针对何为“世界公民意义上的哲学的领域(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而提的那三个问题,那为何笔者在这里强调周著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并不等同于“提出新问题”,诚然,提出新问题可能是“问题意识”的核心,但绝不是其全部,问题意识除了提出新问题,还应包括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其实是国内很多康德研究的著作所匮乏的。而笔者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围绕周著“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述评。

二、多维度解析概念

周著解析问题的第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为核心的乃是“多维度解析概念”。她在序言部分已经清晰地点出“康德哲学有一个鲜明而重要的特征:所有重要的概念都具有多层意义,这些意义不仅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和文本,亦依赖于对康德哲学整个体系的理解(5)周黄正蜜:《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8页。。”周著可谓抓住了康德哲学的精髓,因为康德自己就明确反对那种数学式的撰写哲学的方式,即从某些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演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写作方式虽然简单明了,但对于哲学而言则是独断的,因为这些公理自身的合法性有待论证,康德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写法,这是康德哲学的优点,也是难点,因为这种写法虽然避免了独断论倾向,但是往往无法令读者迅速把握概念的涵义。周著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采取了“多维度解析概念”方式,这一方式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来说明。

(一)周著强调对概念的词源学考察康德哲学中的诸多概念皆有其历史源流,如果无法把握其中的学术背景,那么理解起来难免有所偏差,幸好周著对于关键概念皆有清晰的梳理,比如她对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在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苏格兰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诸多涵义与用法进行了辨析,并从历时角度将共通感的多个层面呈现出来。

(二)周著除了对概念进行历时层面的考察,她还从共时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她专门探讨了共通感的字面涵义,她将康德在不同语境下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呈现了出来,并细致地加以辨析。

(三)周著并不是单纯地对这些概念进行罗列,她还梳理出其背后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比如她在论述普通知性的时候,认为普通知性虽然仅仅是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能力,而非先天的认识能力,无法先天地与对象发生关系,因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从实践角度来讲“普通知性总是将作为人类最终目的道德、自由和理性的全部兴趣置于面前(6)周黄正蜜:《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43页。。”康德自己就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从通俗的道德理性知识角度肯定了普通人类知性的地位。周著在接着论述实践共通感时,强调普通实践理性是以主体间为论述重点,而道德感的出现则是以主体内为论述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理论理性,还是实践理性,周著都做了从普通到高级的论述,而其视角则是从“主体间”向“主体内”迈进,并认为康德最终在论述审美共通感的过程中完成了“主体间”与“主体内”的统一。

不难看出,周著在论述“主体间”与“主体内”之间关系时,实际上采用了三分法的策略,三分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康德在提出先验逻辑的时候,对传统形式逻辑的两分法进行改造并提出了三分法的先验逻辑,以解决两分法造成的二元对立问题。周著显然注意到了逻辑共通感与实践共通感在处理“主体间”与“主体内”统一问题时的乏力,而进一步论述审美共通感将二者统一起来的作用。从形式上来看,周著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从实质上来看又如何呢?周著总是将低级应用与高级应用进行对比并阐述,这其实应和了康德哲学中存在的两种语言,即韩水法先生指出的“经验的语言和先验的语言(7)韩水法:《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经验的东西是内在的,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而先验的东西往往先天地与对象发生关系,总是可以为人们所共享的,在经验与先验之间究竟如何搭起了桥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关键点,也可以作为周著所具学术价值的一个佐证。另外,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述“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时实际上已经在处理“主体内”与“主体间”的统一问题了,即知性范畴对于杂多的直观表象的综合与统一虽然是在主体之内完成的,但因其是主体之内的先验统觉对于直观表象的杂多的统一,那么在经过这样一番统一后的知识本身就具有严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从原则上来讲这样的知识应当是可以适用于“主体间”的,不过康德这里依然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演绎,所谓从形式上完成这个演绎,是指康德仅仅指出了范畴运用于直观的理由,而没有指出具体是如何运用到直观之上的,那么范畴相对于感性直观而言依然是高高在上的。这样,从逻辑共通感的角度来看,康德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主体内”与“主体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脱离了人类感性的,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相关论述也是将感性排斥出去的,但是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地位极高,人类本身就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者,忽视感性意味着对于人类有限性的忽略,因此审美共通感的出现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周著的论述从实质上来看也是相当精彩的。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她也深得康德思想的精髓,懂得如何运用直观图表进行总结。

三、直观的图表

周著的论述细致而又严谨,有时细致得令读者难以适应,幸好她在总结过程中善于运用各种图表,比如(8)周黄正蜜:《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50页。:

表1.诸共通感及对应领域

当然,某些解释可能不一定符合康德原意,甚至重构了康德的论证,但是这一图表的出现其实给我们读者以更加直观的感受,也能更加直接地体会康德“三分法”思维方式的魅力。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周著对于康德本人论证的重构体现在其对于共通感功能的重构上,共通感的功能体现在“反思程序”“扩展性思维方式”“感受能力”,这里面也体现出了三分法策略,我们以审美领域为例,“反思程序”使得我们从单纯的感官快适中抽离,这一部分还是单纯从主体自身来讲的,到了“扩展性思维方式”阶段,我们能够感受并分享他人的情感,这就站在了主体间来看待问题,但是如果止步于此,则极有可能使得主体处于“他律”过程中,没有对于共通感的自我认可而被强迫接受所谓的共通感,而到了“感受能力”阶段,是对于感受能力的一次洗礼,使得我们既超出了自身的快适,又能够自觉地传达情感,是前两者的统一。这样,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周著称审美共通感的出现意味着“主体内”与“主体间”的统一,因为这种统一最终落脚于感受能力的净化,我们人类毕竟是作为有限的、感性的存在者,而对于感性能力的净化,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审美,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康德需要打通审美与感性的涵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周著已经涉及了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不过费希特完全站在了经验之外来看待问题,费希特似乎并不重视人类感性的作用,部分原因是康德本人在“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中强调先验统觉的作用,先验统觉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高依据。当然,对感性意义的强调并不必然导致知识根基的动摇,同时,康德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残余也令费希特感到不安,费希特称自己的思想为“更加彻底的康德”也是源于此。

结 语

周著自身可以挖掘的地方还有很多,远不是笔者所陈述的那些。笔者认为周著最大的优点乃是其多维度分析概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于初次接触康德的青年来讲是很难立刻掌握的,但是这一能力应当是作为我们学习康德的一个方向,康德提供的是什么?康德并不提供一套现成的理论,或者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经常说康德的思想是在调和经验派与理性派,但是具体是如何调和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切入。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正因为他的这种调和,我们更应该以周著为研究范式进行研究,因为康德既不是像理性派那样从几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出发,也不是如经验派那样无原则地进行零敲碎打,他在揭示诸多概念的复杂面向时,始终是头脑清晰的,也是有明确线索的,只是我们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才能得到。周著对于共通感问题的勾连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线索,但她的开创之功已经令笔者感到无比喜悦,相信我国的康德研究事业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匹敌!

猜你喜欢

共通先验康德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康德定言命令的演绎是一种先验演绎吗?——论纯粹知性与实践理性在先天原则证成方面之异同
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单幅图像去雾算法研究与实现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先验想象力在范畴先验演绎中的定位研究
艺术百家
先验的风
音效在动画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漫画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