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海口秀英炮台的历史及变迁

2020-10-14包建文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清芬炮台张之洞

包建文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引 言

秀英炮台位于今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法战争后,由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规划、由继任的粤督李翰章主持修建完成。当时所修建的海防工程体系颇完备,包括若干炮台、沿海炮堤、浅海水雷等,但时至今日,只有秀英炮台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炮台研究是海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对秀英炮台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其置于琼防乃至整个广东西路的海防当中进行论述(1)王亚哲:《清代广东西路海防地理专题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25页;董茜茜:《晚清时期海南岛海防建设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44页。。也有学者在研究张之洞的海防思想或他对海南的经略活动时提及秀英炮台的情况(2)参见朱文瑜:《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研究——传播学视角下科技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尝试》,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54页;何永涛:《试析张之洞与晚清海南海防事业的发展》,《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17年6月,第77页;周伟民,唐玲玲:《张之洞经略琼崖史料汇编》前言,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对秀英炮台建设过程、具体形制的微观考察,也忽略了李翰章对此炮台的修建所做出的贡献。陈铭枢《海南岛志》简单描述了秀英炮台的修建、形制及防卫情况(3)(民国)陈铭枢:《海南岛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第117页。。吴梅《海口秀英炮台史话》一文对秀英炮台建设的背景作了介绍(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海口文史资料》第3辑,海口:政协广东省海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6年,第78-82页。,但是对炮台的修建过程等问题缺乏细致的描述。王宏斌在论述光绪时期的岸防兵力配置与炮台建筑技术进步时,总结了这一时期所修炮台的特点,对秀英炮台有所涉及,但对秀英炮台所进行微观考察侧重于初建成时,并未叙述秀英炮台后来的变化(5)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49页。。丘刚在《海南古遗址》一书中对秀英炮台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6)丘刚:《海南古遗址》,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128页。,但是他对秀英炮台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尚有可补充之处。沈志成、沈艳《海南文物记事》、王朝彬《中国海疆炮台图志》等著作也对秀英炮台作了简略介绍(7)王朝彬:《中国海疆炮台图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旅游业是海南十分重要的产业,岛内的自然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但是像秀英炮台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比较短缺的,而且开发并不充分,因此对秀英炮台的历史内涵深入发掘,将会对海南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及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相关的的奏折、地方志、文集等史料以及田野调查,对该炮台的修建背景及过程、炮台形制特点进行研究,厘清该炮台的历史脉络,希望能对深度发掘秀英炮台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所裨益,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秀英炮台的修建背景与过程

(一)秀英炮台修建的背景

光绪九年(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南山西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海南岛位于越南以东,是当时外国舰船经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的必经之地,如果法国人占领了海南岛,则会控制这条重要的航线,威胁清政府对南疆的统治。当时清政府内部分裂为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和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等人为首的主战派。次年五月,清廷任命张之洞为署理两广总督,主持岭南的大局。

张之洞意识到海南岛的防务是极其重要的,光绪十年(1884)八月,他在给部下的公牍中转述了文报局委员译呈给他的两则洋报,其一是:“法人若据基隆之后即行往攻海南,向中国索取八千万佛郎,作为恤款(8)(清)张之洞:《扎琼州镇道速办琼防》,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五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另一则是:“我水师提督孤拔定必据守基隆、台湾,而海南一岛,密迩东京,该提督亦必兼踞,俟该处得踞之后,即行往攻北省(9)(清)张之洞:《扎琼州镇道速办琼防》,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五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可见他已经认识到法人对海南岛是有企图的。

这一点从后来发现的法文资料中得到印证。1884年7月10日,有个叫罗马内·迪·卡约(Romanet du Caillaud)的法国人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中法新冲突可能引起的后果》,他认为法国政府也想占据海南岛,因为法国政府担心英国人有一天会把魔爪伸向东京湾的岗哨。他据此建议道:“最好以越南国王的民义巧妙地把该岛划入安南国的版图之内;由顺化朝廷发出一道谕旨,命令越南的官员和驻军,在我们法国兵舰和登陆部队的支援之下,占领这个岛屿……以安南国王的名义占领海南岛,无非是讨好顺化朝廷,这也许会使我们与他们的官吏和文人更和好。这些官吏和文人会把吞并视作新辟一个谋取行政职位的活动场所。再说,这样一种归并可能会使顺化朝廷和北京朝廷的不睦变得不可挽回(10)(法)罗马内·迪·卡约:《论中法新冲突可能引起的后果》,张振鹍主编:《中法战争》第六册上编,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79-280页。。”通过地方志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国侵略者已经在做占领海南岛的准备工作,据光绪《临高县志》:“十年秋,有法国兵船三艘泊琼山、海口……法人尝登桅颠持远镜测我营垒,度我虚实,见我军严备,兵船在海上游巡,越三日而遁(11)李有益纂修:光绪《临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海南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711页。。”可以看出海南岛确实面临着被法国侵占的危机,海南岛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一旦被强敌侵占,则整个北部湾亦无险可守。

所幸张之洞此时已意识到这个危机,于是他一到任便把海南岛从原来的广东西路海防中独立出来,单独设为琼防,并奏请修建炮台等防御工事,以加强防卫。光绪十一年(1885),张之洞命部下测绘各处海口,对海南海口的测绘结果是“绘琼防图一,铺前、青蓝港、儋州、海口、崖州附焉(12)(清)张之洞:《扎委各员测绘海口图说》,载《张之洞全集》第五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这是海南岛历史上首次现代地貌测绘。光绪十二年(1886)他上《密陈琼防人才片》折,举荐时任汾州知府的朱采补雷琼道一缺。张之洞称朱采“廉劲果毅,勤朴耐劳,器识甚闳,志趣甚远,人在北洋,深通洋务(13)(清)张之洞:《密陈琼防人才片》,载《张之洞全集》第五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清政府于次年任命朱采为雷琼道台并雷琼兵备道水路统领,后来秀英炮台的修建就由他全面负责。光绪十三年(1887)底,张之洞“出巡各海口,先至琼州海口亲加相度(14)(清)张之洞:《巡视海口折》,载《张之洞全集》第五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光绪十五(1889)年九月,张之洞向清政府奏称:“当勘得海口城西五里之秀英山,士人称为水英山,地势最好,距敌较近,冈阜高广,可以东西兼顾,应筑台七座……其台工俟炮到再行确估,赶速修竣安设(15)(清)张之洞:《建筑琼廉海口炮台折》,载《张之洞全集》第五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可以看出,之所以选择秀英山修筑炮台是因为该山有3处优势,一是位置好,避免了因背枕高山而被敌人利用落石砸毁的情况。二是距敌近,这样就能将来犯敌人纳入有效射程之内。三是冈阜高广,可以东西兼顾。张之洞虽然是年十月便离任两广总督,但是秀英炮台筹建工作无论是测绘选址,还是选拔良才,他都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继张之洞后担任两广总督的是李翰章,但李翰章并不完全同意张之洞炮台修造的规划。当时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驾驶兵轮游历过粤时,李翰章嘱托其亲往查看,详加测绘。丁汝昌测绘的结果是:“勘得各处应修炮台,以琼州府海口为最要,而崖州之榆林港、儋州之洋浦次之……(16)(清)李瀚章:《筹办海防并陈管见折》,李经畬等编:《合肥李勤恪公(瀚章)政书》卷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832页。”再加上用于海防的经费不足,无法同时修建各处炮台,于是李瀚章奏请修改建设炮台的规划,决定按缓急程度不同,先修建最重要的海口秀英炮台,再是将秀英山筑台7座均配二十四生(厘米)长炮改为筑台5座配二十四生长炮3尊、十五生护炮2尊。清政府同意了李瀚章的请求,于是秀英炮台就按李瀚章的规划进行修建。

(二)秀英炮台修建始末

秀英炮台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全部完工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据朱采向督府院所上奏议:“窃职道于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六日,奉宪台扎饬总理琼州海口建筑炮台事宜……十八年春间,将大小五台名号及添雇民夫等情形具禀申报各在案……兹于本年(光绪十九年)三月底一律工竣(17)(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101页。。”可见,该工程始建于光绪十七年,但是该年所做的工作不多,据朱采的奏议里的“一切需用经费综计物料、工匠、夫役、船只、起炮、迁葬、地价、棚厂、薪水、津贴、伙食各项(18)(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第1101页。”等字眼进行推测,应该是规划、征地、迁坟、招聘工匠工人等前期准备工作。次年将工程详细情形申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修路、平整土地。朱采称:“其地冈阜连延面临大海,开掘高埂、填平低洼,挑土之工至为浩大,不得不借铁轨以利运行,添民夫以速工程(19)(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第1101页。。”在另一处又说:“地势西南昂而东北卑,计原高四丈五尺,即为台高之度,迤东而北至正中台已填高丈余,再东再北至洼田填高四丈八尺,总计马道、操场、引道、子药库、兵房、水池、水沟运土在五万方以,外土工大极非勇力所胜(20)(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2页。。”可以看出在该处修建炮台,需要迁移大量的土。

另外,根据朱采于光绪十九年向张之洞所禀:“三月初,泥(孛兰泥,即水泥)到,大炮随至(21)(清)朱采:《禀刘抚宪》,载《清芬阁集》卷12,第1098页。”显然,直到光绪十九年三月初,炮台最关键部分还没修建。至于建成时间,根据前文所引,应该是光绪十九年三月底。李翰章于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八日向清政府上《琼州秀英炮台造竣奏咨立案折》中所陈:“饬委雷琼道朱采督率兴工,至本年三月底工竣(22)(清)李瀚章:《琼州秀英炮台造竣奏咨立案折》,载《合肥李勤恪公(瀚章)政书》卷10,第904页。。”但是又根据朱采向刘抚宪所禀:“至本年(光绪十九年)夏初,而振武、定西、拱北、镇东四大炮台已竣,惟振威须俟新土经雨坚实后再行兴筑,约计冬间当可竣工(23)(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第1101页。。”整个工程以振威台竣工计算的话,实际竣工应当是光绪十九年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运土填洼地这个工程确实如朱采所言,至为浩大。

整个秀英炮台工程,“统共用过银:五万六千四百五十九两七钱九分二厘六毫三丝,计陆续领过银:五万七千两。除用过前项外,实存银:五百四十两零二钱零七厘三毫七丝(24)(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第1104页。。”根据朱采向张之洞所奏:“其孛兰泥,筱帅饬信义洋行在德国塞门德厂(Saemund)购订二千墩,共一万二千桶,价银三万八千四百。”显然,购买水泥的费用为张之洞所出,并不包括在朱采的经费里面。又根据李翰章所奏称:“查改订长炮二十尊约需银八十六万余两(25)(清)李瀚章:《筹办海防并陈管见折》,载《合肥李勤恪公(瀚章)政书》卷9,第835页。”,可看出三尊长炮耗银近十三万两。光是以上这些花费,就已经耗银超过22万两。

秀英炮台的实际修建工作进行了3年,克服了种种困难,才得以成功修建。例如因环境恶劣导致将卒死亡过多,“惟是该处逼枕海滨,风色最烈,夏秋三次瘟疫,弁勇工役共薨一百二十余名,魏镇云胜、陈镇兆兴猝病而故(26)(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1页。。”另外在人事管理方面也遇到困难,“陈镇一营,即以陈良杰管带,查该参将炮工熟手,聪明经办过绝于人,尤能服劳,亦不畏死。而性傲喜矜,兼染习气,颇难驾驭,尤费开导,近者共事已久,渐归融洽矣(27)(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1页。。”其实朱采本人也受海南气候影响,疾病缠身,但他还是克服了困难,坚持修完炮台后再归乡养病,这一点应该被我们铭记。

三、秀英炮台布局及建筑特点

(一)秀英炮台布局

据《海口市志》记载,今秀英炮台东西240米,南北宽130米,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28)海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海口市志》下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9页。。按上述边长求得面积要小于3.3万平方米,这是由于因为炮台并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有凸出部分,所以实际面积会稍微大一点。而且这面积也只是今秀英炮台遗址面积,并不是刚修建完时的面积。根据朱采所奏:“墙之外为环台大马道,宽三四丈,长二百五十余丈。四周建小炮台六座,以备意外之抄袭。又其外为外马道,长二百八十余丈,四周亦植树木重叠环绕(29)(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第1104页。。”可以看出,当时的炮台,在台墙之外还存在两道防线,里面的环台大马道周围建有小炮台6座,防止敌人从炮台两侧及腹背包抄;外马道四周植树,作用是使整个炮台更具隐蔽性。虽然台墙外的设施并不是整个炮台最关键部分,但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故整个炮台面积应当也将其计算在内,因此,秀英炮台面积要超过3.3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很多。

台墙及以内设施则是整个炮台的主体部分,而组成秀英炮台的5个炮台则是该工程关键所在。根据朱采的奏议,整个炮台最主要的大炮从东到西依次称为:“振威”“镇东”“拱北”“定西”“振武”,其中“拱北台”“镇东台”“定西台”是主炮台,大炮采用德国克虏伯工厂生产的口径为二十四生的克虏伯(Krupp)大炮,“振威台”“振武台”护炮采用的是黄埔所存的十五生团圞炮。这在朱采的奏议中很容易就能看出:“计中间二十四生炮台,三座曰:‘拱北’、‘镇东’、‘定西’。两旁十五生炮台二座曰:‘振威’、‘振武’”(30)(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1页。; “炮台工程,筱帅初定大炮二尊,护炮二尊,西场同。后经面禀,秀英加大炮一尊,计秀英二十四生大炮三尊,护炮二尊……护炮初议用轮船起上之炮,后经禀商,改用黄埔所存十五生团圞炮(31)(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1页。。”根据朱采所奏,秀英炮台详情如表1:

表1 秀英炮台各炮位情况明细表

资料来源:朱采:《清芬阁集》卷11、1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八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这5个炮台的大炮均置于“坑”中,此“坑”称为炮膛。炮膛近似圆形,内部直径长二丈七尺,深一丈六尺,四周和膛底均用水泥和小石块填筑,四周填筑部分厚至二丈,膛底深八尺。炮膛内周有4个隐身洞,深4丈4尺,宽1丈1尺;有放置炮弹的子码洞20个,深1丈,宽9尺;有铃铛大铁圈10个,开战时炮机若有损坏,则可以用其拉炮调整方向。炮膛之上设有炮棚,作用是遮风挡雨,保护大炮和炮弹不被雨水所浸湿。炮膛旁边“有子房储炮弹,有药房以储炮药,有小铁路以运药弹,有左右水池以存洗炮之水,有大小窨道以通出入,有窨梯以便升降,有兵房以资栖息(32)(清)朱采:《禀督府院》,载《清芬阁集》卷12,第1101页。。”并且“子房深一丈,宽九尺;引道长四丈四尺,药房小引道长一丈八尺,炮台引道长三丈八尺;水池长二丈三尺,宽一丈一尺,深有至三丈五尺者,大炮每台两池,中炮每台一池,摄水管,每池均有储水柜(33)(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1页。。”在各炮台的南面为大操场,左右有大水池。大操场东为总子药库,西为机器教习房及坑厕所。大操场下有阴沟2道用来排泄积水,旁边凿汲水井以资汲饮。大操场东西2角各有马头,以便上下。“其官厅兵房等,则参错于台之间,及操场以南、大门之内与子药各房俱伏藏于土穴之中,其式如北地窖房之制,而以石砖环砌成洞,其上覆土至六尺之厚,总子药库则厚至一丈二尺,即受敌弹亦当不易塌卸(34)(清)朱采:《禀张制台》,载《清芬阁集》卷11,第1021页。。”秀英炮台各炮位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秀英炮台布局示意图(自绘)

(二)秀英炮台建筑特点

秀英炮台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建筑基本全是半地堡式,这就不同于以往建筑在明处的传统炮台。修建在明处,既可以有开阔的视野方便打击敌人,也有震慑敌人作用。但是晚清政府所面对的敌人早就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他们的武器也受工业化影响,火力变得更猛、射程变得更远。战争中,传统的炮台只能沦为敌人的靶子,难以发挥作用。这样看来,秀英炮台采用暗式结构,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可以利用其隐蔽性,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打击敌人。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单纯依靠炮台,其实很难防守敌人的进攻。

此外,如上文所述,秀英炮台还筑有比较厚实的保护墙和营房等隐蔽设施。修建这些墙和隐蔽设施,用了大量购自外国的水泥,由以前的砖石结构变为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有明显进步。当然,我们分析秀英炮台的特点,不能只把眼光集中于秀英炮台本身。应该结合张之洞和李翰章督粤期间,主持建设的电报线、炮堤、炮路、水雷和其他炮台。这些设施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秀英炮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防御体系极大促进了海南海防的近代化,是海南军事史上的创举。

四、民国以来的秀英炮台

(一)民国时期的秀英炮台

辛亥革命以后,驻守秀英炮台的军官和兵士赋闲在家。不久后,炮台被国民党驻军接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轰炸机对海口市进行了轮番轰炸,国民党驻琼守军为了加强防备,先后在其中4个炮位上加筑钢筋水泥顶盖及复炮台内壁,防止敌人炸毁秀英炮台。1938年10日21日,日军攻陷广州后,出动飞机和战舰更加频繁地窥视海南,当时国民党驻琼总兵力仅4千人,而且驻防又分散,力量非常薄弱,这就给日军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1939年2月10日,日军正式进攻海南岛。10日凌晨,由日军第5舰队司令长官近滕信竹中将和陆军第21军司令官安滕利吉少将指挥的“台湾混成旅团”数千人,在三十余艘护卫艇和五十多架飞机的掩护下,于凌晨3时突袭海南岛西北海岸的澄迈湾,登陆后迅速东进,临近中午已经占领了海南岛首府琼山县城及其岛内最大城市——海口市。同时,日军也攻占秀英炮台,当时的情形被日军随军记者拍摄下来,并发布在日本国内报纸上,如图2所示:

图2 日军攻占秀英炮台

2月15日,也就是日军攻占三亚和榆林港的第2天,日本在华南海军的最高指挥官近藤信竹海军中将发表了讲话:

如今回顾此次作战的经过,在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下运输船队的护卫与协同突袭,敌前登陆,海军航空兵对陆军部队神速果敢进军的策应,海上舰船对海口秀英炮台的轰击,海口水道的开通,进而调转矛头转攻南部,敌前登陆,空中陆地一致协同作战等等。所需日数仅仅五天,我军损失仅为战死1人、负伤1人即达成作战之目的,并且在第3国权益相当错综复杂的场所并未引致任何外交纠纷的问题,如此种种,确实都值得同庆(35)参见: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14/10/74999/.。

可以看出,日军的作战计划是海军从正面对海口的防御工事进行轰击,陆军则绕过海口,从西侧的澄迈湾登陆,然后迅速东进,然后包抄秀英炮台。日军之所以不敢正面直接从海口登陆,很有可能是因为秀英炮台的存在。虽然日军早已侦察清楚海口的防卫力量,但他们丝毫不敢轻视秀英炮台。至于近藤信竹所言日军仅战死1人,负伤1人就达到作战目的,虽有些夸张,但是鉴于敌我力量悬殊,极有可能属实,但是不能因此质疑秀英炮台没有发挥实战作用。从炮台修建完成至此时已历经半个世纪,战争武器已经发展到更加先进阶段,秀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此时已经完全落后了,能震慑敌人实属不易,希冀它来抵御敌人现代化军事武器的进攻是非常不现实的。

(二)建国后的秀英炮台

1950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后,秀英炮台被解放军接管。后成立了海南省军区,秀英炮台也就归省军区管辖了。1985年,海口市政府公布此炮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以遗址公园形式对游客开放,是海口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由于秀英炮台里的原炮已遭毁坏,现在所展示给游客的克虏伯大炮是由海口铸管厂仿造自原德国克虏伯厂的仿制品。至于如何被毁,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日军占领时期被炸毁(36)丘刚:《海南古遗址》,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二是传言大炮毁于大跃进期间。笔者以为日军如果炸毁大炮的话,那么能把钢铁铸造的大炮都能炸开的炸药,一定会对整个炮台的水泥建筑造成很大冲击,而今天我们发现炮台这些水泥建筑保存的比较完整,并且日军也没必要为了保护炮台而把大炮运到其他地方再进行炸毁。再者日军占领秀英炮台的时候,那些克虏伯大炮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武器了,实用性不大,故无必要浪费大量炸药。

1958年6月,海南区党委、海南行署联合发出《关于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土法炼铁、炼钢、挖煤、炼油指示》,在全区范围内大搞钢铁工业。北戴河会议后,又掀起大炼钢铁群众运动。但是当时海南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没有钢铁产业,很难完成当年生产8万吨铁、1250至2000吨钢的任务,只能用尽一切能用的办法来完成这个指标(37)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1950—1988)》,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15年,第173页。。虽然没有直接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秀英炮台的5门大炮是在此时期被用来大炼钢铁,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用大炮来炼钢铁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关于秀英炮台5门大炮最终的去向,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毁于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五、结 语

秀英炮台历经百年沧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象征。如今军事科技已经发展到在那个时代看来无法想象的程度,它早已不能发挥那个特殊年代所能发挥的作用了,但是它所承载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研究秀英炮台,发掘它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它,让它在新时代发挥新功用。如今作为旅游景点的秀英炮台,虽然保留下来这个军事建筑的大部分原貌,但是随着海口城市的发展,周围已经被高楼大厦包围起来了。站在炮台上,已经看不到大海,也很难想象昔日这座扼守海口的重要堡垒发出怒吼的情形。决策部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地方经济之间,该怎么平衡,需要三思而后行。至于如何把秀英炮台保护好和建设好,则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注意到这个历史文化遗产,若本文能引起更多关注,笔者目的就已达到。

猜你喜欢

清芬炮台张之洞
清芬正气朱自清
张之洞的“三不争”
清芬凌霜
咏荷
周仲埕
张之洞治赌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炮台,战争与和平
秀英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