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何以常演常新

2020-09-26刘启武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曲牌剧种剧目

刘启武

“笔管一举山河动,正气长存日月悬;濡墨尽倾三江水,挥毫横扫五岳寒;为救万民出水火,敢凭只手挽狂澜……”在山东省柳子剧团历史上,柳子戏《孙安动本》是一出影响深远的剧目,既塑造了一个刚正廉明、不畏权奸、为民请命的“孙安”形象,也培养锻炼了一代代柳子戏演员。从黄遵宪、李艳珍等老一代柳子戏艺术家到如今舞台上第三代扮演者“接棒”,《孙安动本》常演常新,先后入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代表性剧目、经典戏剧展演剧目等,深受观众喜爱。在该剧目继承发展中,其艺术价值与传承路径值得当下创作与研究者关注。

一、剧目的现代意识

《孙安动本》又名《徐龙打朝》,是柳子戏传统戏,1959年由赵剑秋(主持)、范季高、杨汉卿、尚之四、纪根垠等根据老戏本整理改编。讲述明万历初年,曹州知府孙安日上三本参奏太师张从吞没赈粮、草菅人命,无奈幼主偏信谗言,不但驳回本章,还把孙安判斩。黄义德及三朝元老沈理保本不准,定国公徐龙持先王御赐黑虎铜锤“打朝”,孙安终于免于死罪。

“少壮离乡逃性命,老弱沟壑丧残生,饿莩载道白骨露,啼饥号寒遍地哀鸿。”正是目睹了张从苦害黎民的罪恶,孙安因此愤恨地唱出“作官不为民作主,怎怪黎民发恨声”,成为了他“日上三本、弹劾权奸”的第一重动因。然而,事实远不止于此,从投河民妇的冤状中,他更是发现了张从在襄阳私造皇宫、鸩杀三千民工的罪证。可见,孙安并非仅为大明社稷忧心,更因心中装有无告的黎民百姓,他才大胆走向权奸的对立面,不惜绑妻缚子抬棺上殿。孙安不顾身家、为民请命的忠贞形象,受到广大民众肯定、赞扬,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上本”以孙安绑妻缚子上殿最具戏剧张力,但此后的“打朝”以定国公徐龙为主角,至此,该剧并非一根主线、一个人物贯穿到底,所以有观点认为这是柳子戏《孙安动本》的一个瑕疵,并认为该剧前半部分充满悲剧气氛,后半部分则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在笔者看来,“打朝”近似喜剧式的表达恰恰说明了现实的另一层无奈——在众朝臣保本不准的情况下,定国公徐龙请出先王御赐“黑虎铜锤”才终得圆满,这样的情节架构无疑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剧甚至与某些海瑞戏、包拯戏一样,一方面,它展现了现实社会对于清明政治和美好生活的希冀,但同时,“团圆”的结局却要借助某些“超常规”力量辅助,这个悖论背后,正是剧目反映出的深层题旨,更是“历史精神”直指现实的一面。

二、剧种的本体属性

柳子戏是以明清俗曲为唱腔主体,吸收青阳、高腔、乱弹、罗罗等形成的多声腔剧种,流传至今有500余年历史,留存曲牌600余支。

声腔是一个剧种的灵魂。作为曲牌体剧种,柳子戏有[黄莺儿][山坡羊][驻云飞][锁南枝][娃娃]“五大曲”,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许多曲牌,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可把不同宫调、板式的曲牌搭配运用,当然,也有某些曲牌在特定场合下为特定人物所唱或者某一出戏从始至终使用同一曲牌的现象。

在柳子戏《孙安动本》中,根据剧情走向搭配应用的曲牌既体现了柳子戏曲牌音乐的丰富性,又很好地完成了各式人物塑造;另外,亦有同名、同类曲牌在某些场次的集中运用,辅以板式变化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写本”一场,是《孙安动本》中冲突最激烈的一段,音乐布局同样十分讲究。二更时分,孙妻端汤送药,为孙安金殿受刑不安;三更夜半,孙安徘徊于书房,想起朝中事混乱不堪,愁绪难遣,此时,孙妻唱原板[青阳],孙安唱原板[山坡羊]挂序,声腔音乐缓慢行进,将人物内心的焦虑、愤懑娓娓述说。然而,当耳边再度响起平民百姓的怨愤之声,以及偶然发现众臣工及其父当年参奏张从遭陷害的证据,孙安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更加坚定了与权奸对抗的勇气,随后,唱腔转为“平调”二板[混江龙],表达了其继忠良之志、不苟且偷安的决心。当孙安唱到“提笔再写一道本”时,其妻携子上前阻拦,唱“平调”[序子],劝孙安凡事三思周全。夫妇对唱,情势层层递进,更激发了孙安为国除奸的斗志,他转唱“平调”二板[山坡羊]“大丈夫男儿汉,宁做玉碎不为瓦全”,其斗争精神随着唱腔音乐营造的浓烈氛围更加淋漓尽致。

在该场戏中,从孙妻劝解到娇儿索笔再到孙安夺笔再写,不同曲牌、不同板式以及“挂序”“加滚”等结构的搭配使用,既符合柳子戏一以贯之的创作手法,又解决了曲牌定格限制表现力的问题,为塑造人物形象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发扬剧种特色、塑造准确的音乐形象的同时,几代柳子戏演员依自身条件对唱腔音乐进行个性化处理,也为该剧赋予了“新意”。由于不作唱腔、表演的专门探讨,在此不加赘述,但在笔者看来,其反映的创作规律可为新剧目创作提供借鉴。

三、适时地推广传播

除很好地表达题旨立意、展现剧种特色外,适时的传播机制也是焕发剧目生机与活力的必要条件。

毋庸置疑,《孙安动本》是柳子戏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已然得到诸多戏曲观众认可。反观该剧目演进的历史,不难看出,两次进京演出及同名戏曲电影的拍摄,起到了非比寻常的推动作用。

1959年底,《孙安动本》进京汇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主流媒体也给出了“万人争观”“盛况空前”的评价;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录制并发行柳子戏电影《孙安动本》,该剧更加名噪一时。此后,诸多剧种对其进行了整理、移植。时隔45年,2004年《孙安动本》再度进京,进行剧场演出的同时,主办方组织了一系列评论文章于《戏剧丛刊》等理论刊物发表,令剧目热度进一步“升温”。

进入新时代,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山东省柳子剧团也尝试“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剧目推广。2019年,《孙安动本》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山东省经典戏剧展演剧目”上演,13万观众通过直播平台在线观看。尽管观演数目十分可观,但与《孙安动本》蜚声全国的时代及当前某些“走在前列”的戏曲院团相比,传播力度仍有不小的差距。

“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但在抖音、B站等,笔者发现,无论观众发布还是官方推广的柳子戏选段都数量有限,既无法与京、昆等全国性剧种比肩,也在同为地方戏的豫剧、秦腔等剧种之后。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语境下,筆者认为,柳子戏乃至其他传统剧种的剧目传播不妨多做融合、借力的探索,在保障演出专业性的同时,借助新媒介手段推出有影响力的演员,吸纳更广泛的目标受众。比如,“梅花奖”得主、柳子戏演员陈媛等参加《伶人王中王》的角逐,通过本团及节目组的多轮宣传,显然为吸引新观众、提升剧种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再如,日前,柳子戏抗疫戏歌网上直播的方式,亦是一种适时的剧种宣传与推介。今后,或可通过多元手段连续性、有策划地将剧目或片段整理发布,甚至包容观众以弹幕、剪辑等方式作解读,推动“新”形式与“老”传统的碰撞。

当然,“流量”时代仍需谨记“内容为王”。对于任何剧种、剧目来说,消解特色抑或背离人们的共通情感都难以长远,就更别提成为经典、流传后世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猜你喜欢

曲牌剧种剧目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