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2020-09-26李曙光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南丰戏楼城隍庙

李曙光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是济南人,元杂剧作家群中,杜仁杰、张养浩等均为济南人。“济南也是元代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之地,山东乃至全国元杂剧盛行的地区之一。”[1]地处南北交融之地的济南,不仅是江南水乡通往京畿要地必经之路,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所以,济南当地尚存较多的古戏楼(台)。

一、济南遗存古戏楼现状

济南老城古戏楼较为丰富,有北洋大戏院、南丰戏楼、城隍庙戏楼、题壁堂戏楼等五处,因处于城区戏楼规模较大,除城隍庙戏楼外其他几处保存较好。农村地区仅有少量的古戏台,保存情况不容乐观。

(一)北洋大戏院。据山东省情资料库记载,北洋大戏院始建于1905年,开始叫“兴华茶园”,1914年改名为商乐舞台,后更名为北洋大戏院。北洋大戏院位于济南市经二纬三路通惠街1号,占地面积1805平方米[2]。

(二)大明湖南丰戏楼。南丰戏楼坐落于济南市大明湖东北岸南丰祠院内,据戏楼展示牌介绍,该戏楼始建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山东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戏楼之一。戏楼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大厅面积近200平方米,设北门,南为戏台,东西两层为包厢雅间,可同时容納近200人观看演出。

(三)督城隍庙戏楼。督城隍庙戏楼位于济南老城区按察司街中段西侧东华街,戏楼位于城隍庙院内。济南督城隍庙修建于明代,是山东现存最大的一处城隍庙,在1979年被列为济南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坐落于城隍庙的最北侧,为砖木结构,台基平台距离2米左右,平台下设门为一房屋,可堆放演出物资。据当地居民介绍:此戏台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济南旧城八大戏台中最精美的一座,直到民国初期,仍有热闹的演出活动。目前,城隍庙戏楼损坏严重,屋顶有大片坍塌,济南市文物维修人员正在施工。

(四)题壁堂戏楼。题壁堂戏楼位于济南老城区寿康楼街路南,是北方现存最大的清代戏楼,曾作为升阳观的一部分。题壁堂戏楼始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建[3]。题壁堂系列为砖木结构,由堂门楼、二进院门楼、正房、东西厢房、东西倒座房、小角楼等,建筑面积共322.85平方米[4]。

(五)浙闽会馆戏楼。浙闽会馆戏楼位于济南老城区黑虎泉西路23号的浙闽会馆内,浙闽会馆北依宽厚里,东望解放阁。该戏楼是室内戏楼,位于浙闽会馆最北侧,台基半米,面积约20平米。该戏楼保存完好,现为济南市国资委老干部活动中心,仍具有演出功能。

(六)云翠山南天观戏楼。云翠山位于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南2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遍山林木青翠,荫接影连。该戏楼是典型的神庙戏楼,南天观于1248年开始建设,1311年建设完成,作为南天观的一部分,戏楼应该在这一时期建设,为元代建筑。

(七)乡村老戏台。1.方峪村戏台。该古戏台位于长清区孝里镇的方峪村。戏台由5层青石垒砌,高约1.5米,总建筑面积约90平米,由舞台、左耳房、右耳房、廊道等部分构成,设有出相门和入相门。舞台无顶,左右耳房和廊道有顶。据一位80岁村民讲“这个戏台1958年建的,当时把一户人家搬到村后了,在他家老屋地基上盖的这个戏台。”[5]该村民还讲到,以前方峪村有支河北梆子剧团,演职人员在20人左右,现在早已解散,人员也都已去世。2.梭庄村戏台。戏台位于章丘相公庄镇政府驻地往北6.5公里处的梭庄村,先传该戏台建立于明万历年间,现仅存遗址,台基可见。3.白泉村戏台。位于章丘区经十东路以南章莱路东侧白泉村。4.锦屏山顶戏台。位于章丘锦屏山顶,为神庙戏楼,大约20平方米,石制台基。5.石匣村戏台。位于章丘石匣村。6. 卧云铺村戏台。位于莱芜区卧云铺村,约十几平方米,据介绍该戏台2017年在老台基上搭建了亭子,之前是一座老戏台[6]。

二、济南古戏楼分类

古戏楼的分类有多个方法,可以从用途、建筑材料、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标准。

(一)从用途上划分。如从用途上来看,济南遗存的古戏楼可以分为宗祠戏楼、神庙戏楼、会馆戏楼、商业性戏楼、村居戏楼(台)。宗祠戏楼是为纪念先贤人物或祖先而建立的戏楼,这类戏楼有:南丰祠戏楼。神庙戏楼一般作为神庙的附属建筑存在,这类戏楼有:题壁堂戏楼、督城隍庙戏楼、云翠山南天观戏楼。会馆戏楼是建设在会馆内,是供同乡娱乐的场所,这类戏楼有:浙闽会馆戏楼。商业性戏楼是指建设之初就是为了商业演出的戏楼,北洋大戏院就是商业性戏楼。村居戏楼(台)是指由村里有名望的乡绅或村民集资筹建的戏楼,这类戏楼(台)主要分布在农村,因经济实力小,建筑规模小,以无顶的戏台居多。这类戏楼主要有五座:方峪村古戏台、梭庄村戏台、白泉村戏台、锦屏山顶戏台、石匣村戏台。

(二)从用料上划分。建筑材料可分为石料、砖、木等建筑形制戏台,以及用土、树枝、木板、绳索等搭建的临时性戏台。《中国戏曲通史》里根据陈淳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的记载得出“农村或小城镇演剧,虽无城市那样的勾栏,只在广场露天演出,但也有戏台,或是利用庙台,或是临时构筑棚台。”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从古至今一直有临时性的戏台。一位老家在济阳农村的70岁居民讲道“我们那地方哪有什么戏台子,以前来了戏班子都是用土搭个临时的台子,唱完戏就扔咧!”济阳位于济南城区北部,是华北平原最东部边缘,多平原而少山,在历史上是“泛黄区”。这说明“土”也曾作为戏台的建筑材料,广泛流行于部分缺乏石料的农村地区,只是土质戏台作为临时性戏台不易保留。从济南遗存的戏楼来看,城区内的戏楼一般均为砖木材料,农村戏台则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长清区孝里镇的方峪村古戏台因地处山区,石料充足,所以戏台均由石块砌成。

(三)从建筑形制上划分。从古建筑学的角度,根据古建筑的屋顶划分,可以分为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十字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多种样式。济南现存古戏台中,农村戏台仅有台子而没有顶的,所以没法用屋顶形制来划分,城区戏台则多有顶,主要以单檐歇山顶样式为主。

三、古戏楼分布规律和保护状况

与全省其他地级市相比,济南为古戏楼遗存较多地区之一,并呈现出数量多、神庙戏楼多、空间分布不均、保护进度参差不齐等多种分布规律。

(一)较省内其他地市数量多。济南历史上戏曲艺术发达。元杂剧作家杜仁杰为济南长清人,他所著的《庄家不识勾栏》一文成为研究古代戏曲的重要资料。在清代济南更是戏曲艺术发达的地区之一,据山东省情资料库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济南最早的京剧科班“全胜班”成立,班主刘和坤。”“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本年河北献县人董希珍在济南创办河北梆子与京剧科班兼演出团体“庆乐班”,常年演出于鹊华居、大舞台等场所。”明代以来济南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

(二)神庙戏楼留存较多。《中国戏曲通史》第四章在论述北杂剧和南戏的舞台艺术时讲,“戏曲演出已有了专门的活动场所。这在城市便是“勾栏”,在农村或小城镇则是庙台。”[7]题壁堂之前是升阳观的一部分,南丰戏楼是南丰祠的一部分,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等,主城区中这些依附于神庙的戏台都可归属于神庙戏楼。平阴的云翠山南天观戏楼,章丘的锦屏山顶戏台也是神庙类戏楼。这些神庙全部为中国本土道观神庙,无佛教戏楼。

(三)在区域和类型上分布不均。一是老城区戏楼较多;老城区保护地较为完好,像南丰戏楼、北洋大戏院等仍具有演出功能。二是神庙类占比多(见上段)。三是济南南部县区遗存多于北部县区。北部的济阳、商河等县区从现有资料和调研情况看,暂未发现古戏台,南部县区平阴、章丘、长清等县区有保存。

(四)古戏楼保护进度参差不齐。有的保存完好,并具有演出功能,例如:南丰戏楼、北洋大戏院、浙闽会馆戏楼等。二是保护不好,但正在修缮或难入政府修缮计划,例如:城隍廟戏楼。三是濒临消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第54页。

[2]山东省情资料库 网址: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u6D4E%u5357%u5E02%u60C5%u8D44%u6599%u5E93&K=b1&A=1&rec=19&run=13。

[3]王亚平、程志红、张晓峰:《济南题壁堂古戏楼建筑声学环境研究》,《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6)。

[4] 见于济南市历下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心题壁堂升阳观保护修缮设计施工牌。

[5]2020年1月18日,济南市长清区方峪村老戏台南侧采访一村民。

[6] 2019年12月,电话采访莱芜区卧云铺村党支部王书记。

[7] 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63页。

(作者简介:山东艺术学院同等学历研究生,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舞台技师)

猜你喜欢

南丰戏楼城隍庙
南丰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及其形意艺术
城隍庙是怎么来的?
南丰蜜橘“橘中之王”
逛镇江城隍庙街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雨水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戏楼里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