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探索

2020-06-01熊文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学小猫亲子

熊文意

在繁荣的21世纪,人类用智慧和科技打败了饥饿,减少了战争,维护了和平,但还是无法阻挡病毒的入侵。近年来,随着工业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类离科技越来越近,离自然却越来越远。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与生存问题,我们必须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一、城市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在自然中畅快玩耍的体验;而2000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基本已经处在一种远离自然的模式之下,尤其是城市中的儿童[1] 。2005 年,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父母阻碍儿童在户外玩耍,可供玩耍的场地减少,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2]。“自然缺失症”属于城市化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现象,但在中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空闲时间,家长们还是更愿意把孩子送进各种学习班,而不是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重建与自然的联系。帮助幼儿告别“自然缺失症”,引导幼儿亲近、感受、认识、热爱自然,支持幼儿在自然中探索、认识周围世界,成为幼教工作者以及幼儿家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探索

(一)走出园所——行走的课堂

我园位于深圳市区,占地面积仅3800平方米,物理空间有限。“窄空间”没有限制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的热情,我们开始思考并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下给幼儿适宜的自然教育。2017年下学期,我们尝试打破围墙,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到自然中去探索,开启了“行走的课堂”。其主要过程为:教师策划好“行走”的路线并提前踩点,然后邀请部分家长志愿者陪同大班的孩子到公园、社区进行观察写生、户外游戏、认识社区等活动。幼儿在“行走的课堂”中不仅有“游”的自主畅快,也有“学”的孜孜不倦。多次尝试后,我们发现这样的亲自然活动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是活动内容有限,仅仅局限于观察、写生和户外游戏,很难继续深入;二是低年龄段(中、小班)幼兒出行存在诸多不便,往往只能大班幼儿参与;三是如果幼儿园一次组织一百多名幼儿外出探索安全隐患多,对老师来说挑战太大。

(二)走进自然——亲子研学旅行

深圳是沿海城市,幼儿对海很熟悉,但是对于山、沙漠、雪山等自然环境和景象缺乏相关经验。有人曾说:不观世界,何来的世界观?由此,我们想到自然教育应该让幼儿充分体会分明的四季、欣赏辽阔祖国的不同景象。于是我们效仿亲子自然机构的做法,开展亲子研学旅行,和幼儿一起走出去,去看看深圳以外的大自然。2018年5月,我园部分孩子、教师和家长再次踏上寻找自然的旅程——走进银川腾格里沙漠。研学旅行中我们见识了沙漠的真实模样——荒凉,但也浩瀚无边,和天空相接。这趟沙漠之行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穿越腾格里沙漠边缘全程10余公里,历时约5小时,一路上我们互相鼓励,翻越了一座座沙丘、穿越了茫茫的沙海,不敢说这是一次多么伟大的壮举,但幼儿的坚持打动了我们,他们真真切切地挑战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在沙漠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关注自己,也学会了理解他人、与同伴团结互助,我们还看到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真正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可是,研学旅行的地点离幼儿生活的地方太远,这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只适合在寒暑假期间,由家长带着孩子自愿参与。这就是幼儿园的自然教育吗?

(三)回到城市——亲子研学活动

城市中也有自然,自然教育应该在我们身边,而不仅仅是在沙漠、森林、草原里。于是,我们的自然教育实践探索又回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以亲子研学活动的形式开展。

亲子研学活动是指由幼儿园教师预设活动内容,以家庭为单位,由家长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开展以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亲子研学活动开展的频率为每月一次,活动的主题由教师预设,主题确定后,家长和幼儿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研学时间。

亲子研学活动作为我园自然教育的创新形式,把家长纳入亲自然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自然学堂中实现自然而然的家园共育。这一阶段我们开展的活动有:春天到公园里寻找禾雀花的身影,鼓励幼儿看一看、闻一闻、画一画,用图画符号等表征自己的所思所想;夏天到海边踩一踩柔软的海沙,踏一踏清凉的海水,找一找不知名的贝壳;秋天在幼儿园、小区楼下、公园找一找秋天的信息,观察深圳秋天的树叶有什么变化……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自然,关注周围的世界。

这一阶段亲子研学活动的内容仍以户外观察和写生为主。但是,自然教育仅仅是让幼儿观察、体验、了解、感受大自然吗?如何有效地组织亲子研学活动?如何支持幼儿在亲子研学活动中深度学习,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不仅仅是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后还应将亲子研学过程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幼儿的观察记录表和家长的反馈调整班级区域的材料、主题的内容,延伸幼儿在亲子研学活动中的经验,或是根据幼儿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生发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家长在亲子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扮演参与者、陪伴者的角色,应尽可能做到让幼儿自主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多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及时拍照、录像,做好记录,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支持,科学地介入幼儿的学习过程,活动后鼓励幼儿独立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将整理的活动素材分享给教师。

这里以小班下学期“寻找禾雀花”活动为例,介绍我园亲子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禾雀花每年在三、四月份绽放,因其外形与禾雀相像而得名。活动前,教师在晨间谈活动中有意透露禾雀花绽放的信息,幼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禾雀花长什么样?它有花瓣吗?它会飞吗?教师将这些问题又抛给了幼儿,问他们愿不愿意周末去公园里找一找禾雀花,以此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将禾雀花相关知识、推荐的活动地点、活动安全须知、环保注意事项及观察记录表(见下表)发给家长。做好出行前的准备工作后,由家长带领幼儿实地寻找并观察禾雀花,有选择地进行禾雀花相关信息的记录。教师提醒家长着重记录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允许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回到幼儿园后,教师给予幼儿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分享自己的发现的机会,既有集体分享,也有小组分享。

“寻找禾雀花”亲子研学活动中,幼儿自己解决了之前提出的问题,丰富了自身的认知,他们发现:禾雀花是长得像小鸟的花朵,闻起来有点臭臭的,花朵的颜色会由浅变深、不断变化。由此,他们得出花的形状不一定都是五瓣的,花的味道不都是香香的,花的颜色也可以是绿色的等结论。更重要的是,幼儿萌发了亲近自然的意识,他们愿意走进自然、愿意探索周围世界。

(四)回归幼儿生活——园内自然教育实践

亲子研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自然中探索学习,但自然教育只能在特定的场所开展吗?一定要走出幼儿园才能开展吗?事实上,幼儿园里也隐藏着许多自然教育的契机,幼儿对园所内的树木、花草、小动物等都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利用园所内的资源开展亲自然活动,做落地的、接地气的自然教育。于是幼儿园园所内的自然教育实践开始了。这里以小五班亲自然活动“给流浪小猫做家”和幼儿园全园开展的“下雨了,真好玩儿”大型主题活动为例介绍我园自然教育的实践。

1. 给流浪小猫做家

小班幼儿无意中在幼儿园后门发现了几只小野猫,他们对小野猫充满了好奇:“猫咪好可爱呀!”“它们住在哪里呢?”在热烈的讨论中,他们萌发出给流浪小猫做一个家的想法。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给小野猫做家:我们需要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更坚固?幼儿联想到故事《三只小猪》中的木头房子,于是决定用木头来给小猫做房子。第二天,几位幼儿带来了大包小包的材料,有被子、毛巾、盘子、木箱和稻草等。接着他们便开始讨论怎么制作。通过讨论大家很快明确了分工:教师负责制作房子的主体结构,幼儿负责装饰房子、制作门牌。他们还用稻草给小猫铺了一个小床,在小床上放了小枕头、小被子等。制作完成后他们还讨论:如果小猫不进去住怎么办?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小猫不愿意,我们也不能强迫它,强制把它抱进去。从萌发为小猫制作家的想法到齐心协力一起制作,再到最后讨论小猫不愿意住怎么办,我们发现幼儿在关爱小动物的同时,有了尊重生命的意识,学会了理解他人。

2.下雨了,真好玩

夏天的一次台风过境,深圳被暴风雨笼罩。幼儿对暴风雨的关注和讨论启发我们讨论:大自然中的雨是不是也可以成为自然教育的内容呢?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可以让幼儿在雨中踩水、感受雨点落在小手上的感觉,感受下雨与大自然的关系。于是我们决定在下一个小雨天,开启一场“雨乐”的自然之旅。“雨乐”活动开始前,教师对活动场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安全大筛查,教师先在雨天特地去户外行走、踩水、观察植物等,明确下雨天探索的注意事项。在等待小雨来临的过程中,教师请幼儿带来了雨具、雨靴,并告知幼儿可以到户外感受雨,他们都十分期待,每天都盼着小雨天。这天,雨终于小了,教师再次对活动场地进行安全筛查后,组织幼儿到户外开启了雨中之行。幼儿撑着小伞、穿着雨靴在雨中聆听雨点打落在花伞上的声音,在小水坑里尽情地踩出四溅的水花,观察蜗牛慢慢地在雨里爬……本次活动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教师和幼儿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珍惜自然生命的礼物。

三、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的收获

一系列自然教育实践探索后,我们发现,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知到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初步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自身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生活的某些行为会影响自然;更加能尊重生命,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自然教育实践探索中,教师也是学习者、收获者,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自身与自然的联结。另外,教师要先学会玩,要会发现自然之美,因为有了热爱自然的教师,才有亲近自然的孩子。

家長是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的合作者,家长在参与自然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他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改变。现在他们认为,忙碌的补习班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远离自然的“塑料儿童”不是孩子应有的样子,他们坚信,回归自然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园所有限的物理空间并没有限制我们开展亲自然教育实践的热情,身处“深宅大院”并没有影响我园教师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教育情怀。大自然是活教材,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自然教育、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亲近自然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自然教育实践探索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始终保持三方互助共赢,我们应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思阳阳.《亲自然教育实践的分析研究——以欧洲森林幼儿园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8.

[2]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郝冰,王西敏等自然之友编译团队,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研学小猫亲子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猫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