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幼儿园美工区的优化策略

2020-06-01诸玲霞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验创设创作

诸玲霞

在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引下,幼儿园越来越重视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区域活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欣赏和创作的空间,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个区域。美工区的活动材料十分丰富,幼儿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用绘画或手工等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那么,是否美工区的材料种类和数量增加了,活动的有效性和价值就得到体现了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这三个在区域活动开展和组织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逐一进行了价值辨析、问题梳理和对策优化。

一、环境创设,释放幼儿真实的自主空间

价值辨析:我们都认同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发和推进,好的环境能够增长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激活幼儿的内在潜能,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隐性支持。

问题梳理:反观现实,在美工区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习惯以成人的眼光做幼儿的环境,过分强调结果展示而忽视幼儿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因此削弱了环境的多元价值,局限了幼儿发展的可能。

1.环境功能。美工区的环境常常作为作品展示墙,以成人的审美视角发挥着单一的作用,装饰性大于参与性。

2.建设主体。按照教师的教育目标划分板块,环境创设缺乏儿童视角的情况普遍存在。

3.区域格局。细化了美工区的功能区,格局常常被按照功能固定划分,常常出现场地大、人员少的空间浪费问题。

对策优化:

1.注重氛围渲染,把握环境价值

美工区环境的价值不止于真,也不止于美,而是自由、宽容、支持、开放氛围的营造。我们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低结构、半开放、巧留白、有准备的环境,能接纳、支持不同的兴趣和观点,尊重独创,鼓励多样化的表达,为幼儿的主动参与营造氛围,为幼儿的创造表现留出空间,为幼儿经验的生长创设契机。

2.凸显儿童立场,明晰创设主体

环境的主人是幼儿,其内容应该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其来源应该是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的素材。环境需要聚焦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反映出的兴趣和需要,推动幼儿经验的发展。环境需要凸显成长的味道,激活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欲,激发幼儿在创作表现出的热情。环境需要反映活动的痕迹,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实现环境创设主体权力的转移。环境需要刻意留白的智慧,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提升经验,让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主人,进而成为有归属感的活动的主人。环境创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追寻幼儿的脚步。

3.追随活动需要,场地格局灵活

结合美工活动的特点,我们对美工区的格局做了灵活化调整:空间最大化利用,区域分布使大部分幼儿的活动不会受到干扰;避免大面积留白,降低幼儿的跑动与冲突可能,规避相互干扰及影响深度学习的因素;减少单一功能区的分类,幼儿的活动既相对独立,又有互通的空间;材料柜分类清晰可移动,便于幼儿选择取用;可利用的柜面、墙面充足,既能存放美术材料,又便于展示幼儿作品。

二、材料投放,支持幼儿真实的创作表达

价值辨析: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特殊材料的运用会使幼儿产生更加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树枝、树叶、果壳、种子、石块、稻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幼儿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可见,材料是美工区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质量。

问题梳理:反观现实,教师在投放美工区材料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材料投放缺乏依据。幼儿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存在如下问题,降低了美工区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1.材料的收集

尽管教师有意识地呼吁幼儿和家长参与材料的收集,但是对于收集的目的、频次和机制缺乏一定的思考,材料收集往往浮于形式。幼儿和家长即便参与了,但真实的状态更多是完成任务、应付了事。

2.材料的使用

教师越来越关注美工区材料的丰富多元,但是对如何使用、管理缺乏认识和思考,往往出现材料陈列凌乱、使用不开放、投放无层次。实际使用材料时,偏离幼儿生活经验、忽略幼儿的真实需要和兴趣的现象也多有发生。

3.材料的更换

因为对收集和使用缺乏思考,导致材料更換无意识,往往出现一旦投入不更换、应付检查一次性更换、刻板固化定期更换三种典型的表现。

对策优化:

1.拓展方式,多元收集材料

教师应充分发挥材料收集的教育价值,有效激活幼儿参与收集过程的成长意义,让幼儿主动参与材料收集的全过程,获得相关的认知与经验,萌发幼儿创意表现的意愿。材料收集要实现三个转变:组织方式从牵着幼儿转向追随幼儿,价值判断从教育目标转向幼儿需要,幼儿角色从单纯享用转向主动参与。在具体实施中,收集的主要方式有三类:定期收集、随时收集、创意收集。常规材料宜定期收集:固定地点设立“材料收集区”,固定时间设定“材料收集日”,满足日常消耗的需要。兴趣材料可随时收集:美工区设立“资源站”,关注幼儿的近期兴趣和创作需要,重点推荐与当下话题相关、指向经验拓展的材料。特殊材料需创意收集:储物柜开辟“晒宝角”,将幼儿奇思妙想的作品陈列,供幼儿间的经验分享与二次使用。

2.分类整理,有效使用材料

教师应充分挖掘材料整理的教育价值,切实提高幼儿分类收纳的相关技能,让幼儿成为材料管理的小主人,获得积极的直观感受与情感体验,支持幼儿美工区创意表现的多种可能。材料整理有三种途径:分类收纳,标记适宜,定期整理。在具体活动中,幼儿从自己的原有经验出发,通过与不同材料的互动,逐步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由原点生发的经验会根据活动的需要以及过程中的同伴互动、教师引导,不断向外扩展,主要表现为:多种方式表现同一主题,体现活动的层次性;相同材料呈现不同主题,体现材料的开放性;多种材料组合呈现主题,体现思维的创造性。

3.关注兴趣,按需更换材料

教师应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需要,积极捕捉幼儿活动过程中兴趣释放的信号,让幼儿的行为表现成为变更、替换材料的风向标,激活幼儿美工区创意表现的原动力。材料更换要处理好三组关系:材料更换的新旧比例补充与更换,材料更换的价值取向目标性与差异性,材料更换的先后顺序——先欣赏感知,后表达表现。在具体的活动中,及时捕捉幼儿活动的信号,取灵活舍固定,以幼儿的实际表现来判断材料投放的数量和种类;取余地舍完整,适当留白,把选择、补充的自主权交给幼儿。

三、教师指导,搭建幼儿真实的经验桥梁

价值辨析:在美工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其发展特点与需要,从而提供适宜的支架,支持幼儿有益經验的获得。

问题梳理:反观现实,教师的指导往往处于放任和高控两个极端,忽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真实需要,缺乏对幼儿足够的观察和必要的支架。因此,美工区的教师指导往往局限于技能的获得,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略显不足。

对策优化:

1.关注已有经验,满足兴趣需求

教师以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作为美工区活动的内容出发点,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兴趣导向,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形成相关经验支架。以小班幼儿为例,他们因对周边环境和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时常会用肢体接触、撕、咬等方式去感知事物,如在早上吃点心时利用牛奶和吸管玩“吹泡泡”游戏。在对幼儿该行为的捕捉过程中,便可以思考:是否能将幼儿吹泡泡的兴趣转化为班内美工区活动,既推动幼儿兴趣的延伸,又巧妙避免简单遏制、催促,同时能借助花样的玩色游戏,让幼儿乐在与颜料的互动之中。利用颜料和洗洁精形成的彩色泡泡,让美术创作和幼儿吹泡泡的游戏经验进行联结,从而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求。

2.投放丰富材料,提升体验乐趣

在美工区提供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多元感受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途径。幼儿一方面在和不同低结构材料的接触和操作过程中,能充分感受材料特性,拓宽了认知视野,为个性化表达、表现带来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则增强资源意识,培养“博物”思维,为创造性发展带来有效动力。如在“我”的主题活动,前期教师已通过说说、看看、玩玩等方式让幼儿发现“我”的独一无二,随后教师便在美工区投放玉米粒、纽扣、皱纹纸、蛋托、木屑、稻草等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特有感受和理解,充分发挥材料特性,以此创作个性化形象。从作品来看,幼儿灵活借助各类材料,巧妙表现个人特点,很好地展现了独特的自己。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作空间

教师通过描绘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帮助幼儿产生童稚联想和想象,激发创作灵感,使美工区作品更有故事性、趣味性和联想性。在大班关于中国地图的交流和分享中,教师通过“你觉得中国地图像什么,他会做些什么有趣的事,他又会和别的国家的地图发生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给予幼儿自由想象和创作地图的空间。在幼儿分享自己的“地图变形记”时,生动的故事情节、形象的地图角色为原本单一的地图感知增添了美感,同时也让艺术作品有了更多“幼儿视角”的欣赏空间。可见,开放性的语言情境支架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其拥有意想不到的创作空间。

4.鼓励同伴共享,营造自主氛围

师幼和幼幼交流、参与及共享下的美工区,更容易营造自主氛围,促进幼儿模仿、尝试、表达、表现的内在动力,提升美工区的价值。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圣诞氛围,让一个由“我妈妈给我买了个圣诞袜”引起的“圣诞袜制作”行动,在美工区悄然而生。结伴的幼儿一边讨论圣诞袜的形状、制作材料,一边邀请教师也参与到“圣诞袜”的制作团队中,为庆祝圣诞节的来临而做准备。过程中,愉悦、轻松的班级氛围和同伴交往能促进了美工区的常态化参与,使其完全渗透为幼儿日常所需的、不可或缺的区域空间。他们经由同伴分享、师幼互动,自主生成美工区即时性内容,通过模仿创作、学习尝试、探索交流等方式,沉浸体验,自主生长。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美工区活动时需要在把握幼儿的经验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美工区应有良好的创想氛围。美工区既可以游戏,又可以学习,教师应把美工区创设为让幼儿感受美、享受美的小天地,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其游戏与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美工区应该是有个性的想象空间,幼儿的作品蕴含着幼儿独特的想象和情感,尽管表现形式抽象,教师不应为了追求成人意义上的“好作品”而对幼儿作品进行过度干预。美工区应有整合的发展价值,学习是一个整体,美工区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美术技能,而应辐射到幼儿日常生活,促进其多方面发展。美工区应有激发再创作的可能,幼儿作品的完成不是美工区活动的终点,作品呈现的形式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化零为整,统筹组合幼儿的作品,将作品整体呈现出一个情境,情境性的作品呈现方式反过来促进幼儿再创作。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优化,美工区活动能真正成为幼儿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发现世界, 用智慧创造世界的小天地, 能真正成为幼儿自信、自主、愉悦和创新的体验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莉萨·戴利.让早期学习理论看得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董旭花等.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经验创设创作
Jazz
创设未来
乐淘淘“先进”经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乐淘淘“先进”经验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