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启泉从脾论治咽异感症经验

2020-02-14郭珊珊韩雪飘魏丽彦卫静静李京尧王志坤

江苏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咽部咽喉脾虚

李 念 郭珊珊 韩雪飘 魏丽彦 石 芳 卫静静 李京尧 王志坤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指导:刘启泉

咽异感症又称“癔球症”“咽神经官能症”,为自觉咽部有异物样梗阻感,但临床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的咽部功能性疾病,属中医“梅核气”“噎膈”等范畴[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大气污染的存在,咽异感症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且本病症状顽固,迁延难愈,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工作质量。咽异感症亦常伴随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出现,临床中除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外,常伴有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痒等非典型症状,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医常采用局部对症用药、增强免疫力、心理疗法等治疗方法,疗效欠佳。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

刘启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脾胃病,对内科杂症有独到见解。临证中对于咽异感症从脾论治,每收良效,笔者有幸师从刘启泉教授,收获颇丰,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脾虚为本,虚实夹杂

现代医学调查显示,非器质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咽异感症的常见病因[2]。消化道炎症等不良因素刺激大脑皮层时,通过丘脑下部,经延髓迷走神经核或脊髓影响副交感神经或交感神经,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咽异感症[3]。中医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关系密切,病机关键为肝气不疏,气郁痰凝,常以半夏厚朴汤治之。

刘师认为咽异感症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伴随其他多种疾病出现的一个症状。其病机繁杂,不单是气机不畅、痰气郁阻,关键在于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重楼玉钥·诸风秘论》曰“咽主地气属脾土”,《黄帝内经·素问》言:“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咽喉与脾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脾虚生湿酿痰,则壅塞咽喉;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上呈咽喉,咽失润养;脾虚气机升降失调,痰气交阻于咽喉;脾虚营卫气血失充,易感外邪,上侵咽喉;脾虚运化失司,血脉失充,瘀血阻络,咽喉不利。

2 临证心法

对于咽异感症的治疗,刘师认为因人、因时之不同,疾病证型也有所变化。临证从脾论治,以健脾为中心,整体辨证,通过化湿、升清、理气、养阴、实卫、活血等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使经脉通利,咽部气血运行顺畅,改善咽部症状。此外,整个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不忘时时顾护脾胃之气。

2.1 健脾除湿,化痰利咽 《重楼玉钥》曰:“咽主地气属脾土,其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灵枢·忧恚无言》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现代人贪凉饮冷,熬夜晚睡,困伤脾胃。脾胃既伤则难以化生精微,津少则难以上承咽喉;且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失健,水湿内停,凝聚为痰,滞于咽喉,则见咽部黏着堵闷感,脘腹胀满,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此时如能健脾除湿,化痰利咽,则诸症自除。刘师常用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伴痰多咳嗽者加浙贝母、清半夏、瓜蒌化痰利咽。若湿浊日久,胶着难祛,加石菖蒲、豆蔻、藿香以芳香化湿;痰湿化热者,加蝉蜕、木蝴蝶清热利咽开音,布渣叶清上焦湿热。

2.2 健脾升清,调理气机 《灵枢·忧恚无言》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功能正常,则头面诸窍得以滋养,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一旦脾虚,无法运化水谷精微,清阳不升,浊阴必然上僭,壅结咽喉,则咽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此时,当健脾升清,调理气机。刘师常于健脾药中加入葛根、升麻、白芷等风药,既可升发清阳助脾健运,又可宣畅肺气助胃和降[4];以炒莱菔子、枳实、厚朴降浊化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升胃降功能正常发挥,方中加入香橼、白梅花等疏肝理气之品。

2.3 健脾养阴,益胃生津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曰:“咽喉者,诸阴之所集,而干燥则阴不足矣。”《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汗。”慢性脾胃病,尤其是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胃阴亏耗,脾失运化,津液无以化生,咽喉失于濡养。可见咽喉干燥,口渴不欲饮,胃脘嘈杂,似饥不欲食,恶心、疲乏等。当治以健脾养阴,益胃生津。刘师常用党参、太子参、山药健脾养阴;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取甘守津回之义;石斛、麦冬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阴虚化热明显者,加玄参滋阴清热,凉血利咽。

2.4 健脾实卫,防邪外侵 《医碥》言:“饮食入胃,脾为营运其精英之气,……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脾为后天之本,通过运化作用,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在肺内与清气结合,形成宗气散布周身。脾与肺共同保护人体免受外邪的侵袭。脾气虚弱,母病及子,肺气失充,卫外不固,易遭外邪。又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入侵,咽喉首当其冲。因炎症反复刺激咽喉,加之缺乏津液濡养,患者疾病后期常留有咽异感后遗症。治疗当兼顾脾肺,既要补脾实卫,又要考虑到时邪留恋。刘师常用黄芪补脾益肺、益气固表,党参、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土能生金,使肺气更加充足。加入防风祛风解表,防邪留恋;紫苏叶宣肺利气,载药上行,助肺布散精微。

2.5 健脾补气,活血散结 《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脾胃论》谓:“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中焦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则血脉不充;脾气亏虚,无力运血,则血行乏力而滞;气虚日久,损伤阳气,虚寒内生,则血脉滞涩。咽喉为血络丰富之所,脾虚血脉失充,血行不畅,病久则咽喉脉络瘀阻,出现咽干、刺痛,咽后壁滤泡增生,黏膜充血色暗等。治当健脾补气,活血散结。刘师常用香砂六君子汤补气、行气;加川芎、赤芍、当归、徐长卿活血化瘀;血瘀较重者,酌加三棱、莪术、僵蚕、水红花子;瘀热互结者,加入石见穿、冬凌草、连翘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51岁。2018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咽部堵闷5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5年前因家人病逝,过度悲伤后出现咽部堵闷,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每因外感、情志不畅或饮食过饱加重。当地诊所给予局部用药及抗生素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明显,后未予重视。1月前,咽部堵闷感加重,伴胃胀、隐痛。当地诊所给予口服抑酸、利咽药,服后咽堵加重,伴咽干、口干。刻诊:咽堵、咽干,偶有咽痛,无吞咽困难,伴胃胀、隐痛,纳差,寐差,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紫暗,苔薄黄,脉沉涩。咽部检查:咽后壁少量淋巴滤泡,色暗红,喉部未见明显异常。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咽异感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梅核气;病机为脾虚气滞,瘀血阻络;治以健脾行气,活血化瘀。处方:

茯苓20 g,党参15 g,白术15 g,清半夏6 g,厚朴9 g,紫苏叶6 g,醋香附20 g,延胡索15 g,当归12 g,玄参15 g,炒僵蚕12 g,浙贝母12 g,冬凌草12 g,石斛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

二诊(5月26日):患者诉咽堵有所好转,仍咽干,不敢多食,食后胃胀、隐痛,大便依旧。原方去党参,加炒莱菔子10 g、莪术5 g、石见穿15 g。7剂。

三诊(6月1日):咽部堵闷、胃胀、胃痛均减轻,纳增,大便未有改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上方改茯苓为30 g,加山药15 g、葛根10 g。14剂。

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期间随症调方)。12月1日,随访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初因过度悲伤引起咽有物阻之感,因“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导致肺气郁闭及肺气耗伤,肺虚则津亏,金充则水至,此阶段当开宣肺气,同时补益脾土,培土生金,使气行、水充,则咽部不适可得缓解。然患者失治误治,未对病情加以重视,导致气郁日久,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出现咽部症状加重,伴胃胀、隐痛。且患者大便次数偏多,不成形,结合舌脉,实乃脾虚之证。脾虚失于健运,一则化源不足,津不上呈;二则母病及子,土不生金。综合患者就诊时症状、舌脉,当治以健脾行气、活血化瘀。方中茯苓、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厚朴、半夏行气消积,紫苏叶行气兼引药上行;香附、当归、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玄参、僵蚕、浙贝母散结通络;石斛益胃养阴。二诊时,患者咽部症状稍有好转,脾胃症状明显,方中加入莱菔子理气消胀,莪术、石见穿活血化瘀,清热散结。三诊时,诸症得减,但大便不成形,脾虚尤著,故加重健脾用药。全方补而不滞、通不伤正、通补兼施,则诸症得减。

猜你喜欢

咽部咽喉脾虚
常吃辣能防口咽部肿瘤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颏下岛状瓣修复老年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