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咏梅辨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撷粹

2020-02-14李晓睿吴孙思

江苏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师止痛药后遗

李 淑 李晓睿 吴孙思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99;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指导:李咏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1],临床表现为局部持续性自发疼痛,触觉异常性疼痛,痛觉超敏,是以神经损伤为基础的神经病理性疼痛[2],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发于头面部、四肢末端及生殖器部位[3],疼痛剧烈,常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影响情绪和睡眠,会导致精神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

李咏梅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深得沪上“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上海名中医马绍尧教授真传,在秉承前辈中医辨证治疗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力求治疗手段的创新,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张以辨证施治为原则,强调从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入手,采用健脾除湿、疏肝理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止痛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笔者有幸临床随李师研习,获益匪浅,现将李师辨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飧同道。

1 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末梢的炎症反应。在各种诱发因素刺激的作用下,潜伏的病毒再次被激活,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4]。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中医学将带状疱疹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称为“蛇丹痛”。李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病久脾虚湿蕴、肝气郁结、肾阴亏虚而成;或因疾病后期,邪气已除,正气亏虚,病久络脉虚弱,瘀血侵入络脉,不通则痛;或因年老体弱气血不和,使络脉阻滞,导致营血失荣,不荣则痛。

2 辨证施治

2.1 脾虚湿蕴证 此证符合湿邪“湿性黏腻,难易速去”的致病特点,疾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因脾虚湿蕴郁久,致气滞血瘀、经络阻隔。另湿热内蕴,复感毒邪,湿热内博,外溢肌肤。症见疼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舌边尖齿印、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辨证属脾虚失健,湿邪内蕴。治拟益气健脾,祛湿止痛。方用萆薢渗湿汤、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中药:苍术、黄柏、猪苓、车前草、败酱草、红藤、生薏苡仁、陈皮、粉萆薢、姜半夏、生甘草等。

2.2 肝郁气滞证 此证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炽盛,外泛肌肤;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症见疼痛、口苦、纳呆、便干溲赤、夜卧难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辨证属肝木失疏,气机郁滞。治拟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方用丹栀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加减。常用中药:牡丹皮、山栀子、柴胡、当归、生白术、白芍、川楝子、延胡索、白鲜皮、白蒺藜、枳壳、钩藤、香橼皮、合欢皮、生甘草等。

2.3 阴虚火旺证 此证一是因邪热灼伤津液,病久肾阴不足,以致阴虚内热,经脉失畅,引发疼痛。二是因治疗中早期苦寒除湿及辛燥行血之品,均可耗伤阴液,致脉络枯涩,血行迟滞,从而加重血瘀,故治疗中常选用辛润通络,滋而不腻之鲜石斛、当归、生地黄、白芍之属,以增其阴液,使阴血得充,经络荣通,痛得以缓。辨证属肾水不足,阴虚火旺。治拟滋补肝肾,养阴止痛。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丸加减。常用中药:太子参、生白术、茯苓、熟地黄、生地黄、沙参、麦门冬、枸杞子、女贞子、丹参、白花蛇舌草、玉竹、鳖甲、墨旱莲、仙鹤草、玄参、生甘草、鲜石斛等。

2.4 气滞血瘀证 此证因日久经脉阻塞,经络之气不通,故隐痛或刺痛不休。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日久气血阻滞经络,致使经气不宣,经脉失疏,则疼痛不休。伴有头昏、乏力,舌紫暗、苔薄,脉弦。辨证属血虚肝旺,气循不畅。治拟活血理气、重镇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芎、生地黄、当归、白芍、积雪草、鸡血藤、忍冬藤、肿节风、乳香、没药、丹皮、丹参、黄芪等。

2.5 气血两虚证 此证见年老体弱,病久气血两虚,阻滞经络,致使经气不宣,经脉失疏,则疼痛不休。伴纳差、汗出、倦怠乏力,舌质暗红、舌体瘦小、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属气血两亏,脉络瘀滞。治拟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等。

3 用药特色

3.1 归经引经,直达病所 李师在临证中会根据带状疱疹皮损发生的部位不同,所属的脏腑不同,灵活加以运用引经之药。发于头面、颈部者,部位在上,加川芎、白芷、密蒙花、菊花、牛蒡子等;发于眼、鼻、口者,病在七窍,加谷精草、草决明、升麻、防风、黄连、藿香等;发于腰、肋、胸、背、阴部者,病位在肝胆,加柴胡、龙胆草、郁金、瓜蒌皮、薤白等;发于腹部,加延胡索、川楝子;发于腰骶部,加炒杜仲、续断;发于四肢者,病在脾胃,加苍术、薏苡仁等;发于上肢,加姜黄、桂枝、当归、桑枝、羌活等;发于下肢,加牛膝、续断、桑寄生、当归、独活、木瓜等。

3.2 镇痛止痛,抒情解郁 带状疱疹患者后期疼痛剧烈,情志不舒,或烦躁或抑郁,甚者夜不能寐。李师在临证中常用重镇安神止痛药:龙骨、代赭石、珍珠母、煅牡蛎、煅瓦楞等;解郁除烦止痛药:淡竹叶、栀子等;疏肝理气止痛药:柴胡、香附、木香、佛手、川楝子、川芎、延胡索、郁金、冰片等;辛润通络止痛药: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养血活血止痛药: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温阳止痛药:吴茱萸、附子、细辛、大枣、生姜等;祛湿止痛药:海桐皮、苍术、黄柏等;活血通络止痛药:徐长卿、秦艽、当归、白芍、甘草、八角枫、昆明山海棠、雷公藤、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等;具有麻醉作用的止痛药:曼陀罗、徐长卿、罂粟壳等。

3.3 巧用虫药,通络散结 李师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常用虫类药物,一是取其解毒疏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能;二是取其性温善走窜功能,内通脏腑,外达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可用之,可引药直达病所。蜈蚣,取其解毒祛风通络、开瘀止痛之功;“蜈蚣性有微毒,而专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全蝎,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地龙,通利经络之功效,也是毒麻止痛药,《本草纲目》云:“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3.4 顾护胃气,贯穿始终 李师认为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过程中“顾护胃气”十分重要。张景岳云:“凡欲察病者,必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先顾护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胃气受伤,中州失健,不利于药物的传化吸收,影响药效发挥,使疾病缠绵不愈。因陈皮能理气调中,六神曲能消食和胃,白扁豆、金荞麦、淮山药健脾养胃、补益肺气,故常用六神曲、淮山药、淮小麦、白扁豆、金荞麦等入药。苦寒药中加入香橼皮、淮山药、炙甘草等药物,清热同时顾护胃气。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常伴有纳呆,加用陈皮、肉豆蔻亦助中焦纳运尔,中焦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肌肤得养而愈。

3.5 生活规律,调节饮食 穿着的内衣宜柔软,避免摩擦,以减少疼痛,注意休息,起居有节,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B族维生素食物,适量补充水分,忌酸涩、辛辣刺激食物,禁烟酒等;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验案举隅

褚某,女,66岁。2018年7月11日初诊。

患者左胁肋部、背部疱疹伴疼痛8 月余。患者于2017 年11 月初因劳累后左胁肋部连及背部出现簇集样丘疹、水疱,单侧分布,带状排列,伴疼痛不适,无发热。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先后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治疗,后皮损愈合消退,但疼痛持续不解。今来我院门诊寻求中医药治疗,刻下:患者左胁肋部、背部疼痛显著,神疲乏力,精神萎软;胃纳一般,夜寐不安,小便频数,大便偏干,舌质淡、苔薄腻、边有齿痕,脉弦细。查体:左侧胁肋部、背部成簇状色素沉着,沿肋间神经走行单侧分布,呈带状排列。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痛;辨证属:脾虚湿蕴,气血瘀滞。治拟:健脾除湿,活血止痛。处方:

苍术12 g,白术12 g,猪苓12 g,茯苓12 g,车前草30 g,薏苡仁30 g,陈皮9 g,川芎9 g,当归12 g,生地黄15 g,赤芍15 g,桃仁9 g,红花9 g,川楝子9 g,延胡索12 g,柴胡9 g,地龙9 g,淮小麦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六神曲15 g,生甘草3 g。14剂。水煎4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7月25日二诊:服药后疼痛有所缓解,夜寐梦扰,心绪不宁,大便隔日一行。舌质淡,苔薄腻,边有齿痕,脉弦细。诊疗同前。原方加夜交藤30 g、远志5 g、火麻仁9 g、瓜蒌仁15 g。14剂。

8月8日三诊:疼痛感明显减轻,疼痛频率减少,大便通畅,夜寐欠佳,易惊早醒。舌脉同前。原方去赤芍、川芎,加徐长卿15 g。14剂。

8月22日四诊:疼痛基本缓解,睡眠转安。局部皮损处时有瘙痒不适。前方加白鲜皮15 g。14剂。

9月5日五诊:诸证俱缓,唯有局部色素沉着。前方去柴胡、地龙,加积雪草、忍冬藤各30 g。14剂。

3个月后患部已无痒痛不适。纳便俱调,夜寐尚安,舌淡、苔薄、齿痕消,脉细。病情痊愈。

按: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蛇串疮”范畴,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学称为“蛇丹痛”。“蛇丹痛”属中医学“络病”范畴。疱疹病毒稽留不去,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经脉,毒素积蓄损伤络脉,故而疼痛持久存在[5]。本证因久病脾虚湿蕴证,湿邪内生以致经络阻隔,气滞血瘀,引发疼痛。治则:健脾除湿,活血止痛。拟用除湿胃苓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苍术苦温,善能健脾燥湿,白术健脾益胃,燥湿和中,茯苓健脾和胃,化湿利水,三药相伍,共同发挥益气健脾利湿作用,使热祛湿除。茯苓、车前草、薏苡仁、猪苓淡渗利湿,增强利水蠲饮之功;陈皮健脾燥湿,更能理气和胃;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当归、生地滋养阴血,充养血脉,辛润通络止痛;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清热止痛;柴胡作为引经药,引药直到病所;地龙属虫类搜剔之品,以加强通络止痛作用;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止痛;徐长卿所含丹皮酚具有镇静安神、消炎止痛作用,配合白鲜皮祛风除湿,多用于带状疱疹、湿疹等皮肤病治疗,具有祛邪而不伤正,滋补而不碍邪的特性[6];忍冬藤、积雪草活血通络,化瘀消斑;六神曲消食和胃;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除湿、理气和血、祛瘀止痛之功。

本案所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施治特色,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上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李师止痛药后遗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李灿东辨治咳嗽经验拾萃※
长期吃止痛药会上瘾?
止痛药使用六忌
夜雨初夏(外一首)
偏头痛为什么吃药不管用
警惕止疼药“天花板效应”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