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为和肺功能的影响

2020-01-12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5期
关键词:阻塞性病症病情

封 琳

(鞍山市中心医院呼吸科,辽宁 鞍山 114001)

常规护理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只重视患者的病情情况和相关医嘱治疗,出院后无法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跟进,这容易导致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生活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持续性进展[1]。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将相关护理工作延续到院外,为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干预指导,规范患者的生活规律和相关行为,有效促进病症的转归[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研究护理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为和肺功能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干预治疗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我院治疗,入院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通过抽签(奇偶数)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女=23/25,年龄为62~86岁,平均(78.08±6.28)岁,病程为1~12个月,平均(6.15±1.31)个月,发病到入院时间0.50~4.00 h,平均(2.13±0.44)h;对照组:男/女=22/26,年龄为63~88岁,平均(76.62±6.24)岁,病程为1~11个月,平均(6.08±1.35)月,发病到入院时间0.50~4.20 h,平均(2.31±0.41)h。本文患者的资料均经过伦理验证符合标准,临床资料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符合诊断标准;②入院前1个月病情为稳定期;③出院后均参与随访;④年龄均满60岁;⑤有完整的临床治疗[3]。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脏、肝脏、肾脏等器质性病变者;②存在意识障碍、沟通交流障碍、精神类病症者;③对本文所应用的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④存在肺部外科手术史或创伤史者;⑤存在严重的呼吸系统病症及恶性肿瘤、肿瘤远处转移病症者[5]。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按常规护理原则进行落实。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随访,详细记录相关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还需了解患者的诊断情况和发病具体原因,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相关状况[6]。向患者发放自制的宣教手册,为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在患者出院前1 d,通过主管护师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维护,做好患者居家生活的导管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居家护理,如果患者存在异常,家属需电话进行咨询或者直接到医院就诊[7]。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①电话随访: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维护小组专职工作人员在患者出院以前1 d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回访,患者如果治疗不满1周出院,或者存在多种不良状况或主观疼痛的情况,需要指导患者3 d内进行回访,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予以相关的解决方案,并做好记录[8]。为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时,应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病情治疗相关情况等进行指导,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指导。②家庭随访:市区内的患者每月至少进行1次家庭随访,病情康复期出现异常状况则要增加随访的次数。家庭随访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掌握患者恢复的状况,若患者有咳血咳痰等表现,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合并感染。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强化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交流中进行适当指导[9]。③网络延续护理:鼓励患者添加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以网络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推送链接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以此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鼓励患者努力的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康复情况、心得等进行上传,和病友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使护士能更加直接的了解患者的恢复状况,对患者和家属提供指导。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平台可以适当的推送一些关于患者护理和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而微信群主要用于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10]。

1.4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调查对象的健康行为和肺功能相关情况。健康行为主要包括呼吸功能训练、是否存在吸烟、身体锻炼和营养饮食等方面。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峰流速(PEF)。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肺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健康行为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行为状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持续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46例(95.83%),存在吸烟患者0例,存在身体锻炼的患者44例(91.67%),存在营养饮食的患者43例(89.58%);对照组持续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32例(66.67%),存在吸烟的患者11例(22.92%),存在身体锻炼的患者29例(60.42%),存在营养饮食的患者28例(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的FEV1水平为(1.97±0.89)L,对照组为(1.96±0.91)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44,P=0.9567);干预后,观察组FEV1水平为(2.38±0.81)L,对照组为(1.98±0.81)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92,P=0.0175)。干预前,观察组的PEF水平为(5.11±0.75)L/s,对照组为(5.12±0.74)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58,P=0.9477);干预后,观察组PEF水平为(5.96±1.71)L/s,对照组为(5.24±1.12)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03,P=0.016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严重的呼吸内科病症,患者支气管远端存在膨胀,导致患者的支气管壁出现损坏。一般患者发病后有持续呼吸气流受限表现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我国这种病症的发病率达到5%,病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特别是老年群体,影响了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9-10]。因为人体年龄增大后,机体耐受降低,抵抗力降低,再加上对于这种病症认识不够,在生活当中存在作息和饮食等不规范,加上多种不良健康行为的优势,肺功能往往会变差,也会对这种病症的发病产生促进作用。临床要重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持续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46例(95.83%),存在吸烟的患者0例,存在身体锻炼的患者44例(91.67%),存在营养饮食的患者43例(89.58%);对照组持续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的患者32例(66.67%),存在吸烟的患者11例(22.92%),存在身体锻炼的患者29例(60.42%),存在营养饮食的患者28例(5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的FEV1水平为(1.97±0.89)L,对照组为(1.96±0.91)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水平为(2.38±0.81)L,对照组为(1.98±0.81)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的PEF水平为(5.11±0.75)L/s,对照组为(5.12±0.74)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EF水平为(5.96±1.71)L/s,对照组为(5.24±1.12)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患者进行多种方式的护理随访能够有效的将对患者的相关护理工作延续到出院后,更好的对患者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提升患者自身的重视程度,这样就能够使患者在生活中更加规律性的生活,对改善相关肺部功能具有可行价值。

综上所述,将护理随访工作应用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可以规范患者的健康行为,对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阻塞性病症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青春期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