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支架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差异分析

2019-12-20陈群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陈群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江苏扬州 225000

桡骨远端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严重损害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保证治疗安全性以及加快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该次研究以2015年7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外固定术结合治疗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62例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X线、CT等检查确诊;临床症状包括桡骨远端畸形、肿胀、疼痛以及活动障碍等;患者年龄均≥60周岁[2]。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患者;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重度凝血功能异常患者[3]。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n=31)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73.4±5.6)岁。观察组(n=31)男性患者 13 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72.9±5.4)岁。所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该次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参照组患者实施钢板内固定术,指导患者外展患肢并调节其体位为仰卧位,完成麻醉后对采用止血带进行上臂止血。使患肢得到充分暴露后于腕屈肌腱部位做长度约为7 cm左右切口,处理骨折端暴露部位并进行复位[4]。为关节面塌陷或者骨缺损患者进行植骨,复位成功后应用克氏针固定并将T形钢板置于掌侧桡骨远端,然后植入螺钉并进行固定。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骨折端复位情况,复位理想后可植入锁定螺钉,应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创面后将切口缝合并使用石膏进行外固定[5]。为观察组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治疗,在骨折近端骨折线上2 cm部位做切口并将2枚螺钉植入其中,然后于第2掌骨桡背侧做2个纵形切口并牵开拇指伸肌腱并将2枚螺钉植入其中,然后行手法复位操作[6]。在C型臂X线机下对骨折端复位情况及桡骨关节面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取得理想的复位效果后拧紧螺母并固定支架,明确骨折端是否存在移位现象以及支架固定效果,然后行钉道缝合以及石膏固定操作。术后为两组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疗并提供肩关节功能训练指导[7]。

1.3 评价项目

①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情况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组间对比;②对比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尺偏角、掌倾角改善情况;③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患者腕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关节功能状态以及握力等各维度,评分为0~25分,根据评分情况分为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60~79 分)、差(<60 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参照组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手术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s)

表1 手术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mL) (min) (d)参照组(n=31)136.56±21.3462.45±5.9069.56±5.63观察组(n=31)77.03±9.0435.78±4.5168.70±5.32 t值 30.71516.9131.384 P值0.0020.0140.075

2.2 治疗前后尺偏角及掌倾角组间对比

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至治疗后6个月患者尺偏角及掌倾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腕关节功能组间对比

治疗后3个月参照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6.77%,观察组中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77.42%,参照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参照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6.77%,观察组中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0.32%,两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尺偏角及掌倾角组间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尺偏角及掌倾角组间对比[(±s),°]

组别尺偏角images/BZ_91_1375_400_1417_446.png掌倾角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参照组(n=31)14.34±2.5123.63±3.3223.84±3.2912.84±3.6510.63±2.5110.90±3.62观察组(n=31)14.71±2.3423.70±3.3523.92±3.2512.77±3.6010.57±2.3610.85±3.65 t值1.0450.8941.7310.9461.3790.992 P值 >0.05>0.05>0.05>0.05>0.05>0.05

表3 腕关节功能组间对比[n(%)]

3 讨论

作为在发病率较高的上肢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主要由于外伤引发,老年人群为多发人群,不稳定性质骨折患者以及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部分松质骨压缩变形,手术治疗无法取得理想平整关节面且早期成功复位患者出现移位的风险较高,而且老年人群由于体质下降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必要性[8]。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由于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操作,可取得理想的骨折端解剖复位效果,能够促进腕关节完整性恢复,但是由于手术切口较大,容易造成该神经以及血管受损,因而术中出血量较多。外固定支架能够有效修复掌倾角、尺偏角以及塌陷关节面,不会直接压迫周围软组织,可最大程度地保留断端周围软组织完整性[9]。

该次研究中,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参照组短(P>0.05)。患者治疗前后尺偏角及掌倾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参照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6.77%,观察组为77.42%,参照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6个月参照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6.77%,观察组为90.32%,两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短期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理想。魏明等[10]人研究中,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100%、术后6个月为100%,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77.5%、术后6个月为92.5%,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外固定术结合治疗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均较为理想,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外固定术创伤小,能够保证治疗安全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