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D-二聚体对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2019-12-20傅海霞黄晶晶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子痫二聚体重度

傅海霞,黄晶晶

溧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江苏溧阳 213300

从临床统计数据来看,子痫前期是导致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的主要原因,产科中正常孕妇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基本维持在2%~3%的水平,但子痫前期患者分娩后产后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对产妇的安全形成明显威胁[1]。子痫前期属于一类比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可能直接引起母婴死亡。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非常明显,使得机体血小板活性升高,凝血功能提升,相应的纤溶功能、抗凝功能弱化,使得纤溶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平衡丧失,导致机体呈病理性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明显增高[2]。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会出现明显上升[3],因此推测测定D-二聚体水平对于诊断子痫前期、预测产后出血有重要价值。该研究以2018年1—12月115例子痫前期患者为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该院收治的115例子痫前期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子痫前期诊断标准[4];②经本人或配偶、监护人知情同意;③无其他严重合并症;④无其他可能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疾病。排除标准:①多胎妊娠;②瘢痕妊娠;③合并子宫肌瘤;④检查显示羊水过多;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其中有65例为子痫前期轻度,50例患者为子痫前期重度,相应视作轻度组、重度组,轻度组年龄在21~40岁之间,年龄平均(30.53±8.80)岁;患者孕周在 28~39 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0.05±4.80)周。重度组年龄在 22~40 岁之间,年龄平均(31.56±8.99)岁;患者孕周在 28~39 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0.26±5.03)周。两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分娩前1 d时间内的空腹状态时抽取1.8 mL静脉血液,通过橼酸钠 1∶9进行抗凝血处理,6 h之内进行持续15 min的离心处理,速率控制在2 000 r/min,分离血清后选择该院免疫分析仪及西门子公司的试剂,在免疫比浊法下进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严格依据操作规程及试剂说明书进行各项操作。对患者分娩结束后1 d时间内出血总量进行记录,产后1 d出血量阴道分娩患者超过500 mL、剖宫产患者超过1 000 mL定为产后出血。D-二聚体水平正常参考范围为<200 μg/L。

1.3 评价指标

比较子痫前期轻度患者、子痫前期重度患者D-二聚体水平。

比较产后出血患者、无产后出血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析D-二聚体阳性率与产后出血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分析D-二聚体预测产后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灵敏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

1.4 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痫前期轻度、重度患者比较

子痫前期重度患者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子痫前期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子痫前期轻度、重度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

2.2 产后出血与否D-二聚体水平

该组115例子痫前期患者中,产后出血的患者有36例,产后出血率为31.30%,产后出血患者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为(2 653.95±675.49)μg/L,无产后出血患者 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为(1 350.27±264.90)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52,P<0.05)。

2.3 D-二聚体阳性率与产后出血发生率

D-二聚体阳性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8.89%明显高于D-二聚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D-二聚体阳性率与产后出血发生率分析[n(%)]

2.4 D-二聚体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

D-二聚体测定结果阴、阳性率对产后出血预测的准确度为 80.87%(93/115),敏感度为 44.44%(16/36),特异度为 97.47%(77/79),阳性预测值为 88.89%(16/18),阴性预测值为 79.38%(77/97)。

3 讨论

D-二聚体属于一类纤维蛋白单体,是凝血酶作用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成,D-二聚体水平能够将机体中纤溶活性、凝血酶活性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来[5-6]。D-二聚体被视作纤溶亢进继发出现的一种分子标志物,从D-二聚体的出现能够得知,机体血栓形成过程、血栓溶解过程是并存的[7-8]。其中内皮细胞受损使得外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受损后的血管内皮中沉积有大量纤维蛋白、血小板,对凝血因子形成消耗,减少血小板含量,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导致产后出血[9]。临床研究证实,D-二聚体用于DIC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度,用于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阴性预测值较高[10]。机体在妊娠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会明显上升,血液会变为高凝状态,这一状态对分娩中出血的控制有重要意义。但孕期女性如果出现子痫前期,胎盘会有炎症反应,会发生缺氧及缺血,滋养细胞会形成不正常的侵蚀,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快形成微血栓,机体血液会呈现为纤溶亢进状态以及高凝状态,D-二聚体水平也会有明显上升[11]。D-二聚体水平上升情况能够将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反映出来,并且能够辅助判断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

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严重程度子痫前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示重度患者水平(1 879.42±527.54)μg/L,高于轻度患者 (1 252.63±214.8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甄妙平等[12]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研究中显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 (354.22±17.48)μg/mL, 高于轻度患者 (180.26±14.72)μg/mL(P<0.05)。该研究重度患者测定结果阳性率为32.00%高于期轻度患者(χ2=6.327,P<0.05)。 表明 D-二聚体水平与子痫前期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这一指标水平有助于辅助临床判断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分析产后出血与否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示出血患者水平为(2 653.95±675.49)μg/L, 高于无出血患者水平 (1 350.27±264.90)μg/L(t=16.352,P<0.05);另外 D-二聚体阳性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8.89%,明显高于阴性患者20.62%(χ2=32.906,P<0.05)。 表明 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更高风险出现产后出血,可以将D-二聚体水平阳性患者视作产后出血高危孕妇,进行重点管理。另外该研究显示,D-二聚体对产后出血预测显示出较高的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通过积极测定D-二聚体水平,能够早期发现产后出血高危孕妇,进行针对性管理,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D-二聚体与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升高会增加产后出血发生风险,应该加强重视。D-二聚体是实验室一个常规检测指标,检测操作简便,结果特异度高,值得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子痫二聚体重度
阿司匹林配合钙剂和叶酸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宫斗剧重度中毒
12例产前子痫患者的急诊救护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
HSP70、NF-κB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
有壹手快修:钣金领域的重度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