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

2019-12-20王保华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胆红素乙型肝炎血清

王保华

阳谷县第三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300

乙型肝炎即乙肝[1],属于常见病,是由乙型肝炎感染后诱发的疾病[2],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食欲下降、呕吐等[3]。血清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体类似物[4],临床研究发现[5],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将肝功能受损程度反应出,故检测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现探析2016年8月—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74例乙型肝炎患者和60名健康志愿者实施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可行性,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4例研究对象中74例为乙型肝炎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组(n=24)和试验组(n=50),观察组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3~70岁,平均(51.26±9.54)岁;试验组为普通乙型肝炎患者,男29例,女 21 例,年龄 34~69 岁,平均(51.32±9.67)岁。 60 名志愿者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男31例,女29例,年龄35~68岁,平均(52.00±8.95)岁。3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对比要求。

1.2 方法

选用Beckmann型号为AU2700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首先对标本进行收集,即于清晨抽取研究对象4 mL空腹静脉血,对血清进行分离后放于20℃冰箱中保存待用,通过血清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 (IgM、IgA与IgG)的含量,所有测试试剂均由原厂提供,检验操作均严格遵照试剂说明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3组检测结果。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汇总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

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试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更高,而观察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 2、表 3。

表1 观察组与参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s),g/L]

表1 观察组与参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s),g/L]

组别 IgG IgM IgA观察组(n=24)17.55±3.122.76±0.652.64±0.55参照组(n=60)11.41±2.021.42±0.211.72±0.31 t值 10.68014.3149.707 P值0.0000.0000.000

表2 试验组与参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s),g/L]

表2 试验组与参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s),g/L]

组别 IgA IgM IgG试验组(n=50)参照组(n=60)t值 P值2.24±0.50 1.72±0.31 6.667 0.000 2.10±0.35 1.42±0.21 2.581 0.000 14.24±2.87 11.41±2.02 6.051 0.000

表3 观察组与试验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s),g/L]

表3 观察组与试验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s),g/L]

组别 IgA IgG IgM观察组(n=24)试验组(n=50)t值 P值2.64±0.55 2.24±0.50 3.119 0.003 17.55±3.12 14.24±2.87 4.515 0.000 2.76±0.65 2.10±0.35 5.688 0.000

2.2 病情对免疫水平的影响

结合治疗效果得出,74例乙型肝炎中治疗好转48例,治疗后未好转26例,通过检测治疗未好转与好转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总胆红素发现,未好转者和好转者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好转及未好转者不同免疫水平相比(±s)

表4 治疗好转及未好转者不同免疫水平相比(±s)

治疗情况 IgG(g/L) IgM(g/L) IgA(g/L) 总胆红素(μmol/L)好转者(n=48)14.20±4.003.15±0.172.40±0.33171.23±92.00未好转者(n=26)16.44±3.193.81±0.353.17±0.18382.38±141.20 t值 2.46110.93811.0207.772 P值0.0160.0000.0000.000

3 讨论

据资料显示[8],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并非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及繁殖造成肝组织损伤,而是乙型肝炎病毒经多种途径造成肝组织病理性免疫损伤。阎道博[9]研究得出,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实质破坏程度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呈正比。经调查发现[10],近些年来,乙型肝炎发病率逐年递增,目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超过一亿,其中约有3 000万患者存在肝脏实质性损害。乙型肝炎的传染性极高,可通过母婴、血液等方式传播[11],此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乙型肝炎患者患病后,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满、肝区隐痛、体力下降和食欲不振等症状,若疾病急性发作,还可伴有肝肿大、发热及黄疸等表现[12],病情进展后,肝实质化损伤将有可能引起肝硬化与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故尽早诊断确诊此病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免疫球蛋白是存在于血浆中且极具活性的抗体,主要包括 IgA、IgD、IgG、IgM 和 IgE,临床研究证实[13],与健康人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高,因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库普弗细胞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自身及外源性抗原过多,从而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升高。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乙肝普通患者和重症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发现,重症者免疫球蛋白水平IgM为 (2.76±0.65)g/L,IgG 为 (17.55±3.12)g/L,IgA 为 (2.64±0.55)g/L, 均显著高于普通患者的 (2.10±0.35)g/L,(2.24±0.50)g/L 与(14.24±2.87)g/L,并且通过与健康人的(1.42±0.21)g/L、(1.72±0.31)g/L 和 (11.41±2.02)g/L 对比发现,普通患者和重症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更高,究其原因,在于血清免疫球蛋白为人体免疫系统关键组成部分,乙肝患者出现病毒感染后,将会增加免疫球蛋白分泌量,直接反应在IgA、IgM和IgG等指标中;另外,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也是导致肝脏实质性损害的主因,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能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闫忠[14]研究中将74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A组,将74例轻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B组及将74名健康人作为C组,通过检测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发现,A组IgG为 (17.54±3.11)g/L,IgM 为 (2.75±0.64)g/L,IgA 为 (2.63±0.54)g/L, 与 C 组的(11.42±2.03)g/L、(1.44±0.22)g/L、(1.73±0.32)g/L, 以及 B组的(14.25±2.86)g/L、(2.11±0.34)g/L 和(2.23±0.51)g/L 对比均明显提高,与该次研究结果接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提示,在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治疗后,好转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未好转者相比明显降低,且总胆红素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胆汁的重要成分为胆红素,在其代谢,肝细胞能起到摄取、结合以及排泄等作用[1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功能受到损伤时,将导致总胆红素代谢障碍,并且其水平与患者病情呈正比[16]。

综上所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用于乙型肝炎临床检验中可行性高,有利于判定疾病严重程度,联合总胆红素检测,还能明确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胆红素乙型肝炎血清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