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言意共生”
——以两备《风筝》为例

2019-11-27江苏省南通市永兴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28期
关键词:放风筝共生风筝

江苏省南通市永兴小学 王 燕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上实践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呢?笔者就从两次修改统编版三上《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说一说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言意共生”的几点拙见。

一、文本解读、学习目标是实现“言意共生”的基础

《风筝》一课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篇优美的散文,获得语言的拔节生长呢?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我们在备课时的要任务,要好好琢磨。

第一稿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能正确书写“托、牵、丧”。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我们”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

4.想象写话:“我们”有没有找到风筝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第二稿课时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托、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托、牵、丧”。

2.联系上下文,抓住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文中“我们”放风筝、找风筝的快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扣“跑”字,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快乐写清楚的。

4.迁移运用,想象表达,扣住细节把“我们”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

笔者第一稿的课时目标中的表述有点泛泛而谈,对于学生的语言训练指导不够明确。文本解读是实现言意兼得的关键,是设计课时目标的前提,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我做了调整,细化了课时目标中生字词的学习理解;感悟放风筝、找风筝的活动,明确了“抓住动作等细节描写”的阅读方法,还扣住“跑”这一动作展开,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奔跑的快乐,并在其中渗透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修改后的课时目标奠定了本节课让学生言意双收的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就有了明确而又有效的方向。

二、任务设计、有效思维是实现“言意共生”的路径

1.细化任务,训练思维的广度

在教学《风筝》第一稿学习第二部分“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快乐”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1)课文的3、4 自然段描写了童年时期放飞“幸福鸟”的难忘过程,轻声阅读课文第3、4 自然段,看看我们是怎么放风筝的。

(2)学生自由阅读。

(3)交流分享:他们是怎样放风筝 的,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谁来读一读。

第二稿这一环节的设计:

师:让我们打开课本,去读一读3、4 自然段,谁来读一读阅读提示:

(1)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放风筝的快乐,多读几遍,和小伙伴说说自己的体会。友情提醒:读的时候要关注人物的动作哦!

(2)自主读文,小组讨论。

(3)交流分享: 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快来说一说,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第一稿中,主要围绕“我们是怎么放风筝的”这一项学习任务的设定,学生的学习所获将会停留在文本的浅表层,言语细节的赏析将无法有效地实现。第二稿,将任务更加细化“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放风筝的快乐”,并且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人物动作进行阅读分享,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在广度思维训练中促进言意的理解,在阅读、交流展示中训练语言。

2.巧设问题,活跃思维的高度

文章中作家贾平凹回忆童年里的“我们”,没有指名是哪一个人,但是,那份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却感染着许多小伙伴,甚至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一群人,“我们”一词在文中共出现了17次,这份“我们”群体的大大的快乐,要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时去体会、感悟。我在第二稿中抛出“那个‘放’是谁说的?”这一问题,试着指引他们去寻找答案,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活跃了思维,在与伙伴的交流中拓宽了思路。在阅读、体验中,学生体会到放风筝的快乐不仅仅属于某一两个人的,学生对文本所体现的感情的领悟更为深厚。

3.开放问题,实现思维的深度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文本第三部分“找风筝”的孩子们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笔者觉得找风筝的过程依然是一个不散的快乐过程,多元解读理念下的第二稿中出现带领学生品读句子“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童年快乐的含义,实现语文学习的言意共生:

师:那半圈水闪着的白光在孩子们看来意味着什么?

生:是希望之光,幸福鸟可能就在那。

生:是快乐。

生:或许意味着失望,但是肯定还有其他有趣的东西。

……

师:是啊,无论有还是没有,此时,孩子们的心中重新燃起憧憬和希望。

其实原文磨坊里有一位婶婶就说过“白的地方是不寂寞的,是快乐的。”

让我们循着这道闪着快乐的、希望的白光,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追寻我们的快乐……

三、阅读体验是实现“言意共生”的法宝

1.角色融入,收获言意同长的快乐

《风筝》一文有许多有趣的语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笔者发现文中“跑”这一动作值得玩味品析。在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化身为文中奔跑的孩子,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奔跑的快活。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进行言语实践训练,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

师:跟着他们一起放风筝快乐吗?你们怎么跑的?写到卡片上,贴到黑板上来。

生:迎着风跑,追着风筝跑,向着蓝天跑,自由自在地跑……

师:带着这样奔跑的感觉,融入我们放风筝的队伍吧!读出快乐。

生齐读。

师:此时翩翩飞舞、越飞越高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上蓝天的还有什么?

生:看着风筝带着我们所有的美好心愿,还有憧憬和希望翱翔蓝天,我们跑得更欢了!

师:想象一下,文中的他们边跑边还在干什么?

生:边跑边挥舞着双手、边跑边大笑,边跑边追着风筝……

师:多么奇妙的一个“跑”,作者和伙伴们在放风筝时的“飞快地跑、拼命地跑、歇不下来地跑”,而我们在放风筝时的“迎着风跑,追着风筝跑,向着蓝天跑,自由自在地跑”,你们还“边跑边挥舞着双手、边跑边大笑,边跑边追着风筝”,一个“跑”足以表达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作者抓住一个“跑”字,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要你们来和别人分享放风筝的这份快乐时,你会不会写描述了?老师也期待你们放风筝的那一份快活。

2.学法迁移是语言表达落地生根的途径

《风筝》一课结尾是一串省略号,这样的一处留白,既留下了一个故事悬念,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也把我们带到了作者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之境中,这份回忆意犹未尽。教学的结尾环节,笔者遵循作品最后的省略号设计了练笔环节:“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怎么找的呢?大家来当一回小作家,抓住“我们”寻找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接着写下去。这样的练笔为学生的表达提供广阔的空间,没有束缚,有的就是自由、有创意的表达。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愈加理解,其实风筝找到找不到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把那份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完整地留在心中,留住永远的快乐童年,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落地生根,言意共同生长。

两次修改《风筝》教学设计,笔者愈加明确,认真研读文本,并有创意地解读,设定课时目标,这样才能打好实现语文学习的“言意共生”的基础。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提倡学生的有效思维,引领学生多渠道阅读体验文本,收获“由言到意”的智慧,形成“由意到言”的语文经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放风筝共生风筝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兵器 多元共生
学做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