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骨复位器在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19-11-22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年22期
关键词:骨板断端锁骨

(黔南州人民医院 骨科创伤病区,贵州 都匀 558000)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约4.3%骨折患者为锁骨骨折,其中75%患者骨折涉及锁骨中段骨折和锁骨1/3骨折[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美观度要求的提高,临床中多给予患者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2-3]。其次锁骨部位特殊,断端重叠短缩,若借助常规器械复位,不仅难度较大,还可能导致断端再次骨折,增大手术难度[4]。本研究对锁骨复位器在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②年龄18~65岁;③单侧锁骨骨折;④符合外科手术治疗指征;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②合并严重免疫系统或急慢性疾病;③合并同侧上肢严重损伤;④凝血功能障碍;⑤无法耐受全身麻醉;⑥病理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18~70岁,平均(35.29±4.32)岁;14例交通伤,15例摔伤,9例砸伤,2例其他;OTA分型:19例15-B1型,11例15-B2型,10例15-B2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8~67岁,平均(34.49±4.15)岁;17例交通伤,12例摔伤,8例砸伤,3例其他;OTA分型:16例15-B1型,13例15-B2型,11例15-B2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经全身麻醉,取仰卧位,患侧肩下垫枕,使患侧肩膀后垂,沿着锁骨骨折端部位前缘做一皮肤切口,将颈阔肌横行切断,依次切开锁骨骨膜,并对嵌入骨膜的软组织和淤血进行清理。直视下对横行骨折进行复位,达到满意稳定复位后,用预弯好的4~6孔重建钢板对锁骨骨折行内固定,分别在骨折断端的两侧置入2枚螺钉进行固定。若为斜形骨折,长斜形骨折复位后采用垂直于骨折线的两枚平行螺钉固定,短斜形骨折采用逆向打入克氏针的方法固定。具体如下:折断端暴露后由骨折远端断端将克氏针向锁骨肩峰端打入,穿出肩峰至皮肤外,自皮肤外将克氏针向外退出,直至另一端没入骨折远端断端内,直视下复位骨折端,复位满意后将克氏针自髓腔内打入骨折近端固定骨折。克氏针针尾和螺钉均埋于皮下,尽可能缝合锁骨骨膜,将切口逐层缝合。

观察组患者采用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复位辅助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放置锁骨复位器。锁骨复位器包括左右2个肩部固定器,1块可隆起的底板和1个环状头枕。患者取平卧位置于锁骨复位器上,头部置于环枕上,摆正患者位置于底板中心。依据患者体型调整两侧肩部固定器,将患者双肩固定压在底板下。固定牢固后摇动锁骨复位器侧方摇杆,使底板中心形成向上推力,促进肩关节外展,帮助锁骨长度的恢复。经C形臂X射线机透视锁骨部位,使用两枚带螺纹的克氏针打入骨折两端帮助残留错位骨折部位复位。在骨折位置放置解剖锁骨接骨板,经C形臂X射线机透视检查复位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接骨板。于锁骨远近端分别切2个长约2 cm的切口,剥离露出骨面,使用骨膜玻璃器将锁骨上表面附着的肌肉剥离,通过隧道传入接骨板,经C形臂X射线机透视下降接骨板置于适当位置,使用螺钉固定。适当牵拉皮肤,将钉孔位置显露出来,打入螺钉,经C形臂X射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缝合包扎。见图1。

图1 外固定牵拉装置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情况: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愈合时间。②临床疗效:解剖复位后2~3个月内骨折愈合良好,无疼痛,肩关节和上肢活动自如为优;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功能复位,骨折区域基本无疼痛,肩关节和上肢活动接近正常人为良;术后4~5个月内骨折愈合,骨折端稍有畸形,肩关节和上肢活动轻度受限为可;术后5个月骨折未愈合,骨折对位差,骨折端和内固定不稳定,需要二次手术为差。③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内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切口感染、早期力学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及植入物刺激症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透视时间长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7,P=0.074)。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4,P=0.04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 典型病例

男性患者,34岁,交通伤,OTA分型为B1型,术后恢复临床疗效为优。见图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n =40,±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n =40,±s)

分组 手术时间/min 透视时间/s 术中失血量/ml 住院时间/d 骨愈合时间/周观察组 45.19±3.72 11.35±2.33 83.34±10.26 8.94±1.13 12.27±2.84对照组 54.47±4.20 2.27±0.54 121.18±9.94 9.05±1.45 13.04±3.06 t值 2.767 2.059 2.389 1.687 1.947 P值 0.008 0.043 0.032 0.089 0.056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40)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40)

图2 典型病例

3 讨论

约80%的患者为移位锁骨中段骨折,临床中对无移位中段骨折患者多给予非手术治疗,但若患者合并漂浮肩、开放骨折、完全移位、神经血管损伤和粉碎性骨折,则应考虑手术治疗[5]。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改善肩关节功能[6]。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能够有效治疗锁骨骨折,并获得较好的复位质量,但造成的创伤大,美观度不佳,术后各项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7]。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年轻女性患者对手术的要求日益升高,因而近年来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主要发展方向[8]。各种微创手术和髓内钉治疗等应用的手术关键点仍为微创下复位,因此本研究使用顺势锁骨复位器辅助微创接骨板固定术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较佳的临床疗效。

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最初仅用于对股骨、肱骨及胫腓骨等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中,能够经微创手术行内固定,无血切开暴露断端,对断端血运进行有效保护[9]。但由于生理状态下锁骨略微外展,下表面承受压力,上表面承受张力,且断端重叠复杂,术中如何行锁骨闭合复位对临床医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考虑肩胛带通过肩关节悬吊上肢,因此外展恢复锁骨的长度属于肩部的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中通过极度外展肩关节行8字石膏绷带固定的顺势疗法[10]。本研究考虑对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行顺势复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0%。这是由于观察组患者所使用的锁骨复位器术中轻松顺势帮助患者双肩固定于极度外展的位置,能够有效帮助锁骨长度恢复,为后期的微创手术复位锁骨骨折创造较好的手术条件,也有效缩短了手术复位所需时间,继而降低了术中失血量[11]。且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因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低[12]。且微创接骨板固定术与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相互辅助,能够有效翘拨帮助恢复对位,恢复锁骨长度,最大限度地保护锁骨周围软组织活性和锁骨断端血供[13]。其次,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这提示锁骨复位器并不会提高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反因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佳的安全性。而观察组患者为了追求闭合微创复位延长了透视时间,对手术时间无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复位辅助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不会影响临床疗效和骨折愈合时间。这提示临床中可在确保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复位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骨板断端锁骨
双侧肱骨近端骨折伴肱二头肌肌腱断裂1例
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再骨折1例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基于ABAQUS 的金属接骨板典型样品数值模拟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分析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基于平均化骨骼模型的接骨板优化设计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