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9-11-15张丽红四川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张丽红/四川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睿智的眼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科学布局。现阶段,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留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大政方针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事业这个中心,为党和国家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大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承担起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先进文化和精神需求,研究该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源于“nationalgeist”的德文合成词,也被英译为“ethos”。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词语的相加。考察中华民族精神就要把民族精神放在历史的和现实的联系中进行了解和考察。正如列宁所说:“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2]

“中”在词义学上有确定地理方位之意,故《说文解字》有“中,内也”之说。“中国”一词,最初的概念也是地理方位词。具体所指的地理方位的变化也是随着历史上朝代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在地理方位中表示“京师”、“城邑”、“中原地区”等方位。但是,存在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中国”一词在古代朝代中都没有作为国号的名称出现,却把“中国”作为代表历朝历代的通用民称。“华”又有“华夏”之义,后来作为族称。这是氏族部落演化而来,故有“国有八城,皆有华人”之说。魏晋期间,开始出现“中国”与“华夏”的合称。到了唐朝,《唐律疏议》有“中华者,中华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南齐书》是中国较早出现“民族”一词记载的书,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的记载。现代社会对“民族”这一概念中,学界比较认可的是:“民族是通过共同的历史和政治规划,在人们的头脑当中和集体记忆当中构建起来的文化共同体。”[3]近代著名学者张岱年说民族精神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具有广泛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进民族精神:一个是具有广泛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还有一个是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内涵丰富,包含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民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德若谷”、“顾全大局”、“居安思危”、“崇德重义”的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

二、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回应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支柱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时,曾提到:“仅仅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灾难和民族危亡时刻的精神食粮。虽然,中华民族精神中大部分内容跨越了朝代的更迭和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具有了普适性的理念和内涵,但是部分内容在现在显现出一些不合理的特征,与时代主导和流行的内容可能不相符,自然而然要被时代和历史所淘汰。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主要靠两种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条件下,必备的力量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力量。第二种力量则属于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持久而具有人文性质的力量。科学技术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硬实力”对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起到第一位的支撑作用。然而,作为“软实力”之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智力支撑和凝聚力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民魂”更是“国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作为“民魂”和“国魂”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血脉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构成实现“中国梦”的情感基础和攻坚克难的动力之源。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功能的内在之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精神追求的主阵地。从微观方面看,把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其引导受教育者提高个体生存能力的功能,帮助受教育者构建起具有自我归属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精神中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傲然卓立”、“仁爱明理”、“忧国忧民”等精神要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品格,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使受教育者更加懂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以便更好的适应他们现在和将来的角色。

三、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优化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其环境。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也出现了一些“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论断。因此,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民族精神教育时,不能一味的依赖环境,也不能完全忽视环境的重要性。

(二)持续改进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要依靠年轻一代人来完成,尤其是要依靠当代大学生来担负这个历史使命。然而,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承担这个责任,关键要看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知,要看他们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落实到行动当中去。这些发生的前提是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满足大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所以要在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三)科学运用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中华民族精神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通过某些形式和手段进行民族精神的传导。这就是涉及到要运用好和发挥好民族精神的传导载体。第一,要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进行创造和开发。要广泛发掘传统的载体,例如戏剧、书法、绘画、书刊,也要运用和创造挖掘微信、微博、QQ、电影、电视、emule、p2p、irc等现代文化载体。把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实质的事件和人物,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形式展现出来,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耳濡目染,增强民族精神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第二,要开展一些涉及民族精神的活动。要把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活动开展的中心。广泛调动广大大学生对该活动的参与热情。这样,能够达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施”。但是,开展此类活动,要切记和反对“走过场”、“走形式”的哗众取宠和过多过烂。总之,在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运用中要注意科学性,切不可走形式工程而不注重实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拿出精神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