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探析

2019-11-15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共同体

■田 雨/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学生数量较多,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及推动的传播和实践落实具有重要价值。中学生是校园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递者,是未来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力量。引导学生认可并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促进国家执行和推动这一政治理念和目标的实效性提升,有助于开展更高质量的政治环境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可以对他国进行合理的关切,在推动本国发展的同时,推进各国共同发展进程。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重视并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分重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国内外历史实践的分析和总结、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虑及考量后得出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存在至关重要的价值和作用[1]。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于经济发展方面代表性较高的成就即为“一带一路”。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落实,相关沿线国家均可以达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和中国一同分享相应的发展机遇,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付诸于实践,贡献中国力量,达成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基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发展至今,成为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学生民族自信及自豪感提升存在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大国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球价值观,同时涵盖公共利益观以及全球治理观等多种相互依存的观念。不论是就各国间的双边命运共同体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均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做出的努力,通过对人类命运相关课题的深刻思考,将国际大国之一的中国需要担负的责任充分的突显了出来,这对于引导学生更好的明确大国担当,更好的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都十分重要[2]。

三、中学思政课教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

第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意义,其对人类政治发展存在方向指导性意义,对推动人类大同社会理想的实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引导学生明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和中国梦间存在的关联性。该推动过程不仅是一个共同繁荣及发展的过程,且对促进我国和周边及其他国家间的和谐关系存在积极作用,有助于降低各国矛盾冲突,推动中国梦实现进程[1]。

(二)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为了有效提升中学思政课堂整体教学水平,推动其思政课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经由对信息网络平台中各种视频及图文资源的有效应用,以3D漫游网络展览馆为中心,进行相关各环节教学操作,达到基于实践不断改良教学模式及手段的目的。

(2)任务驱动法。具体开展各环节教学操作的过程中,主要将习近平主席的友情外交作为中心,开展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等操作,同时,利用三维模型及微视频等,针对理念的内在涵义及相关推动举措开展补充延伸,重视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职能。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阶段

在准备过程中,教师经由思政课微信群中引导学生了解预习要求,学生自主操作登录相应网络教学平台明确学习任务,利用资源共享课中传输资源及相关微视频等开展课前预习操作,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学习任务[3]。

2、课堂教学阶段

经由教师总结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具体教学开展分段设计操作,预计完成时间180分钟。

(1)情境创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相关视频及图文资料,列举习近平主席与津巴布韦总统的友情外交案例,引导学生对我国新型的外交理念具有更为强烈的了解欲望。

(2)任务设置。习近平主席进行的友情外交既有助于突显我国自身及外交国家优势,且可能达到促使两国相互欣赏、相互赞美的目的,使用此案例可较为自然的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同时,由此可设置如下教学任务。

(3)任务实施。①了解时代背景:学生经由课前预习以及课堂探讨,利用相应教学平台,开展背景因素选择操作,并针对选择原因开展小组讨论及汇报操作。教师基于学生汇报内容,包括互联网地球村以及美国霸权衰弱等案例,开展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汤显祖剧目一同上演的文化互鉴案例,对世界多极化背景下的坎坷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进行总结分析。②明确思想内涵:教师为学生介绍如何自行登录3D漫游网络展览馆,学生通过漫游体验,以及结合相关视频及图文等信息化资源的方式,对首次“习特会”及海湖庄园等案例开展有效的探讨和分析,总结出平等协商、互相尊重的政治观念。同时,引导学生对日本国有化购岛实践等开展总结性分析,并将相关的解决办法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针对非传统及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观开展统筹应对操作。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欧班列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的时间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开放包容及患难与共的经济观[4]。③掌握推行举措: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中俄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案例进行分析,并以对话的形式将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办法阐述出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构建需要以持续优化我国外交布局、始终贯彻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进程为前提。教师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内涵及理念,结合学生小组探讨及汇报内容,利用湄公河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等开展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操作,总结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基于文明交流、伙伴关系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推动国际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有效的记忆相关内容,掌握课程难点。④知识深入及评价总结:学生自主登录网络平台,基于自身学习和掌握内容开展在线测试,教师依照学生测试成绩针对学生开展知识的深入讲解及巩固操作。完成上述操作以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关内容开展知识整合操作,同时,基于对各小组表现及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开展小组成员互评及教师评价,经由对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和考量,整理出过程性的考核评价结论。

3、课后巩固阶段

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以后,为了促使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拥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要求学生自主登录网络平台查阅和浏览相关的专题视频,基于自身的观后感受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展开探讨,并制作出一份“宣传中国精神,传播好青年之声”的中学生专题报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师生对开展相关理念社会宣传的关键性意义拥有正确认识,鼓舞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课题研究操作,结合多种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为人类政治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