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分析

2019-11-15江西科技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朋辈新生大学

■杨 静/江西科技学院

高考之前,新生是处于一种被照顾的状态,而进入大学,新生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但是由于身心因素,大学新生在生活、学习、交际上都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为了提升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加以提升。就其原因而言,大学新生不适应主要是身心两个方面,其中心理问题最为重要,适应性教育可借助心理辅导、氛围营造、朋辈沟通等方式提升新生适应能力,便于新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生活。

一、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

(一)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生生活与初高中生活不同,不再是家庭照顾的走读生活,不再是奔波食堂的寄宿生活,而是一种自我照顾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活是以自理为主的,由新生自我规划、自我照料、自我修正、自我管理,以自我为运作中心实现独立是大学生活必然。但是,对于新生而言,生活环境变化较大,不适应问题表现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气候的不适应。我国南北气候的差距明显,北边属温带气候,南边属于亚热带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寒地带。气候的不同,也形成不同的穿衣风格、生活习惯等。新生进入大学新环境,由于气候的原因,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诸如头昏头晕、皮肤干涩等。

第二,饮食习惯不同。北方人喜欢吃馒头面包类的,南方主食米饭。从菜系分类来看,主要有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这八大菜系成因是因为气候、地理、历史、饮食风俗等不同,菜系的不同代表着口味的不同。新生进入大学,接触当地的饮食,进学前后饮食的不同,也会引起新生的不适应。

第三,个人生活的落差。高考之前,是家人照顾和学校照顾为主,而在大学主要是自我照顾,而新生不具备自我照顾的能力,极易产生不适应情绪。

(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在高考之前,新生的学习方式属于被动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教师辅导和同学帮衬,而在大学,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教师辅导和同学帮衬的情况减少,需要新生自主研究课程内容,修正学习方式,但是由于之前教师授予学生的知识,而未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使得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在教学模式上,高考前,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由讲课老师进行知识输送,但是大学的教学模式不是课堂而是课外,需要新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习,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

(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代表着学生进入全新的生活环境,需要面对全新的人群。大学所接触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教师群体。在大学,教师授课之后就会离开,与之前教育的不同,没有再多的沟通和交流,课后由督促指导转变成不闻不问,这让新生很难理解。与新生接触多的是辅导员,但是辅导员面对的是多个班级,自然会弱化对个体照顾,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就这样出现不同。

第二种,同学群体。进入大学,同学都是来自各个地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容易使新生产生陌生的距离感。由于彼此之间的不熟悉,缺乏沟通交流,缺乏包容和理解,新生宁愿做孤独的个体,也不愿融入群体之中。故而,最先开口是化解新生交往的重要方式,但是主动开口偏少,部分新生寄希望于长期学习生活的接触来构建自己的人际圈,故而新生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第三种,异性群体。刚步入大学新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心里渴望与异性交往,又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高考之前,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单纯,一是受到家庭的监管,二是学习为重,三是身体发育不足;而进入大学,男女之间的交往摆脱束缚,思想上更加开放,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丝丝渴望。但是由于沟通交流能力的缺乏,不能很好地处理男女关系。

二、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原因

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主要原因是来自新生的身心问题。在身体原因上,身体上对于气候、饮食等的变化,变现出强烈的排斥,诸如腹痛、头昏头晕等症状。身体不适应的群体总数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本身是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适当调节,维持机体功能的运作。但是,心理问题的落差,不适应人群总数比较大,主要是以下心理原因:

第一,茫然心理。在未入大学之前,新生的目标是以高考作为目标,明确直观;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新生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决定,对于专业的走向、就业的走向还存在诸多困惑,使得新生迷茫,缺乏方向感,加上大学管理宽松,自主学习不好把控,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症状。

第二,间歇心理。高考之前,新生的精神状态是出于紧张冲刺阶段;高考之后,新生精神状态较为宽松,极易沉迷网络、不爱学习,养成不良习惯。

第三,自卑心理。在高考之前,新生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操办,给人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进入大学之后,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同时,在与同学交往中,由于家境贫富差距、能力差距,自卑情绪也容易显而易见。诸如沟通。

第四,怀旧心理。在没有离开原有的环境之前,那是属于新生的一个舒适圈,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难免会对舒适圈产生一定的眷恋。怀旧心理是大学新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学习方式的固化、人际交往的固化、生活环境的固化都来源于怀旧心理,若是新生不敢打破,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法

(一)营造积极校园氛围

积极环境的营造,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马斯洛认为,积极环境的营造可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新生由于对大学环境陌生,自身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要融化这种陌生感,大学就要以新生作为主体,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首先,为了提升新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学在发录取通知的时候,配备相应校园介绍资料或者为新生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帮助学生认识和熟悉校园环境。其次,在校园内借助校内网、新媒体、宣传墙等媒介宣扬正气,传播正能量,让新生能够感受到积极乐观的校园氛围,使新生热爱母校,积极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最后,为新生组织各种体验性活动,诸如山东协和院校就大一新生举办就读体验活动,让新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分享,以此提升新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发挥心理驿站作用

在每所大学都有心理驿站的设点,心理驿站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驿站虽然是对所有学生开通的,但是由于新生对心理驿站存在错误认识,以为是有心理疾病的采取,为此大学应该借助新媒体、宣传墙等宣传方式纠正新生的错误认识。首先,重视心理测试。心理教育老师通过心理测试、实际观察等方式找出心理负担的新生,应用积极心理学方式,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其次,引导新生参与心理情景剧活动。心理教育老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组织大型心理情景剧活动,让每个新生都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减轻新生的孤独感。诸如南京师范大学从2008年开始每年11月都会组织“心理情景剧大赛”,通过大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加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最后,重视个体辅导。针对个别特殊新生,心理教育老师应该重点关注并进行长期辅导,让个案成为典型案例,激发新生敢于诉说自身心理的苦闷,让大学真正了解新生和服务新生,帮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三)重视朋辈引导

积极心理学倡导挖掘个体潜能,展现个体的积极品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导向,以便适应群体社会。如何挖掘新生的积极品质,是大学深思的问题。朋辈引导是发挥学长和学姐的优势,让其带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首先,举办学长学姐、同乡等见面会,以同龄的角度了解新生,帮助学生,为新生构建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通过朋辈视觉,教育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帮助新生进行自我管理。其次,组织团体活动。大学存在大量的社团,社团不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地方,也是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大学针对社团的各种新生活动(诸如象棋新生杯、书法新生杯等)应该大力支持,让新生从社团活动中获得荣誉,实现自我价值,帮助新生树立目标。最后,在生活和学习方式上,新生通过朋辈沟通也可以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新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能适应。

四、结语

新生进入大学,由于环境、人际、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陌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症状,为此,大学应该帮助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重视新生的心理辅导,强化朋辈指引,提升新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能力,便于其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猜你喜欢

朋辈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枯蓬新生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