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诚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2019-11-15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家庭

■赵 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高校诚信教育概述

(一)高校诚信教育的概念

诚信作为从古至今坚持的道德和行为要求之一,如今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受到国家和时代的推崇。国内外对于诚信的研究很多,分析视角不一,侧重不同,但大体上认同诚信是指诚信守信,内含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价值评价和导向体系。而高校诚信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对于高校生活参与者所进行的诚信相关的意识和行为教导和培育,本质上是引导高校生活参与者形成诚信价值认同的一种方式。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参与者

高校诚信的参与者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看,高校诚信教育主要包括教育者和接收者,教育者主要是专职教师队伍、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队伍等,从教学、管理和日常高校生活进行诚信教育;从广义上看,除高校范围外,还包括党和国家、社会和家庭,党和国家的意志、社会氛围与评价、家庭的教育同样间接的参与和影响高校的诚信教育。但无论狭义还是广义,高校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指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同时应该包含所有参与者在高校范围的诚信教育和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高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学术诚信、行为诚信和道德诚信。学术诚信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固有特征,因其教育阶段决定的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而特有的;行为诚信和道德诚信主要是指高校诚信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诚信,道德诚信主要是是意识层面,行为诚信则是指个体外在行为层面。

高校诚信教育形式与内容密切相关,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家庭与社会。第一课堂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思政课的诚信教育,当然其他课程也应进行对应的诚信教育;第二课堂则是通过课堂之外的社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氛围和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家庭与社会途径,则是通过父母言行与家风教育、社会主流价值观、诚信评价、社会氛围等进行引导和影响。

二、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分析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高校诚信教育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二是高校。就高校大学生而言,对于诚信本身认知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基本形成,绝大部分学生知晓诚信重要性和价值,但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却无法将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86.30%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然而仅在涉及“作业抄袭”的一项调查中,却发现有41.92%的学生出现过抄袭行为。就高校而言,对于诚信教育的强调和重视,尤其是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视近些年愈加明显,但重视程度与实际行为并不统一。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等课程教育和学生工作者日常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诚信教育的功能并未得到良好的发挥,高校诚信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和刻板,效果不明显。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评价脱节

高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高校教育目标,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期望。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和评价中,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各高校在评价学生时,仍主要在于学业和学术成果,对于学生诚信等道德评价着眼较少,甚至忽视道德考量,缺乏“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标准和体系。例如,在评价评优、各类先进等评价中,学生诚信等道德表现和评价总是排在成绩和学术之后,“重智轻德”问题仍难以避免。

三、高校诚信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高校诚信教育的对象,自身对于诚信教育的接受度和效果有直接影响。首先,学生对于灌输式诚信教育方式的认同度较低。目前,诚信教育主渠道在第一课堂,以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为主,但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和单向性与当代大学生寻求自我表达和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效果,无法实现诚信教育对被教育者的入心入脑。其次,高校学生自身对于诚信的理解有偏差,无法达到知行合一。大多数学生认为诚信只是道德约束,违反诚信只是一般的违规行为,而自身不诚信行为对别人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再次,不诚信行为成本与收益失衡产生行为诱导。高校和社会对于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界定比较狭窄,一般只强调学术诚信和严重的行为诚信,对于学生其余不诚信行为缺少反制措施,不诚信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自然有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出现不诚信行为。

(二)高校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对于诚信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诚信教育风气,包括学校对于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采取具体的行动落实贯彻形成的诚信氛围、学校长期就此形成的诚信传统等,对于学生诚信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高校诚信教育内容和方式,包括第一课堂教育课程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思政教育中诚信教育内容和方式等,直接关系到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三是诚信奖惩机制和评价体系,高校诚信仅靠道德约束和评价不能完全实现,高校诚信奖惩机制和建设和完善可以平衡违背诚信的成本和收益,在制度上约束不诚信行为,而诚信评价体系则通过对于诚信行为的评价、诚信档案的建立来进一步引导高校诚信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从小生长的环境,对于高校学生诚信观念和认识起着最初的构造和强化作用。一方面家庭对于诚信重视和教育,对于学生诚信观念的构造起着基础作用,例如部分家庭不重视诚信教育,甚至受社会实用主义影响,认为固守诚信等同迂腐,允许孩子可以利用不诚信行为来来获取收益或减少自身损失等,造成学生对于诚信认识偏差;另一方面,家长自身言行同一度会强化学生诚信认知和行为,例如,家庭虽然教育孩子要守诚信,但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却不能在行为上恪守诚信,势必造成学生认知困惑或诚信知行分离。

(四)社会因素

社会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和评价是高校诚信教育造成外在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对于诚信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对于诚信的评价。目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大行其道,其中社会行为越来越遵照成本-收益的对比来计算自身行为的得失,由于对于一般的不诚信行为缺乏强制措施,仅靠道德约束,失信、违信行为成本较低,对于诚信的坚守和弘扬造成冲击;同时,多元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人诚信行为的评价不一,在诚信行为被主流价值推崇时,却很难避免固守诚信等于迂腐、守诚信的“老实人”容易吃亏等观念的传播。高校诚信教育并非信息孤岛,社会对于诚信的认知和评价同样会通过现实的、网络的途径影响到高校诚信教育。

四、结语

鉴于高校诚信教育并非仅是独立的教育系统,其效果会受到学生、高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在思考高校诚信教育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高校和学生的问题,而应该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例如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高校范围内从完善诚信教育内容和方式、制定诚信行为奖惩措施、建立高校诚信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起诚信教育体系,促进高校诚信教育有态度、有制度、有效果。

注释:

①王萌亚.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研究[J].思政教育 ,2018(06):18~19.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家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