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扶志扶智更要扶实

2019-11-15计宏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精准

■计宏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总体小康的阶段,经济、政治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地区仍处在相对贫困的阶段,对于实现脱贫面临着各种困难。

(一)脱贫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部分落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且发展的潜力相对较小,导致教育短板突出,不仅教育的基础设施欠缺、破旧,并且学生的人数也比较少,学习的积极性十分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合格,教学方式落后单一。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给当地留下了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而在务工人员经济条件有好转时便接走留守的老人、儿童,只剩下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不具备脱贫条件的人。

(二)脱贫攻坚面临着新环境

贫困户搞一些扶贫产业,更加担心市场上的风险,赚的起赔不起,并且在现今的第一、二产业许多方面过于饱和,社会的更新换代极其迅速,市场也变化莫测。而贫困户又没有能力创造一些新兴的产业,对于种植业、畜牧业、养殖方面有时也比较茫然,而且农业自然风险、农业投资风险、牧业生态风险、市场风险都在变大。在这些因素的要求下,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战十分困难。

(三)脱贫合力优势亟需创新

现如今已是信息化与数据化全面发展的时代,部分贫困地区仍然脱离时代,在当地搞一些已被现在所淘汰的产业,这不仅不会脱贫,反而会让逐渐与发达地区脱轨。在数与网的时代,扶贫脱贫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结合生态保护、光伏发电、新能源,变资源为资产,探索新兴的发展道路,创新脱贫的方式,加快脱贫步伐。

(四)当地的增收产业培育较弱

在贫困地区的一些简单工作方式例如简单给钱、给物、给鸡鸭来维持基本生活已经过时。其次,贫困地区往往缺乏较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比十分低,劳务收入占了绝大多数,但多为低技能型、季节性务工,增收不稳定,只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些情况占到百分之八十,使得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十分薄弱。

(五)扶贫脱贫主体脱贫精神动力不足

长期生活在较为贫困环境中的农民容易产生对现状的无力感与满足感,其最大的痛苦就是“一生求温饱的愿望”和“一生不得温饱”窘迫间的矛盾,如今的农民已经从过去的“不得温饱”到“解决温饱”。部分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便满足吃饱穿暖的现状,不愿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并且有些贫困户在接受国家的扶贫补助之后便更怠于工作。也是脱贫主体精神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六)扶贫未落到实处

曾今有消息称,仅仅青海省、海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就发现了26万个不合标准的低保对象。在调查中,有些家庭的夫妻双双有工资,家里买了几套房,出门便开车,但却领着低保,占着低保的名额。帮扶过程中不作为,假扶贫、走过场。贫困户申请获得帮扶资格后,没有获得多大帮助,相关部门仅仅给他们发放了一点生活用品,生活没有改善,收入水平依然在贫困线以下。但地方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直接将贫困户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将其变成脱贫人口,使他们被脱贫。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要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些问题都导致国家补助的低保没有真正落在实处,用于扶贫。

二、脱贫的主要措施

(一)把产业扶贫作为扶志的主攻方向,拓展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

利用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通过以市场的发展为主要导向,把握市场规则,对贫困人民进行劳动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企业大量吸收贫困户就业,将重点放在贫困群众的产业和就业上。在产业链中,着力降低生产、流通、交易的各种成本,并且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借助国家推行的对基础产业扶持的各种政策,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可以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农牧产品加工业、制造业,或者依据地方特色制造民族手工业等。

(二)把教育扶贫作为扶智的治本之策,坚决阻断贫困代代相传

在村镇的思想方面,必须大力展开宣传,使不论是家长还是儿童都明白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尽可能让全部的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的基础设施方面、引进优秀教师和提高教师待遇方面,政府应当给予一定支持。要精准抓好教育扶贫,引导群众树立“我要致富”的理念,让大家明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另一方面,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控辍保学工作,支持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生接受高中教育或者是高等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有了立身之本,实现发展产业和有效就业。

(三)把健康扶贫作为扶贫的重点,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导致贫困户难以脱离贫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之中有生病的人,倾全家之力治病使得部分家庭因病致贫、返贫。根据这方面的原因,在贫困地区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医疗保障等政策,并且向其普及这些保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这些保障让村镇的家庭有能力看病、吃药。同时,要抓实贫困地区专家医疗服务队巡诊和乡村医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责任,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的身体、心理健康服务。

(四)找准脱贫对象,将扶贫落在实处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原因是找准了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精准发力。脱贫的困难之一在于未找准需要脱贫的对象,将各种财政拨款都浪费在非贫困户上。所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要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村施策、因户设法,有针对性地去帮助贫困人员脱贫。采取“一村一方案,一户一措施,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的帮扶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逐户拟定帮扶的计划,明确帮扶的责任人,将责任人与贫困户一一对接,确定帮扶的具体措施与时间安排,这样才能准确找出贫困户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五)借助扶贫资金,真正实现脱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资金是发展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精准扶贫只有将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扶贫户上才有可能使贫困户真正拥有脱贫的源动力。通过利用扶贫资金,推进村内的部分项目,从而吸纳劳动力、促进村内产业更新、增值,这种扶贫的方式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另一方面,贫困户可以借助贫困贷款来进行规模养殖、种植,进行创业。只有将这些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发挥作用帮助贫困户脱贫。

(六)掌握一技之长,靠自身发家致富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仅给贫困户一定的经济补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所以必须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作为谋生手段。贫困户必须认识到正确扶贫的本质是让自己有脱贫的能力,而不是政府包办一切,全体国民交税用来帮助他们。扶贫是催化剂,是助推器,是指路标。贫苦户要在心里坚定脱离贫穷、实现小康的信念,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政府可以设立一定的培训学校来对一般农户、贫困户等进行劳动技术培训,从而使其有熟练的生存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结语

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扶志扶智、扶实,只有将扶贫的工作落在实处,精准到真正的贫困户之中,才能够确保贫困户脱离贫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将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脱贫产业和贫困户身上,切实把精准扶贫扶到贫困户的心坎上,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精神扶产业相结合,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这既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即便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有很多的贫困人口;即便是贫困落后地区,也有很多的高收入家庭;即便是贫困户中,也有很多人具备脱贫和创富的能力。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精准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比亚迪集团扶贫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