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19-11-15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等值奈特土司

■周 莉/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大量外国文化涌入中国。但遗憾的是,我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做得还不够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制定了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司城土司遗址于2015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土家族、苗族等聚居在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包括这些民族的衣食住行、哲学、文学、艺术、风俗、服饰、建筑、医药等方面”,是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要做好老司城土司文化对外传播,翻译是关键。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具有语言精美、辞藻华丽、汉语四字格使用频繁、文化负载词众多、句式复杂多样等特征,这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借助合适的翻译理论分析和研究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Culture Turn)潮流。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与安德烈·勒弗威尔(Andre Lefevere)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中,提出了“文化转向”这一话题,并指出翻译不只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转向”的出现改变了上世纪翻译研究以语言学为基础,用语言学理论解决翻译问题的局面,把翻译放在了文化的宏大视角下,开创了全新的维度。

巴斯奈特关于“文化翻译”观的阐述,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翻译的基本单位应是文化,而非之前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的词、句、语篇等。其次,她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译码——重组过程。这也指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翻译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行为。第三,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以文化为单位的动态过程,不是简单的原文与译文的对应。译者在译文中应再现原文的文化功能,实现文化功能等值。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修改。第四,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换的。“文化翻译”观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翻译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挖掘原文语言背后的文化寓意,更有利于文化交流。这很适合以老司城土司文化为代表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给其提供了全新角度。

三、“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土司文化外宣翻译

老司城土司文化自2015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起,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就目前而言,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还有很多不足,如资料不足、译者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外宣翻译文本存在着明显的错译、漏译等,这影响了土司文化传播的效率,也影响了土司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说,要做好土司文化外宣翻译,关键是把原文语言背后的文化深意翻译出来,实现文化间的交流。“文化翻译”观强调把翻译放在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指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目的是实现文化功能等值,很适合土司文化外宣翻译。

(一)增强译者文化背景知识

在巴斯奈特看来,文化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词、句、语篇。翻译从本质上说是跨文化交流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土司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应突破语言的限制,以传播语言背后的文化、实现文化间的交流为目的。土司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有很多土家族独有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之前,应先了解土家族文化以及受众的文化背景,挖掘语言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准确传达文化意义。否则,仅从字面理解,或简单翻译,就难免会发生错译、漏译等现象。如“土司城”,就有译者想当然地从字面出发,翻译成“Toast City”。这难免让译文受众觉得不知所云。

(二)发挥译者主体性

其次,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原文与译文的对应,也不仅仅是译码——重组的过程,而应实现文化功能等值。因此,在进行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也应注重土司文化和译文受众文化背景之间的不同,为了达到文化功能上的一致,译者应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必要的修改,“进行适时的文化整容”。译者可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音译加注法、增译减译相结合等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对原文进行有效增补和删减、合理整合和重构。如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中,有很多长难句,辞藻华丽,具有汉语“似句似段,若断若流,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意尽为界,富有弹性,恰似流水”的典型特征,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译者就必须进行适当删减,否则会影响文化交流的效果。

(三)土司文化外宣翻译评判标准——文化功能等值

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应随着历史时期进行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对老司城土司文化而言,其外宣翻译的标准应是译文是否实现了文化功能等值,译文是否准确、无误及高效地传达了土司文化的内涵,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如“哭嫁”,有些译者将其直译成“crying marriage”,则难免会造成译文受众的疑惑,没有实现文化功能等值。若把哭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指出它是指土家族姑娘在出嫁时,因对父母的不舍,感谢其养育之恩和亲戚们的关怀之情而进行的哭唱仪式,则更有助于译文受众理解“哭嫁”这一土家族特色习俗。

四、结语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把翻译放在了文化之中,强调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旨在实现文化功能等值。巴斯奈特也揭示了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而老司城土司文化作文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其建筑、舞蹈和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反应了湘西地区土家族文化内涵。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去分析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外宣文本特点,从土家族文化出发,结合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发挥译者主体性,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并进行外宣翻译实践,实现文化功能等值,有利于挖掘土司文化外宣文本语言背后的文化深意,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猜你喜欢

等值奈特土司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