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时期具装甲骑装备研究

2019-11-15金锦涛郑州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马鞍骑兵兵器

■金锦涛/郑州大学

一、马甲与重骑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一个时期,从王朝上层贵族到下层豪强都在不遗余力的加强军事力量。东汉以后,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关中,带来规模巨大的骑兵,被中原王朝吸纳使用,但晋朝对外族控制较弱,自“八王之乱”后更加失去对外族的控制,游牧民族相继后建立政权,晋人南渡建立东晋,南北对峙又互有征伐,北方多马,自冶金技术发展和马镫改进之后,骑兵开始了大规模列装马甲,史书有载一场战役中出现的马甲可达到上万具。

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但出于军事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南北双方冶铁业都有相当的规模。《梁书·康绚传》记述修筑浮山堰时,曾用东西二冶铁器数千万斤沉于堰所。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资料明确记载灌钢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应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十五“石部”引陶弘景语:“钢铁是杂炼生揉作刀镰者”,除此之外,淬火和鼓风工艺技术都有进步,《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南北双方在冶铁制钢技术上不遗余力的提升,使得骑兵具装进入大规模生产。

二、马具与重骑兵

(一)马鞍

马鞍,最初只是古人为骑马舒适安放的坐垫,先秦时期的马鞍已有一些装置:马鞍呈长方形,像皮垫,横向分为两半,左右两片较厚,中间衔接处较薄。表面用皮革制作,中间填塞羊毛加厚鞍垫,周边细皮线缝制,鞍面上有凹陷圆窝。新疆鄯善地区苏贝希墓中就曾出土鞍具。至于汉朝,马鞍形制发生变化,形成前后两端略微高起的鞍桥,但作为战场使用的高桥马鞍则是流行于至于魏晋时期。

对于重骑兵而言,高桥马鞍的重要性是固定和分解作用力,“高桥鞍在马脊骨的位置预留空隙。这样就可以把压力转移到马两侧肋骨上,将马受到的压力分散开。”重骑兵人马俱披甲,能够如果失去高桥马鞍对于马背压力的分解,马将无力承担重压以至于战斗难以进行,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桥马鞍两端高翘,会限制骑兵的前后滑动趋势,为骑兵马上动作提供良好支撑,保证稳定性,即使在作战时巨大冲击力也不会很轻松的被冲下马,这对于骑兵的持续性作战起到良好作用,由此,骑兵的格斗兵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马镫

马镫的发明和演进对于重骑兵的作用更甚于马鞍,英国科技史家怀特曾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马蹬的出现有着相当长的时间,先秦时期就有着单马蹬的骑兵俑留存,但中国最早出土的马镫实物是辽宁省北票市境内冯素弗墓出土的铜马镫,墓葬为五胡十六国北燕的贵族墓葬,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是一对马镫——双马镫,这是更有利于骑兵的马上动作的良好发明,这标志着马镫技术的成熟与马具的完备,使得骑兵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甲骑具装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基础。

“今天,我们在城市驿站学习了面点艺术。这种街头兴趣爱好实用技术培训真是太好了!回去要给我孙子露一手。”一位姓王的大妈高兴地说到。

三、马槊与重骑兵

随着骑兵的发展,尤其是马甲的发展,使得骑兵对武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骑兵战斗的需要,马戟由铜质改为铁质,又改变了形状。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铁戟可以看出汉代戟刺已经加长,刺锋更尖锐。而马具的完备使得骑兵的格斗动作更加灵活,近战的格斗兵器成为了骑兵的主要兵器装备。汉朝重戟,所以骑兵和步兵多有执戟,但到了汉末魏晋时期,“马槊日渐重要,形成排挤掉马戟的趋势”而这个马槊代替戟也正是与魏晋时期骑兵发展相关。

马槊代戟的这一过程或许与地域和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西晋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不少外族人的器物用具。南朝梁简文帝做《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邓蔗索魏后之庭,武而犹质,桓马入丹阳之寺,雄而未巧。”由此可知槊的制作工艺一开始并不是诞生在南方,而是外传进南方的,至于从何地传来暂不可考。史书上的也有记载与其对应,西北边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混居,同时抵御着胡人侵略,一些习惯也与胡人相联系,“数与胡战,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

马槊代戟与战争需求相关。从简文帝的所作《马槊谱序》一文中也可以看出槊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那就是南北对峙。也即是战争,在此背景之下,改进武器是南北双方都为之努力的事情。究其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人马的防护能力都大大提高。史书记载刘裕北伐,要“别赍大锤及千余张槊,及战时乃断、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穿三、四虏”。面对精良的防护性装备,得采用最锐利的槊,而且还要以大斧等槌其后才能奏效。这反映了铠甲的制作工艺改进,防御能力提升,戟的枝虽有叉刺的功能,但穿透力并不强,因此戟的杀伤能力远逊于开两刃的槊,而戟由于小枝的存在不利于贯穿,且小枝的钩啄功能在马战并无太大作用,因此就逐渐成为仪仗用具。而南北朝时期新式马槊长二丈四尺,尤其是刃部增长大50-60厘米且制成两面,就是为了能够造成强大的贯穿伤。

马槊代戟另一个原因是制作工艺。从锻造工艺上看,为戟锻制用作突刺使用的枝,工艺较制作两刃槊更为复杂。作为制式兵器,简易的制作工序省时省力更适合大规模制造,作为军用武器“既要求质精,又要求量足,因此工艺简便易造的槊较之工艺繁复的戟,更适合战争需要”。

至于重骑兵于隋唐时期失去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冲击了重骑兵的战术运用。因为起义军非正规兵种,防御力较低,阵型并不严整,决定骑兵的作战方式多是追击,而非需要重骑兵冲阵,反而是重骑兵的笨拙易于陷入包围。在综合一些前辈学者的论述后,个人认为此观点存在一定缺陷,重骑兵失去战场重要地位更多的是面对外敌而非对内镇压。隋唐时期整体的统一时间长,战争主要是与西、北方少数族在开阔的地域作战,轻骑突击,迂回奔袭的高机动的轻骑兵是战争所需。所以认为隋唐甲骑具装衰落与轻骑兵兴起之原因主要在于重骑兵机动性差。

重骑兵地位衰落也应与装备生产有关,随着兵器的日益发展,特别是斩马剑和马槊等锐利兵器的广泛运用,杀伤性兵器的威力显著增长,防护装备逐渐赶不上进攻兵器的发展,这给行动迟缓的甲骑具装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由于防护装备的发展相对滞后,转而注重骑兵的灵活性成为战场选择。

综上所述,骑兵的装备是合乎时代需要而存在,也是有着存在的理由才有发展的动力,战争不必其他,有效杀伤敌人是战场诉求,因此在隋唐这一时期,“改甲骑具装为人披铠甲,马不披具装的轻骑兵,以高度机动来规避并进而压倒对方的杀伤兵器,”骑兵的发展有着新的方向,重骑兵与其装备都不同程度的衰落,轻骑兵有着新发展。

注释:

①河南省博物馆.渑池发现的古代窖藏铁器[J].文物 ,1976(8).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291.

③(宋)唐慎微,撰.陆拯,郑苏,傅睿,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78.

④(西晋)陈寿,撰.三国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301.

⑤ 李云河.早期高桥鞍的结构复原及其发展脉络[J].中原文物,2016(6).

⑥杜君立.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3:33.

⑦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 :186.

⑧(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 :中华书局 ,1960:1627.

⑨(西晋)陈寿,撰.三国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223.

⑩ 李延寿.南史(第01部) [M].长沙:岳麓书社 ,1998:296.

⑪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187.

⑫凌文超.略论六世纪前中原骑兵之渊源及其演进[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2.

猜你喜欢

马鞍骑兵兵器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骑兵之败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网上“兵器”大检阅
“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