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中的政治选择

2019-11-15谢斯涵黑龙江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吴三桂汉中叛军

■谢斯涵/黑龙江大学

一、1673前的王辅臣

王辅臣(?—1681)出身低微,为宦官家奴。明朝末年拜入大同总兵姜瓖门下,成为明朝军队的低阶将领。王辅臣为人英勇善战,“骁勇善战而摴蒲一掷,饶有刘毅之风”。“来则擒人以去,莫有撄其峰者”。顺治元年(1644)五月,跟随姜瓖背叛大顺政权转投英亲王阿济格。顺治五年(1648)姜瓖又据大同反清,被阿济格围困数月后于顺治六年(1649)战败被杀,此时王辅臣再次投降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命其留养进京并授予侍卫之职,入汉军正白旗。

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因卷入被削爵赐死,王辅臣也受到牵连没入辛者库为奴。顺治十年(1653),才再次被任用,派其跟随洪承畴征讨南方云南贵州等地,因其在战事中表现出色被擢升为湖广总兵。顺治十六年(1659)由于洪承畴北上归京,王辅臣便归到吴三桂旗下,随其出兵云南并攻打南明永历政权。在此过程中深受吴三桂喜爱,待其如亲子侄。顺治十七年(1660),吴三桂打算在云南初步构建自己的势力建立云南援剿四镇,就上书皇帝请求“湖广益阳总兵官署都督同知王辅臣为云南援剿右镇总兵官”。康熙三年(1664)由吴三桂举荐,“叙平缅甸功、加总兵官王辅臣为左都督”。吴三桂通过“西选”不断地向朝廷请官,体现出他对王辅臣的重视以及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在后来起兵叛乱时,吴三桂即访其亲信汪士荣,“以书二通札二道付汪士荣,以致王辅臣”。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致信于当时已身为陕西提督的王辅臣,这也说明吴三桂深知以王辅臣的强大实力若可以将其揽为麾下,此次反叛胜算便大为增强。

如此勇将,不只吴三桂对其信赖有加。康熙皇帝也时刻在争取王辅臣对清朝的完全效力,对其多次进行升任。康熙九年(1670),“升云南援剿总兵官王辅臣为陕西提督”。并言:“朕欲留汝于朝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非汝不可”。在康熙帝亲政伊始,便任命王辅臣为陕西提督令其坐镇西北,外防蒙古内守四川,稳定陕西地区形势。陕西地区还是李自成等人起义的核心区域,叛乱频发。自入关以来清廷便极其重视对陕西的统治,康熙派王辅臣前往镇守,足以体现出其对王辅臣能力的肯定以及对他的青睐恩养。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乱后,主要分为两线作战,一线是通过贵州攻取湖南江西;另一线是从云南攻打四川,从而可以觊觎西北。四川毗邻陕西,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此时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康熙帝平剿吴三桂的战争之中的地位便逐渐凸显出来。出于对陕西四川等地的保护,康熙帝派遣贝勒董额为定西大将军,莫洛为陕西经略,通过陕西进剿四川,进一步加强对四川的进攻力量。而另一路通过江西攻取湖南,分两个方向攻打吴三桂。

这种战略布局如果顺利进行,对吴三桂叛军的打击颇大,清朝军队可以通过沔县—宁羌入广元—保宁,进入四川,四川等地便可迅速夺回。然事实并未如愿,一是由于四川吴之茂率领叛军战力强大,切断清军粮道,导致由董额率领的大军进攻屡屡受挫,只能屯兵驻守汉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董额生性怯懦无力统帅大军,多次踟躇不前导致战事进一步恶化,也为王辅臣的叛变埋下伏笔。

二、1673-1675王辅臣的叛乱

王辅臣未叛前隶莫洛属下,因康熙的重视,初时仍心向清朝。但派往陕西的莫洛与王辅臣在军事规划方面意见相左,王辅臣因此对莫洛大为不满。王辅臣上书请求调离陕西地区前往湖南随征立功,但康熙未准,而是命其继续“听莫洛酌遣”。莫洛上书“臣今亲赴汉中,酌量分路进发”,意图由汉中进攻保宁。命新招募的绿营兵随军出征,王辅臣以“招募之人不可信用”加以劝谏,莫洛不听且执意前往汉中。王辅臣久驻陕西统领陕西军事,面临如此重大战事却忽然要受临时将领的调配节制,导致王辅臣心生间隙,企图叛应吴三桂。

吴三桂与清朝两方军事实力的差距逐渐在战争的推进过程中暴露出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三桂军队的优势不断显现,甚至有天下响应之势。而清朝自统一全国以来,未经如此大大的战事,清朝入关以后,承平日久,军队能力下降。因而清军在陕北战场屡屡失利。而此时吴三桂仍在不停向王辅臣进行招降,两相比较之下,王辅臣选择投靠吴三桂也是可以预见的。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辅臣随至宁羌,“王辅臣兵叛于宁羌州”莫洛中鸟枪死,踞宁羌叛。面此重大叛变,康熙非但不问罪,对其妻儿也多加安抚。“王辅臣兵变,其反与否尚未得实。即王辅臣果反,或出一时迫胁,亦未可定。”康熙在对其进行平定过程中多次下旨对王辅臣进行招抚:“仍还平凉原任。已往之事、概从宽宥”,对其叛乱事宜一概不予追究,并下谕念其赋性忠义,发生反叛“皆由莫洛控驭失宜,军心不服所致”。以笃念旧勋为由对其进行招抚,甚至对莫洛被杀一事也只怪罪于莫洛本人,经略竟被白杀。康熙帝的这种态度,皆因王辅臣的归降与否关系到陕西能否保住并进一步攻略四川的战略能否实现,康熙此时对其罪行不予追究,体现出对全局的长远眼光。

王辅臣举兵叛于宁羌以后,西北局势顿时恶化。康熙帝也意识到王辅臣叛乱影响重大:“王辅臣标兵背叛、广元保宁大兵、关系甚重”,立刻派兵增援西安等处,进行镇压,以防王辅臣回兵再将平凉攻占,使西安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并派董额率兵回守汉中。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同时王辅臣反叛后不断地进行攻城略地,扩大战果,相继占领了宁羌,秦州,兴安等地,“王辅臣以宁羌叛,分据平凉、秦州”,后又攻陷兰州。占据平凉,兰州后王辅臣形成了稳固的势力中心。王辅臣试图打开四川通往陕西的通道从而与吴之茂军队相联结。康熙十四年(1675)七月,清军失守汉中,失去防卫四川叛军的屏障。康熙十四年(1675)十月,王辅臣占据固原,宁夏由此陷入危机,西北地区战争形式再度恶化。

陕西南部的失陷以及吴之茂叛军对关中的觊觎变为可能,正是王辅臣反叛造成的重大危害。王辅臣稳占平凉固原,兵力充足粮饷无忧,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清朝军队始终无法顺利进攻。对清朝来说,王辅臣和吴三桂的联合使平叛战争更为艰难。

三、1675王辅臣重新归附

大将军董额屡次进攻未果,康熙明白董额的军事能力并不能胜任平定陕西叛乱的职位。康熙十五年(1675)二月,康熙派遣老将图海担任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地区将士,再图恢复西北。

图海到达西北后,重新制定作战计划,不再与王辅臣进行逐城收复而是直接派兵进攻其势力中心平凉。十五年(1676)五月,图海到达平凉与王辅臣军交战虎山墩一带,“虎山墩者,在平凉城北,高数十仞”,是王辅臣派重兵把守之地,战略意义重大,如能攻克则平凉亦可收入囊中。两方派入大量兵力交战,王辅臣使用大量火器,率“贼万余列火器以拒师”。王辅臣的平定,汉军将领张勇、王进宝等人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图海攻打王辅臣的同时他们斩断吴之茂对平凉的救援,导致吴之茂无法越过汉中,王辅臣孤立无援,最终不敌战败。

六月,图海派周昌前往城内进行招抚,并上书称:“王辅臣于十五日即至臣营,叩头谢恩”。由此王辅臣一年半之久的叛乱终于被完全平定。王辅臣受降后,康熙帝对其并未即刻进行处罚,反倒:“著复其原官,加太子太保,擢靖寇将军,立功赎罪”,再次得到升职任用。“前王辅臣等投诚、俱已免罪复用。”究其原因,是由于王辅臣归降后,西北得以平定,清朝可以派遣以图海为首的大军全力进攻四川。整体局势得以稳定,双方军事力量发生反转,清朝终于占领上风,平叛四川等地希望大大加强。

王辅臣归附后便立刻投入剿灭叛贼的战争中,康熙十七年二月(1678)图海决定进攻汉中,兴安,康熙帝下令“王辅臣可与张勇等公同详议以闻”,将王辅臣的地位提高到与一直奋斗在平定三藩之乱前线并始终忠心耿耿的张勇并列议事,此时他占据平凉反叛一事并未产生任何影响。至议定派兵出征时,图海亲领“王辅臣、陕西总督哈占、以满洲汉军绿旗兵、一万三千余人为一路”,统兵前进,固守秦中。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在西安,汉中等地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图海又率领王辅臣等前往凤翔防守,从而杜绝四川叛军对西北地区路线通往关中的企图。在与四川叛军对战争夺汉兴等地,谋划四川的战事推进过程中,王辅臣的作用不可忽视。

顺治年间对于王辅臣的先叛后降,清朝并未对他的复降复叛给予任何处罚,这也为三藩之乱时期王辅臣据宁羌而叛埋下伏笔。西北平定之后,清朝与吴三桂的战争局势开始扭转。康熙帝对于吴三桂的叛军制定的两路作战计划在西北一线的战略部署取得很大进展,平定三藩之乱的整体布局也业已成型。西北地区能够及时平定归于清朝统治之下,王辅臣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王辅臣的重新归附,对四川叛军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彻底打断了他们企图通过四川进入西北从而进一步北上的希望,因此王辅臣的战功是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吴三桂汉中叛军
汉中姑娘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创新|汉中乡镇改革试验
谱写汉中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清初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社会
吃货康熙定三藩